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湖北省宜昌市所辖的一个自治县。位于鄂西南山区、长江和清江中下游,是一个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特殊县份。1984年7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总面积3424平方公里,2009年户籍人口为42万人。境内有土家族、汉族、苗族、满族、蒙古族、侗族、壮族等23个民族,其中土家族约占51%。县政府驻地在龙舟坪镇。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山区、长江--清江中下游,地跨东经110°21'至111°21'、北纬30°12'至30°46';东邻宜都,南交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西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巴东县傍长江三峡,北接秭归和宜昌市。距省会武汉320多公里、三峡机场32公里、长江水运码头红花套28公里。现有318国道 纵贯全境,交通十分方便。地势西高东低,东西长94.5公里,南北宽63公里。国土总面积3430平方公里。辖8镇(龙舟坪镇、磨市镇、都镇湾镇、资丘镇、渔峡口镇、榔坪镇、贺家坪镇、高家堰镇)3乡(大堰乡、鸭子口乡、火烧坪乡)、154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97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万。[1]

目录

概述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总面积3424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东西长94.5公里,南北宽63公里。长阳历史悠久,西汉高祖元年始置佷山县,系巴人圣地佷山而得名。唐武德元年,唐忌隋姓改为长阳县。1984年7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长阳文化灿烂,素有“歌舞之乡”之称,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誉为“长阳文化三件宝”,奇石、盆景、根艺被誉为“长阳文化产业三件宝”。长阳巴山舞曾获全国广场舞比赛“群星奖”金奖,大型土家婚俗歌舞剧《土里巴人》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06年,土家族“撒叶儿嗬”入选国家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2007年十四届全国广场舞蹈比赛中荣膺群星奖。长阳山歌、南曲、长阳薅草锣鼓和都镇湾故事入选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地理位置

长阳居于承东启西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处鄂西南清江中下游,云贵高原东延尾部,武陵山余脉。东连宜都,西接巴东,南抵五峰,北邻秭归和宜昌。位于东径110°22′-110°20′,北纬30°12′-30°46′之间。东西长94.5公里,南北宽63公里。总面积3424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东高西低。最高点崩尖子海拔2259.1m,最低点向溪口48.7m。

自然气候

长阳县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山地,仅少量平坝坐落其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无霜期长,降雨充沛,雨热同季,从海拔几十米的清江河谷到海拔2 000多m的高山,具有较明显的垂直地带分布的特点。[2]

旅游景区

长阳山川秀美、风情浓郁。长阳风光秀美,景观独特,素有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的美誉。长阳境内有“一坝(隔河岩大坝)两库(隔河岩水库、高坝洲水库)”的独特景观,清江已变成绵延数百公里的梯级长湖,为绝佳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与神农架、武当山、长江三峡齐名,并称为湖北四大甲级旅游资源区。长阳清江画廊旅游度假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长阳被命名为“湖北旅游强县”。

武落钟离山

位于长阳县城龙舟坪西南30公里处,古称艮山 ,据史载为土家族先民——巴人的发祥地,相传是巴人祖先廪君诞生地及掷剑称王处。这里巴人遗迹犹存,山上有赤穴、黑穴、向王庙、德济亭、石神台、盔头岩等祭祖景点。武落钟离山被视为湘鄂川黔的土家人寻根祭祖的圣山,朝拜者络绎不绝。武落钟离山四面环水,其山虽海拨仅380米,但山峰兀突,形胜险奇,是巴人后裔寻根问祖,人们了解巴人历史变迁的必经之地。

麻池古寨景区

麻池古寨景区距离清江画廊的核心景点武落钟离山约20公里,游客可乘仿古游船沿江上行可直达景区。麻池古寨景区的旅游项目主要包括麻池古寨“红色之旅”、生态休闲游、清江“小三峡”观光游、麻池崩尖子原始森林探险等四个部分的内容。2012年9月29日,清江画廊与前来考察的武汉徐东国旅、康辉国旅、宜昌新三峡水电国际等旅行社签订了旅游营销开发协议,“战略牵手”打造麻池古寨“红绿之旅”。麻池古寨景区的开园,使得清江画廊的旅游线路产品更加多样化,游客可以自由组合选择。

旅游指南

交通

长阳县城距省会武汉300公里,距三峡机场32公里,距长江水运码头红花套28公里,318国道和清江两条大动脉横贯全境,沪蓉高速、宜万铁路、西气东输等国家“三大通道”穿境而过,使素有“川鄂咽喉”之称。 

特产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具有甘蓝、大白菜、萝卜、辣椒等多种蔬菜适宜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及环境条件要求。火烧坪所产高山蔬菜远销韩日。 

历史文化

旧石器时代中期,有距今18.5万年的“长阳人”穴居洞中。新石器时代晚期,有巴人著名首领廪君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夏商时期,巴族势力范围已经跨越清江流域,直逼中原,以致周武王姬发剪灭殷商还借助了巴人的力量。在颠覆商纣的牧野之战中,“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后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周武王对巴人的勇武大加赞赏,“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这是巴人建国的最早记录。春秋战国时期,巴人与东边强大的楚国争斗达数百年之久,后因内乱,加之秦楚夹击,势力日渐削弱,直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惠文王所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长阳之地属黔中郡。刘邦夺取天下后建立汉朝,置“佷山县”,县治州衙坪,为长阳建县之始。公元前202年刘邦改黔中为武陵,佷山县隶属武陵郡(据《汉书》卷二十八上1594页),从此,佷山作为县级行政建制长期处于封建中央集权政府的管辖之下。

东汉时期,“佷山县隶属江陵南郡”(《后汉书》卷二十二3480页)。建安年间,曹操“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枝江以西立临江郡”(《晋书》卷十五454页),佷山县又属临江郡。

三国时期,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曹操败于孙刘联盟,退出江南,“于是南郡、零陵、武陵以西为蜀,……蜀分南郡立宜都郡”(《晋书》卷十五454、456页),佷山县又属宜都郡。之后,吴蜀争夺荆、湘多年,佷山时而归蜀汉,时而归东吴。两晋时期,“晋平吴,(佷山县)改为清流县,置宜都郡地隶焉,寻复为佷山”(乾隆本《长阳县志》卷一)。

南北朝时期,县域建制随王朝更迭而屡有变化。在此期间,县域内先后有方山县、夷陵区、盐水县、巴山县等建制,或一县单置,或数县并立。(佷山)“改为方山县,寻废,复佷山县”(乾隆本《长阳县志》卷一)。“盐水,后周置县,并置资田郡”,“巴山,梁置宜都郡夷陵区,后周置江州”(《隋书》卷三十一890页),县治也一度迁至资丘等地。

隋朝统一全国后,于开皇八年(588)置长杨县,隶属南郡(据《隋书》卷三十一888页),县治迁至龙舟坪。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以县置睦州,并置巴山、盐水二县。八年(625年)州废,省盐水,以长阳、巴山隶东松州,……贞观八年(634年),废东松州,长阳改隶峡州夷陵郡,……。天宝八载(749年)省巴山入长阳”(《唐书》卷四十1028页)。长阳作为县名于唐朝见诸史书,并延用至今。

五代时,藩镇割据,高季兴父子建立荆南(南平),长阳隶属江陵府峡州(据《十国春秋》卷一百一十二1623页)。

宋朝,长阳隶属荆湖北路(据《元史》卷五十九1418页)。元朝,长阳隶属荆湖北道峡州路(据《元史》卷五十九1418页)。

明朝,长阳隶属湖广行省荆州府夷陵州(据《明史》卷四十四1081、1082页)。

清朝,“长阳,雍正六年(1728年)属湖北布政使司直隶之归州”,“十三年(1735年),宜昌升为府,……长阳、兴山、巴东来属”(《清史稿·地理志》)。

民国初,废除府州建制,湖北分设江汉、襄阳、荆南3道,共辖69县,长阳隶属荆南道。后分全省为11和8个行政督察区,长阳先后属第九、第六督察区。

土地革命时期,先后建立了四届县委、三届县苏维埃政府(包括长巴县苏维埃政府),苏区面积一度达到3300平方公里(现属长阳的有2300平方公里),占当时全县总面积的80%。

1949年6月,中共长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在荆门组建。7月18日,龙舟坪解放,县委、县人民政府随即迁于此地。1958年11月至1961年5月,宜昌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后,长阳改隶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1984年7月13日,国务院以国函字115号文件批准撤销长阳县,建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仍隶属宜昌地区行政公署。1992年地市合并后,长阳隶属宜昌市管辖。

2000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辖9个镇、7个乡。

2001年1月5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对乡镇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由原来的9镇7乡调整为8镇3乡:1、津洋口和龙舟坪合并,2、麻池和都镇湾合并,3、黄柏山和资丘合并,4、乐园和榔坪合并,5、枝柘坪和渔峡口合并。

政治经济

行政区划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辖8个镇、3个乡:龙舟坪镇、磨市镇、都镇湾镇、资丘镇、渔峡口镇、榔坪镇、贺家坪镇、高家堰镇、大堰乡、鸭子口乡、火烧坪乡。共有4个居民委员会、154个行政村。

经济概况

早在

3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自巴务相在此开疆拓土,建国立都,其后裔繁衍昌盛,刀耕火种,创立了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巴国文明。数朝更替,绵延数千年,直至清雍正“改土归流”后,打破地区封锁,县内土地开垦年增,农业生产得到发展,至乾隆年间,全县人均占有耕地达3亩有余。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并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生产力逐步得到解放,农业生产发展较快。197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0万吨,达到109777吨,比1949年增长2.4倍,人均占有粮食289公斤,比1949年增长1.8倍。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积极性高涨。1998年,全县人民挣脱千年贫困,解决了温饱,当年粮食种植面积77.6万亩,实现产量17.46万吨,全县人均占有粮食416公斤,农村人平纯收入1636元。

长阳土家放自治县于2002年11月2日被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国农发[2002]246号文件)批准为新增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此前,全国已有79个县(市、区)被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被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后,全县有了良好的项目争取机遇,可每年按程序向上级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争取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全县的农业综合开发。2002年,全县向上申报并已被上级审批通过的2003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三个,争取到财政资金704万元(中央和地方按1:0.72的比例配套,其中地方部分由省、市两级按0.7:0.3的比例配套),中央410万元,省206万元,县配套88万元。三个项目分别为:一是高家堰镇彭家河中低产田改造;二是火烧坪乡农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三是火烧坪乡高山蔬菜冷藏保鲜加工。

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9.65 亿元,同比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8 亿元,同比增长19.5%;财政总收入 2.68 亿元,同比增长25.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6%以上。

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56.18亿元,增长13%;财政收入3.9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1亿元,增长14.2%;外贸出口1979万美元,增长4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7亿元,增长35.1%;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2.4亿元,增加9.82亿元,贷款余额29.08亿元,增加8.5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0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3610元,增长10%。全年招商引进项目38个,协议总投资额22.6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2亿元。争取各类无偿资金2.02亿元。同时,县政府公开承诺兴办的十件实事已经落实:“龙五”一级路(龙舟坪至磨市桥隧工程)项目规划已通过市级评审;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4.6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956户农村危房改造,安排了500个城市居民住房困难户入住廉租房;新增7348人享受农村低保;帮助25名贫困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治疗,为8万名育龄妇女提供了生殖健康免费检查;化解了已离任合村并组前村组干部的工资性债务;在县城区新设立了两个社区居委会并完善了相应的职能;帮助585名城乡劳动者创业,带动2024人就业,新转移农村劳动力8139人;完成了县城区8处停车场的项目规划,启动了2处停车场建设;开通了县城区至经济开发区的城市公交。

“十一五”时期全县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7倍、3.2倍、2.3倍和2.2倍;农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1倍、3.5倍和3.8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7倍和3.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6倍和1.7倍。全面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全县新引进项目54个,协议投资额80.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1.4亿元。开工建设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和企业125个。先后荣获“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先进县”、“全国推进就业创业劳务输出大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高山蔬菜第一县”、“全国水产标准化生产示范县”、“中国观赏石之乡”等称号。

“十一五”期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1家,比“十五”期末增加49家,工业用电量达到5.43亿Kwh,是“十五”期末的2.36倍;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倍。

“十一五”期末,全县特色产业基地达到70多万亩。新建了9个魔芋专业村、13个木本油料专业村、30个柑橘专业村、4个烟叶新村。成功创建省山羊养殖大县。资丘木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清江鱼被授予“中国名牌农产品”,全县有71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达到34个。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00多家,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66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