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區新市街道
長壽區新市街道,隸屬於重慶市長壽區,地處長壽區東南部,東鄰雙龍鎮、龍河鎮,南與渡舟街道接壤,西與八顆街道毗鄰,北靠葛蘭鎮,距長壽區人民政府駐地10千米,總面積37平方千米。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新市街道境域屬何市里;2015年,由新市鎮改為新市街道。2011年末,新市街道總人口30312人。
截至2020年6月,新市街道下轄1個社區、8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新政街1號。
新市街道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4年,新市鎮實現工業總產值為21.7億元,同比增長52.8%。[1] 中文名: 新市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重慶市長壽區
地理位置: 長壽區東南部
面 積: 37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8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新政街1號
電話區號: 023
郵政區碼: 401233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渝B
人 口: 30312人(2011年末總人口)
目錄
建置沿革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屬何市里。
清順治三年(1646年),實行保甲制。
民國二年(1913年),設總團。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實行聯保制。
1949年12月,成立新市鄉。
1961年10月,新市鄉改設新市公社。
1984年3月,新市公社改設新市鄉。
1994年1月,新市鄉改設新市鎮。
2015年,由新市鎮改為新市街道。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新市街道下轄新市、新同、新合、惠民、東門、堰耳沱、紅土地、河石井8個行政村;下設54個村民小組。
2015年,新市街道下轄1個社區8個行政村:河石橋社區和河石井村、新市村、新同村、新合村、惠民村、紅土地村、堰耳沱村、東門村。
截至2020年6月,新市街道下轄1個社區、8個行政村:河石橋社區、紅土地村、河石井村、新合村、新同村、新市村、東門村、堰耳沱村、惠民村,街道辦事處駐新政街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市街道地處長壽區東南部,東鄰雙龍鎮、龍河鎮,南與渡舟街道接壤,西與八顆街道毗鄰,北靠葛蘭鎮,距長壽區人民政府駐地10千米,總面積3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新市街道地處淺丘寬谷地帶,地勢東高西低,平均坡度16度;最高點位於觀音岩,海拔460米;最低點位於祝家橋,海拔320米。
氣候
新市街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7.7℃,1月平均氣溫7.6℃,極端最低氣溫-2.6℃(1975年12月);7月平均溫度27.9℃,極端最高氣溫42℃(2006年8月);最低月平均氣溫4℃(1977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31℃(2006年8月);平均氣溫年較差21℃;生長期年平均322天;無霜期年平均325天,最長達365天,最短為285天;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184.3小時,年總輻射112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149天,最多達174天(1982年),最少為128天(1966年);最大雨量1600毫米(1998年),最少雨量730.7毫米(1960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9月,6月最多。
水文
新市街道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最大河流為納溪河,流經新豐、堰耳沱,在渡舟街道注入桃花溪,長10千米,年均徑流量128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新市街道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澇、風災、雷擊等。2011年6月—9月,新市街道發生了特重伏旱天氣,累計持續79天,累計降雨量只有69毫米。
自然資源
新市街道境內已探明的礦藏資源主要有天然氣,儲量2億立方米。2011年,新市街道有耕地面積2.7萬畝,人均1.2畝;林地面積2.2萬畝。
人口
2011年末,新市街道總人口30312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560人,城鎮化率8.4%;總人口中,男性15258人,占50.3%;女性15054人,占49.7%;以漢族為主,占99.8%。2011年,新市街道人口出生率5.6‰,人口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長率-0.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819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新市街道財政總收入5.9億元,比2010年增長2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00萬元,比2010年增長0.1%;金融產業實現增加值1120萬元,各類存款餘額為3.4億元,比2010年增長26.3%;各項貸款餘額1198萬元,比2010年增長32.4%。2011年,新市街道農民人均純收入8854元。
2014年,新市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31億元,同比增長10.17%;完成第三產業4.81億元,同比增長22.5%;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73億元,增長20.3%;境內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為4.01億元,同比增長8.58%;實現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3042元,比2013年同期增長12.9%。
農業
2011年,新市街道農業總產值3.5億元,比2010年增長16%,農業增加值5600萬元。新市街道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新市街道生產糧食2萬噸,人均572千克,其中水稻2578噸,玉米2014噸。新市街道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蔬菜等;2011年,新市街道油菜種植面積7236畝,產量819噸。新市街道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新市街道生豬飼養量7.2萬頭,出欄2.6萬頭;家禽飼養量86萬羽;畜牧業總產值1.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0%;水果種植面積9253畝,產量2397噸,主要品種有柑橘、梨。
2014年,新市街道糧食種植面積3.7811萬畝,總產量1.5366萬噸;柑橘種植面積772畝,總產量977噸,蔬菜種植面積8773畝,總產量1.3286萬噸,基地蔬菜種植面積4168畝,總產量7328噸,基地蔬菜種植面積、總產量分別增長13%和25%;水產養殖面積1649畝,總產量1782.6噸,收入1756.4萬元,水果總面積1541畝,總產量1654.9噸,收入509.5萬元;出欄肥豬2.1萬頭,出欄肉禽10.5萬隻,產禽蛋1465噸,畜牧收入3200萬元。
工業
2011年,新市街道工業總產值為9.8億元,比2010年增加2.3億元,增長23.4%,總收入9.4億元,比2010年增加2.2億元,比2010年增長23.4%,實現工業增加值4.3億元,比2010年增長23%。
2014年,新市鎮實現工業總產值為21.7億元,同比增長52.8%。
商貿
2011年,新市街道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5億元,比2010年增加1.2億元,增長48%;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210萬元,比2010年增長2.1%。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新市街道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220人,專任教師12人;有小學2所,在校生1078人,專任教師8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2011年,新市街道預算內教育事業費243萬元,比2010年增長6%;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40%,比2010年增長4.6%。
科技事業
2011年末,新市街道有各類科技人才25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24人,經營管理人才14人,技能人才78人,農村實用人才142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新市街道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8個,有各類圖書室9個,藏書2.9萬冊,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達45人。2011年末,新市街道有體育場地6處,全民健身場4處,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3%。2011年末,新市街道有線電視用戶數為45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安裝廣播86個,實現了有線廣播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新市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8個,其中有衛生院1個,衛生站17個;病床25張,固定資產總值139萬元;專業衛生人員48人,其中執業醫師22人。2011年,新市街道醫療機構完成診療64324人次。2011年,新市街道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7.2/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8%,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9萬人,參合率99%;孕產婦死亡率8/10萬。
社會保障
2011年,新市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10戶,人數12人,支出2.9萬元,比2010年增長11.2%,月人均204元,比2010年增長19%;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60戶,人數1130人,支出81.6萬元,比2010年減少9%,月人均60.2元,比2010年減少13%;醫療救助10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13人次,共支出12.5萬元,比2010年增長18%;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3人,支出5.7萬元,比2010年增長11%;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7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80萬元,比2010年增長3.2%;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6萬人,參保率83%。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新市街道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12個,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2720份、期刊1367冊;固定電話用戶有4592戶,移動電話用戶10123戶,寬帶接入用戶1320戶。
給排水
2011年末,新市街道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40千米,生產能力900噸/日,年工業用水14.6萬噸、生活用水18.3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
2014年,新市街道完成新市村、堰耳沱村、紅土地村人飲項目的招標,總投資250萬餘元;投資90餘萬元,完成24口山坪塘整治;投資340餘萬元,建成新同、惠民、東門三村人飲項目。
供電
2011年末,新市街道有30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2台,有高壓輸電線路2條,綜合電壓合格率100%,供電可靠率100%。
燃氣
2011年末,新市街道有天然氣管線3千米,天然氣用戶1278戶。
園林綠化
2011年末,新市街道有花壇5個,綠化面積700平方米。
交通
新市街道境內有渝萬高速貫穿全境,境內長8千米,通往鳳城街道和龍河鎮;有雙龍至合興、雙龍至長壽湖等5條鄉(鎮)級公路過境,境內總長18.2千米;長墊公路、長葛公路、長雙公路、何獅路、新付路橫貫全境。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清朝末年,集市始建於東門,遷址後取名新市場,新市街道因此而得名。
視頻
長壽區新市教管中心來我校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