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吻前頜蝴蝶魚
長吻前頜蝴蝶魚Prognathodes aculeatus多棲息在食物豐富的15至55米水深的斜坡礁面,主要捕食底棲的蠕蟲和甲殼類,也吃黑珊瑚和魚卵,也愛吃棘皮動物如海膽等的管腳,目前發現的活動最深處為135米,不過推測其活動範圍應該更深。不像其他蝴蝶魚一般成對或群游,長吻前頜蝴蝶魚一般單獨活動,同時它們也不會清潔大型魚體表的寄生蟲。
目錄
特徵
身體上部橙黃色,腹部白色,眼睛至背鰭前端有橙黃色條紋,嘴部有三條橙色細紋分別到雙眼和額頭。胸鰭透明;腹鰭淡黃色;背鰭黃褐色,有硬棘13-14枚,軟條18-19枚,第二背鰭深褐色至黑色,後部邊緣有橙色條紋穿過尾柄延伸到臀鰭;臀鰭淡黃色,硬棘3枚,軟條14-16枚;尾鰭透明。[1]
簡介
1860年,Felipe Poey y Aloy和Albert C. L.G.Günther兩位科學家首次描述了長吻前頜蝴蝶魚,當時它們被當作三個不同的物種命名,並歸類到不同的屬中,1880年魚類學家Sauvage再一次將其當作新物種進行描述並命名。前頜蝴蝶魚屬Prognathodes基本都生活在深水,因此我們對其了解十分有限,其生活習性也與常見的海水觀賞魚不同,難於飼養,再加上深水捕撈難度大,還需要特殊的減壓手段,運輸中的損耗也很大,因此少見於水族貿易,偶爾出售也十分昂貴,不能同屬混養,一般不會與不同屬的魚類爭鬥,會傷害大水螅體石珊瑚(LPS)、柳珊瑚、管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僅建議水族館飼養在大水體的涼水魚類純魚缸中,不建議家庭飼養。
介紹
蝴蝶魚科Chaetodontidae是最廣為人知的珊瑚礁魚類,包含12屬120多種,其中蝴蝶魚屬Chaetodon最多,目前已發現並命名的有88個種。蝴蝶魚科的魚類外形和顏色相差較大但體色一般都很鮮艷,通常是黃色或白色的底色上帶有強對比的深色花紋,同時利用穿過眼睛的條紋和身體後部的假眼點來迷惑捕食者。
體長9到30厘米不等,側扁。口小吻尖,端位,略可伸縮。牙齒細長尖銳,密集排列成刷子狀。全身覆蓋小型弱櫛鱗或圓鱗,鱗片延伸到背鰭和臀鰭,側線完整但不明顯,呈弧形。背鰭連續或稍有凹口,有硬棘6到16枚,軟條15到30枚。臀鰭硬棘一般3枚,多至5枚,軟條14-23枚。尾鰭圓形或截平,有15枚分支鰭條。
飼養信息
建議水族箱尺寸:500升
飼養難度:難
珊瑚兼容性:小心
鹽度:1.020-1.026
溫度:22-26℃
性情:溫和
食物:肉食,底棲的蠕蟲和小型甲殼類,魚卵,珊瑚息肉為主
最大體長:10厘米
分布範圍:西大西洋的南佛羅里達州,墨西哥灣西部到西印度群島,加勒比海到委內瑞拉。
生活水深:1-135米
IUCN評級:LC 低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