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行寄呂中甫山人
《長歌行寄呂中甫山人》是一首明朝詩歌,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時期,詩詞作為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時期也有着豐富的表現和發展。
明初的詩壇在政治背景的影響下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文學現象和代表人物。這一時期的詩人們在創作中表達了時代的創傷和個人的遭遇,以及在特殊環境中產生的憂鬱與彷徨,形成了凝重悲愴的基調[1]。
“ |
北游歸來一何晚,雪裡黃精不得飯。 太行句注俱眼前,咫尺青霞夢脩坂。 潞洲鮮紅味辛劇,廣野毭𣯻太繾綣。 沈殿曳裙代殿同,館中詞賦凌錦虹。 顧笑催承雪色絹,歸梢駿馬如旋風。 七尺豐軀三尺劍,紫貂紅罽光蒙茸。 一去燕雲幾回首,戚家將軍汝最厚。 射鵰每出祁連山,走馬時經古北口。 日暮歸營歡宴多,黃羊白雁行紫駝。 琵琶怨發昭君曲,羌笛哀生公主歌。 簾高燭明月半白,坐對盧龍雪猶積。 北風三日吹行雲,邊城健兒不忍聞。 少小離家三十年,年年辛苦去防邊。 春寒飲馬長城窟,日落彎弧大漠天。 大漠陰沈風雪色,蒲梢苜蓿水沙黑。 亭障迢遙六千里,角干騰驤三十國。 皇家財賦盛東南,漢代咽喉重西北。 北宸北望無可期,南國南歸斷消息。 山人歸來感慨豪,扼腕絕嘆心力勞。 鎮南將軍奉朝貴,靈武度支憂轉漕。 國家雄俊古有以,吁嗟邊事加蝟毛。 長鑱短扒去復樂,明日種葵東廢皋。 |
” |
— [明代]楊承鯤 |
目錄
明朝詩詞風格
隨着明朝的發展,文學風格和流派也在不斷演變。從明初到明中葉,出現了多個文學流派和代表人物,如「台閣體」、「茶陵體」、「前七子」和「後七子」等。
台閣體:以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內容多是應制、頌德之作,藝術上講究雍容典麗,缺乏生氣。
茶陵詩派:以李東陽為代表,主張詩學漢唐的復古主張,對聲調節奏掌握。
前七子與後七子:分別提出了重視真情表現的主情論調和復古、模擬、少創新的主張。其中,「前七子」包括李夢陽、何景明等,「後七子」包括李攀龍、王世貞等。
晚明時期,文學風格進一步多樣化,出現了以袁宏道為中心的「公安派」,他們主張直寫胸臆的抒情特徵,清新輕逸的藝術風格3。
袁宏道:倡導「性靈說」,主張在學古中貫穿作家個人的真情實感,力求學古與求真的統一。
明朝的文人詩詞經歷了從明初到晚明的演變過程,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文學風格和流派。這些發展和變化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氛圍,也展示了文人們對於文學藝術的探索和追求。通過對這些文學遺產的研究和欣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文人詩詞的獨特魅力和發展軌跡[2]。
參考文獻
- ↑ 第九講:明代文學,搜狐,2017-05-12
- ↑ 國學常識——詩的種類大全,搜狐,20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