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鎮
長白鎮位於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長白山南麓,鴨綠江上游右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28°11′21″,北緯41°24′32″。東西北與馬鹿溝鎮接壤,南臨鴨綠江,與朝鮮國兩江道惠山市隔江相望,南北長5.4公里,東西寬5.2公里,面積25.12平方公里,城區面積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1公頃。平均氣溫3.1℃,最高氣溫32.2℃,最低氣溫零下36.4℃,年降水量518.5毫米,全年日照時數2649.5小時,全年無霜期為129天左右。鎮內居住有漢族、朝鮮族、滿族、蒙古族等多個民族,常住人口31250人(2017年)
目錄
自然資源
長白鎮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1.5%,主要野生動物資源有:狍子、野兔、野雞、林蛙等40餘種,主要野生植物資源有山參、黨參、細辛、紅景天、五味子、刺嫩芽、山芹菜等500多種。長白鎮三面環山,一面靠水,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四季分明,是旅遊、避暑、休閒的最佳選擇。野生植物有2200餘種,分屬73目,240餘種,其中屬國家級重點保護植物25種。具有經濟價值的植物有340多種,藥用植物150多種,食用植物70多種,食用菌20餘種,花卉80多種,藥用植物主要有野山參、人參、黨參、刺五加、山百合等;食用植物有山核桃、松子、山梨、山里紅、山葡萄、蕨菜;食用菌類有冬蘑、榛蘑、木耳、猴頭蘑等;這些豐富的植物資源,對於加快林下資源綜合開發,振興全鎮經濟,具有廣泛的發展前景。
野生動物有1200種,分屬73目,180餘種,其中屬於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60餘種,有東北虎、鴛鴦、梅花鹿等。長白鎮是人參發展最早的鄉鎮之一。
概況
長白鎮位於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東南部,東北、西與馬鹿溝鎮接壤,南瀕鴨綠江與朝鮮兩江道惠山市相望。是縣政府所在地。南北長5.4千米,東西寬5.2千米,面積25.12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3.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1250人(2017年)。轄長松、塔山、綠江、民主4個社區和綠江、民主、解放3個行政村,小梨樹溝、南崗、大湖、西甸子4個自然屯。鎮政府駐白山大街75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700米。302、303省道公路過境。古蹟有靈光塔。
沿革
因位於長白山主峰腳下,而命名為長白鎮。舊名塔甸。塔甸地名起源於鎮北山頭上有一寶塔,名靈光塔,塔下早年為草甸地,故名塔甸。清朝末年,漢族移民來此開荒種地。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為長白府治所。民國五年歸第一區塔甸村。偽滿時期稱長白街。1946年縣民主政府成立後,改長白街為長白鎮。
政府機構
長白鎮成立紅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除鎮內三個高級社外,管理半截溝以上20個管理區。公社設社長1人,副社長2人。
風景名勝
長白山西坡天池
長白山西坡位於白山市撫松縣松江河鎮境內,是長白山四坡中火山地貌最為壯觀、最具典型的地區、觀看天池最佳地區。長白山西坡開發的相對較晚,景區內秉承現代旅遊理念,少建築,多自然,依然保留着原始秀美的自然風貌。
不過如果你想上到西坡,需要爬1442級台階方可到達觀景台,每級台階上都有表明當前進度的數字。在坡頂從這個方向看天池,視野開闊、氣勢宏偉,這裡也是拍攝天池落日最好的地點。[1]
農業發展
長白鎮農業發展,堅持以「三增一穩」為目標,全面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結合長白鎮的區域特點,積極調整農業種植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引導農民由傳統農業向效益農業轉變,努力提高農業的質量和效益。2003年,引進超L402蕃茄、強春4號旱黃瓜、鑫福旱黃瓜、津春大棚黃瓜、棚綠旱黃瓜等蔬菜新品種及透亮米水稻、富興2號玉米、94212早熟大豆等糧食作物新品種18個。蔬菜和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55%以上,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
特色產業
長白縣長白鎮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瞄準「一村一品」的經濟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投入資金150餘萬元,建設標準化無骨架大棚4000餘平方米,提高了民主村反季節蔬菜的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全村蔬菜大棚224個、暖窖111個。民主村成為全縣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不斷調整解放村種植結構,增加名、優、特經濟作物比重,引進大豆、鮮食玉米等新品種10餘個,全村小雜糧和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大幅增加,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出資3萬餘元,維修自來水管道,解決了解放村、小梨樹溝村民冬季生產生活用水難問題,加快了小梨樹溝村牧業生態溝建設步伐,千頭養豬示範戶魏金山成為全鎮的致富典型。在綠江村採取政策上支持、資金上幫助等辦法,積極鼓勵支持村民發展邊境貿易。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