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杨虎 一个人,与夜对视……
重定向页面重定向至:
作品欣赏
一个人,与夜对视
一本三十年前印制的《品味人生》,留下了数百条星火闪耀的私家旁批——我的读书习惯。
用心读过的书,舍不得束之高阁弃之不理。尤其书边上还有这么多倾注了个人心血的思考和感受。遂将这若干的批注搜检过滤了一番,自觉其中尚有可供赏玩探讨之处,今不惮浅陋,选取部分奉献于读家面前,愿和诸位共同享用共同探讨——浅陋之处,呵呵几下也无妨。
与夜对视
写出一个'夜’字,稍加视之,突然发现,这'夜’仿佛一只正在审读着我的眼,静着眼珠,想要看出我的卑陋。打起精神与之对视,一眼尚可,两眼三眼过后,那'夜’竟看得我心底发毛,不由得目光游移。硬着头皮再看几眼,终于惧而删之,换作另一个字了。
那一夜,再也无心续读,老想着那个看向我的“夜”。次日收拾心绪,重新再读,随手翻开的一页,开首赫然四字:“无逸,勤敬”,莫名信了冥冥之中的启示。于是,书的扉页上,我加了几行:“当我懂得时,我谦敦;当我无知时,我沉默,倾听,伺机探寻;当我懵懵懂懂时,我尽可能即刻考究明白。”算是对自己的鞭策了。
鲲鹏与学鸠
《逍遥游》,最喜欢的文章之一,读过好多遍,越读越服了庄子。
人们常常赞美鲲鹏,低看学鸠,可是,有几人想过,茫茫宇宙中,学鸠们也有他们的快乐?这世间,有人轻松俯瞰大地,有人再怎么努力也只能仰望星空。即如我们自己,数十年的碌碌惶惶,究竟算得何种角色?低处还是高处?扶摇青云还是“抢榆枋而止”,甚或常常“时则不至”?
梦想与困境面前,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还是所谓的认清自己而安于平庸?
一个事实是,孩童长成大人,几乎个个就都实际了,梦想的翅膀软化了,掉落了,不知这是好事还是悲哀。这些年流传的八个字,“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只算是是生活态度,还是具体的前行方式?
我所看到的是,梦想人人可有,梦想到成功可能却隔了一个世界。歌手石凯说:“每一个追梦的人都很辛苦”。辛苦而成功了自不必说,辛苦而失败的人更不在少。
个人观点:不必过分强调意志的力量,条件真不允许的话,饿毙与肉糜之间何至地狱与天堂?器小易盈,清水一杯行不行?大器晚成,谁来保证成不成?你的人生,谁也替代不了,你要为你的选择负责,苦乐自咀嚼,冷暖自御尝。万类霜天,竞相自由着好,天边来雁固然知多识广,井底之蛙未必没有自己的价值,活出最好的自己,不负年华不负心,就行。
一个人
着意修行的人,快步也好,慢步也罢,只要在走,不同的时期里,境界终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忘却喧嚣,不怕寂寞,忍得孤独,一点一点向前走,走着走着,就走出了天辽地阔,走出了山高水长。于己,是另一种境界;于人,是追望他的背影。 读书亦是如此,一日一日地读,一页一页地读,蚕食桑叶,水滴顽石,再厚大的书总是可以啃下的。
好多事情面前,“直谅多闻”的益友当然少不了,但是,自我鞭策,自我修正,比别人督说更为要紧。
快乐
何者为乐?很快就过去的事!
觉得很快就过去了的事,往往就是让人心下愉悦的事,汉语“快乐”“快活”“快意”等莫不如此。所以,很多事情,真的需要做起来快一点,及时一点,要不然,这乐可能就速逝了。
谁比谁强
一日万般事,何样是尽头?
绸缎千匹,棉麻三束;鱼肉满桌,土豆一碟;宫殿万所,平房两间;劳斯莱斯七八部,脚踏自行一二辆……每日必须,谁的一定比谁强?
无门禅师妙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心头若无烦忧,一缕清风似足。
重要
知命
知命,知自我之“命”,亦知万事万物之命,顺其自然,自然而然,不要强作违逆——广场上,小女孩学爷爷手放背后走路,可爱极了。女孩要上台阶,爷爷训斥着不让。是孩子调皮,还是老人思维僵化?老人怕孩子会跌倒,一味地呵护,对也不对?孩子在成长,她的好奇心和上台阶的乐趣会不会就这样悄悄然流失?
莫羞后人
陕西话里有一句“羞你先人哩”,挺重的骂法。细细想想,先人长逝,羞不羞的谁知道啊?莫若人人行动之前,考虑考虑某些做法恰不恰当,是不是会让儿女后辈听来脸红耳赤?无颜见祖宗不要紧,要紧的是谁想有个羞死人的长辈或先辈?
势在者事必行
欲行其事,必先蓄势,蓄之既久,发之必速。势不聚则事不行也,即使勉强为之,结果常常失于不尽完美。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发之则往往有得,其势在也。
忌外,守拙
《庄子·达生》:“凡外重者内拙”——对外有顾忌,内心则笨拙。 心无挂碍,方得酣畅淋漓。
记忆里,最放飞自我的事,竟然是上小学时,十数个同伴,相互追撵喊打在无有老师管守的校园(老师们开会去了),“叫嚣乎南北,隳突乎东西”,一个下午的身心通泰。
但是,必要时,人还是得学会守拙——智者讷言,愚者话多;要想更进一步,显得你道行高深,沉默不语即可(玩笑了)。
文章
《品味人生》,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谈,几十位大家以文字的方式“探讨人生”,梁启超、陈独秀、鲁迅、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冯友兰、梁遇春……一长串醒目的名字(懒于查考各人出生顺序,不是本人兴趣所在,阿门),一篇篇个人的体验和见解:鲁迅文章,整整一个世纪,读来仍觉心惊——先生眼毒,也看得长远;周作人,才子一枚,文字轻松雅和;林语堂,优游于古今中外,博见广识,笔下烂漫畅然,非一般人之可方比;梁实秋,风趣幽默,随性练达,一草一木皆可铺衍开去;梁遇春,如非年少而亡,恐有大作传世;朱自清,正统文人正统笔,《撩天儿》,朱子少有之活泼文字了;张爱玲,没有她看不透的人与事;老舍,聪明的邻家老伯;巴老下笔,一眼可见其底,真朴有余,蕴藉不足,文字里总透着一种“老实”…… 《书概》:“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清人震钧:“(诗)少而精不觉其少,多而滥则人厌其多。”
苏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诚哉斯言,小子自勉,央友题写“惟巅是瞻”,向高手致敬,向高手学习。
仁义
大儒朱熹注仁义:“仁者心之德,义者事之宜”。比用今天的话,大致可以理解为:仁,常常出自于内心;义,往往外化成行为。
义因仁而发,仁引导义举。
食不言寝不语
日常生活里,最难最怕的也许就是这个了,无言无语仿佛偶人,了无趣味。
规矩太过,固然出于某种好意,但实际操作中,却也可能弄出矛盾。
尤其夫妻之间。
孔子出妻,实在是圣人自己的缘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呵呵,礼多事多,老娘不伺候了!
吃喝讲究一些,本也无可厚非,讲究太多就有些过了。口腹满足,由衷赞叹美食与厨艺,多好的事;比肩而眠,私房话说上三五十句,难道就不是正常的交流?
为僧
禅宗故事一:大师对众僧说,你们虽有一车兵器而不能用,老僧只持寸铁,便可杀人——为僧而可存杀伐之心?
禅宗故事二:大师、道士、陶渊明,佛道儒三家聚会。大师曾经立誓,终生不过某座桥,没料想谈兴正浓时,不知不觉地,随同另外二人过了桥。知道桥已过了的时候,不禁大笑——笑里藏智慧,笑里有幽默,笑之前呢?为僧之人,竟而至于偏执至此?
教与学
上等人才不用教,真是一看就会的;下等人末教不会,苦学也不会,“就不是那上面的料”;一般情况下,教育针对中等人——刻苦一点,勤能补拙。
吃
不知是不是中国人自古生存艰难,凡事先保证“吃”着再说——吃饭;吃茶;吃苦;吃亏;吃醋;吃官司;吃得开;吃耳光;吃粮的;吃天鹅肉;吃教书饭……陕西话:“嘴把腿害了一辈辈!”“你说的㗏,㗏能吃焉?”人在江湖,身外之物常多,吃到肚子才是真的。
古书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但愿如此。
男女逛街
女人们可以好几个小时地商场里转悠,先生们则宁愿快步十几里路,肩背几十斤物,也不要不购物而无所事事地逛,累坏了!
大肚汉多
朋友一次吃了九个大包子,老板吓得贴耳语之:“娃,不敢再吃咧!”怕把“娃”吃傻了。他哪里知道,我这朋友,平时十二个包子才算足量。
论到吃包子,还有更狠了——三弟一哥们,十二个包子外加两份豆腐脑!
一兄长,四份甑糕;一叔父,食面一盆;一同事,斤二两饺子(七十二枚);一同学,十八瓶啤酒……
能吃者劲足:老廉颇一饭而米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示犹可斗;好友鹏举的一个叔叔,独个将一长条碌碡架到了一人多高的树杈上;礼乐村有人一天里往返蒲城三趟挑担卖物;可仙村老闫单手拋抓“柱子疙瘩”,轻轻松松三五十下……
中国文学的秘密
林语堂说:“一切优美的中国文学,稍有价值可读的,能舒快地愉悦人类的心灵的,都深染着……道家精神。”
一言挑明了中国文学的秘密,中国文学,“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能学来的都不算得高明,有些作品真是学不来的。
红袖添香负了谁
红袖添香,绝非读书之真正情境,杜撰成分居多。
读书是个人的事情,爱读之人,各种情况下皆可入读,但那灯火摇曳书册在手,身边却无来由依傍着一位红袖,反为不美,书与美人两辜负。
罢咧 佩服我的连襟,他说:“不管谁,凡事都会落个'罢咧’”。 ——见解真是精妙独到!
“罢咧”这两字,只能读音,不看字面,渭北方言,意思大致相当于“可以了,不算太坏”。代入人物和事件想一想,是不是就是他说的那个样? 道不远人,道在野人。 ……
零零散散,拉拉杂杂,权当我的“写在'人生’边上”,如静立街头隅角,观万千人等走过,人我皆修行,书我两相融。[1]
作者简介
闫杨虎,文学爱好者,文字里修行,文字里美好,文字里走着芳香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