長裙竹蓀
長裙竹蓀 |
---|
科學分類 |
界: 真菌界 Fungi 門: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綱: 傘菌綱 Agaricomycetes 亞綱: 鬼筆亞綱 Phallomycetidae 目: 鬼筆目 Phallales 科: 鬼筆科 Phallaceae 屬: 鬼筆屬 Phallus 種: 竹蓀 P. indusiatus |
長裙竹蓀(學名:Phallus indusiatus),長裙竹蓀(Dictyophora indusiata(Vent.Pers.)Fisch.)又名竹蓀、竹笙、竹參,竹蓀為鬼筆目鬼筆科竹蓀屬中著名的食用菌,子實體中等至較大,幼時卵狀球形,後伸長,菌蓋鐘形,柄白色,中空,壁海綿狀,孢子橢圓形。 竹蓀口味鮮美,是著名的珍貴食用菌之一。對減肥、防癌、降血壓、美白祛黑等均具有明顯療效。是中國的一項傳統的土特產。每年夏秋季節,自然繁殖的竹蓀主要產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1]。
早在7世紀時的中國及尼日利亞的古老傳說,就已有食用竹蓀的記載。竹蓀的食用部分在於其圓錐狀到吊鐘狀的菌體及菌柱。成熟的菌體,長約25 cm(10英寸),寬約1.5~4 cm(0.6~1.6英寸)。其菌蓋被啡綠色的黏液覆蓋,散發出一股臭味,用以吸引蒼蠅及其他昆蟲去吃掉它的孢子,以便於散播。由於這些黏液很難清洗。優質的食用竹蓀,其色澤淺黃、味香、肉厚、柔軟、菌朵完整。
竹蓀可以和瘦豬肉一起煮,成為肉湯,味道鮮美;亦可與豬肉片或雞柳一起炒。由於已成功培植,現時一些大型的亞洲食品超市均可買得到。而其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與膳食纖維,高抗氧化及高菌能力,使之成為健康飲食的推介食品。
目錄
分類歸屬
竹蓀於1798年為法國自然學家艾蒂安·皮埃爾·旺特納首先發現與描述,到1801年其發現得到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珀森的認可;另外亦有其他佚名的獨立發現者在1800年出版的書裡被提及: 其後的1809年,這類真菌被Nicaise Auguste Desvaux 獨立放置在其屬內,是為竹蓀屬,學名Dictyophora。這個學名源自希臘語,就是「帶有網」的意思。長久以來長裙竹蓀均以Dictyophora indusiata作為其拉丁學名。1817年,克里斯琴·戈特弗里德·丹尼爾·尼斯·馮埃森貝克曾把竹蓀另外再歸入Hymenophallus。這兩個分類最終亦回歸到鬼筆屬,成為其同義詞。
食用
竹笙是生長在竹林中腐朽的竹子及土壤上的一種蕈類,而非竹子的一部份,一般多為乾貨成捆出售,本身無特殊味道,但會吸收湯汁,所以料理多用燴或熬煮的方式。選購時應選擇形狀完整、色澤金黃、氣味清香者為佳。
竹笙不僅珍稀味美,營養也十分豐富,是一種難得的保健食品。據分析,幹竹蓀中含粗蛋白19.4%、純蛋白13.4%、脂肪2.6%,碳水化合物60.4%,粗纖維8.4%,灰分9.3%。在碳水化合物中,水解還原糖38.9%,戊聚醣1.2%,甲基戊聚醣0.8%,菌糖4.2%,糖元醇6.2%。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鉀、鎂、鐵等礦物質,富含19種氨基酸(其中賴氨酸含量為2%~3%、穀氨酸為1.76%~2.3% ),其中8種人體必須的氨基酸佔氨基酸總量的42%,而一般植物性和動物性食品中,必須氨基酸佔氨基酸總量的比例:大豆為33.5%,雞肉為39%,所以竹蓀堪與雞肉媲美。
在古代享有「竹雞」,以及在國外享有「植物雞」之稱譽。它與象鼻、駝峰、猴頭、燕窩、鹿墊、熊掌、猩唇並列為「八大山珍」。
- 紅燒竹笙魚翅
藥用價值
竹蓀的藥用價值也很高,有類似人參的功效,故名「竹參」,自古入藥,最早見於唐初盂詵的《食療本萆》。其後的歷代醫書、藥典、本草等古籍中,多有記述。
《中國藥典》記載:
- 竹蓀多醣,有防癌治癌之效。並且有防止腫瘤疾病之效果
- 竹蓀屬生理鹼性食品,能調節人體血酸及脂肪酸,對血管硬化、高血壓、高血脂等中老年人常見病有顯著療效。
- 竹蓀富含膠質纖維,能刮油,而減少腹壁脂肪的積累,起到減肥作用。同時,有通腸防便秘之功,對細菌性腸道炎、老年人結腸病有特殊功效。
- 竹蓀具有補腎壯陽、益胃清腸、抗老防衰、消炎止痛、等多種功能。
竹蓀乃食、藥兼用的理想天然保健食品,風味之鮮美,冠於諸菌。
參考文獻
- ↑ 竹蓀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