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膀胱炎
间质性膀胱炎
根据台湾泌尿科医学会治疗指引,“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症候群”定义为:“与膀胱相关联的不愉快感觉(疼痛、胀胀的、不舒服的感觉),合并有下泌尿道症状(频尿、夜尿)超过6星期,没有泌尿道感染以及其他已知的下泌尿道疾病。”[1]
医学描述听起来总是有那么一点咬文嚼字,简单的说,就是频尿、夜尿这些讨厌的排尿症状已经一段时间了(超过6星期),伴随著膀胱胀胀痛痛、不舒服的感觉,尿液检查是正常的,并没有任何已知的疾病(例如感染、肿瘤、结石)可以解释以上的症状。这就奇怪了,既然找不出任何已知的病理机转,为什么还会下腹胀痛及频尿,让人如此困扰呢?[2]
少见的这样一种疾病,症状很普通,频尿、夜尿或下腹胀痛,却找不出病因,甚而被视为神经质或精神出问题。
好发于35岁以上的女性,从1908年德国医师Nitze确认这疾病以来,到现在仍是泌尿科学上的谜,病因不明,常被误诊为细菌引起的膀胱炎,吃了一堆抗生素,症状却没好转。
目录
膀胱炎和尿道炎是如何产生的?
膀胱炎和尿道炎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要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先了解泌尿道的解剖构造。我们的泌尿系统可以大致分为上泌尿道及下泌尿道两个部分,上泌尿道包含了肾脏及输尿管,下泌尿道则包含膀胱及尿道。[3]
肾脏位于腹腔的后侧,左右各一,负责将体内多馀的水份、电解质、尿素等代谢废物排出。肾脏不仅担任代谢废物清道夫的要职,还会调控体内酸碱值、血压、电解质及骨质等平衡。如果没有肾脏帮忙排除各种废物,维持体内的恒定,人是无法存活下去的,这也是肾脏出问题的人必须靠著洗肾或者是肾脏移植的原因。
肾脏往下连结著输尿管,输尿管会把肾脏所制造的尿液运输到膀胱暂存。当膀胱内的尿液积累到一定的量时( 300 至 400 毫升),自主神经就会发出讯号,产生想要尿尿的感觉。尿液的排出主要由膀胱逼尿肌及尿道括约肌来调控,尿液离开膀胱后会流经尿道,然后排出体外。
多数的泌尿道感染是逆行性的感染,也就是从体外往上逐渐感染尿道、再到膀胱、最后才是输尿管跟肾脏。尿道长度有性别上的差异,一般上男性尿道长度约 20 公分(包括阴茎的长度),女性尿道较短,只有 4 公分的长度,且女性尿道口离肛门较近,因此女性在上大号的时候,如果习惯往尿道口的方向擦拭,就可能增加尿道炎的发生率。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症候群的症状
疼痛
这是让患者最感到困扰的。膀胱涨尿的时候疼痛加剧,解尿之后会缓解。疼痛的位置可能是下腹部(膀胱),但也可能在尿道、后背,或是会阴部、外阴部及阴道。有时候“疼痛”的感觉很模糊,只是一种闷闷、不舒服的感觉。
频尿
所谓“频尿”没有严格的定义,一天排尿超过8次就可能有频尿的问题,常有“夜间因为解尿而起床超过1次”(夜尿)的困扰。
同样是经常跑厕所,频尿,也没有泌尿道感染,究竟如何知道是膀胱过动症或是间质性膀胱炎呢?有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
间质性膀胱炎:因为“怕痛”而跑厕所。
膀胱过动症:因为“尿急”而跑厕所。
“怕痛”与“尿急”而频尿,确实可以大致区分两种疾病,但是最近研究指出:许多膀胱过动症的病人也有某种程度的下腹部疼痛,而部分间质性膀胱炎的病人也有尿急感。因此,膀胱过动症和间质性膀胱炎究竟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或是“一家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观察。
至今仍不能确定造成的原因
医学界认为可能和下列有关:
膀胱黏膜缺损
尿中的物质可能穿透膀胱黏膜造成刺激。
泌尿道感染病史
虽然并非泌尿道感染,但之前曾经发生过的泌尿道感染可能造成膀胱黏膜或是神经方面的问题。
泌尿神经系统的发炎反应(Inflammation)。
自体免疫疾病。
骨盆底肌肉功能失调。
膀胱过涨
许多人因为工作或是生活习惯经常憋尿。长时间、反复的憋尿对膀胱功能可能造成影响。
以上许多理论出现在各项研究与泌尿科教科书上,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极可能是不只一项因素所造成。
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
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主要靠“排除法”。有以上症状,而且必须排除所有可能造成混淆的疾病,其中比较重要的是:
膀胱癌
也以频尿、下腹部不舒服为临床表现。因此如果小便检查有血尿,医师会安排膀胱内视镜检查。
泌尿道感染
包括细菌性膀胱炎等,小便检查通常会发现有白血球等感染的迹象。
结核菌感染
结核菌在台湾其实并没有绝迹,对民众的健康仍然造成威胁。结核菌不仅侵犯肺部,也可能在泌尿系统出现。
疱疹
如果同时在外生殖器出现皮肤病灶,需要进一步检查。
放射线膀胱炎
患者如果曾经接受过骨盆腔放射线治疗,可能会有类似的临床表现。
膀胱结石
小便检查经常会出现血尿。腹部X光片也能够提供线索。
膀胱无力症
特点是排尿困难,排尿无力,常见于中老年,同时有糖尿病病史的妇女。如果解尿不干净,馀尿过多,也会出现频尿以及下腹部疼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