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佛學院
歷史沿革
南普陀寺地處廈門市東南部,鷺島名山五老峰下。坐北朝南,依山面海。五代即有宗師結廬而住,稱「泗洲院」,明初擴建為「普照寺」,清初增建大悲殿,因殿中供奉觀世音菩薩,且在浙江普陀山[1]之南,故始易為今名。
南普陀寺後山有「五老凌霄」之美稱,乃廈門八大勝景之一。山上林木蔥鬱,奇石嶙峋,洞壑幽深;登高遠眺,海空寥廓,浩渺無邊;左鄰廈門大學,右毗理工學院,形成一個環境幽美,學習氣氛濃厚的文化區。
南普陀寺原屬臨濟宗喝雲派師徒剃度的子孫世襲傳承制道場,1924年,志存高遠的轉逢和尚,力主革新,將寺更改為十方選賢的叢林制,推選會泉法師為首屆方丈。翌年於寺內創辦閩南佛學院,併兼任院長。一九二七年,會泉法師三年方丈任期滿後,禮請太虛大師為住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一九三四年春,為整頓閩院學風,改進教學,弘一大師應邀前來,創辦了佛教養正院,培養學生的僧格、僧德。一時使閩院精英薈萃,高僧輩出,為海內佛教界造就了眾多優秀僧才。當代一些著名的佛教泰斗,如台灣的印順導師、菲律賓的瑞今大師,已故新加坡宏船長老、廣洽老和尚、演培大師、馬來西亞的竺摩法師等,都出自閩南佛學院。1937年抗戰暴發,閩院被迫停辦,12年間共培養出200多名出色僧才。
1981年,悲願深切的妙湛老和尚復辦了停辦已久的佛教養正院,1985年,在中國佛協趙朴初會長、新加坡宏船長老的關心支持下,又恢復了閩南佛學院。在老和尚的統理下,教育設施,教學素質,學院規模,均有較大的提高和發展,重現了往昔的輝煌。
1997年,聖輝大和尚接任院長,學院呈現中興景象。
2016年春,則悟大和尚接任院長,以躋身世界一流佛教院校為願景,與時俱進地對閩南佛學院進行各項改革,讓閩南佛學院承擔起「如來使」的重擔。
學院宗旨
以「愛國愛教,學修並重」為宗旨;以「學修一體化,學院生活叢林化」的辦學方針;教學上堅持「八宗並重,五明兼顧」。
院訓
閩南佛學院院訓——悲智。
有悲無智,是曰凡夫,悲智具足,乃名菩薩,我觀仁等,悲心深切,當更精進,勤求智慧,智慧之基,曰戒曰定,如是三學,次第應修,先持淨戒,並習禪定,乃得真實,甚深智慧,依此智慧,方能利生,猶如蓮華,不着於水,斷諸分別,舍諸執着,如實觀察,一切諸法,心意柔軟,言音淨妙,以無礙眼,等視眾生,具修一切,難行苦行,是為成就,菩薩之道,我與仁等,多生同行,今得集會,生大歡喜,不揆膚受,輒述所見,倘契幽懷,願垂玄察。
學制
師資
視頻
閩南佛學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浙江最值得去的3座山,其中1座是普陀山,你去過嗎 ,搜狐,2020-11-23
- ↑ 常識|五種法師——書寫法師,搜狐,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