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阜寧縣丹溝初級中學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阜寧縣丹溝初級中學是一家事業單位的企業,位於阜寧縣陳良鎮丹溝村四組,目前處於註銷狀態,經營範圍包括實施初中義務教育,促進基礎教育發展。初中學歷教育(相關社會服務)等。

目錄

學校簡介

阜寧縣丹溝初級中學位於阜寧縣陳良鎮丹溝村四組,東臨裕民,南與沿河隔河相望,西北兩面均為丹溝村(現丹塗村)的農田,那是一所前不巴村,後不着店,周邊除了一所丹溝小學,再無半點集市商鋪的鄉村中學。

50多年前,省城南京一師院畢業生,到阜寧縣教育局報到分配工作,局裡面給他開了一張去丹中工作的介紹信,他一個省城過來的外地人,不知道這個丹中之所在,離縣城到底有多遠,那天又剛好下雨,他就買了把雨傘,一路打聽,一路走,一路問,上午出發的,跑到丹中已是下午五點多鐘了,接待他的丹中校長高海峰看到這位年輕人滿身是泥,一臉疲憊的樣子,趕緊搬了一張椅子,倒了杯水讓他坐下來,休息會,喝口水,喘口氣。片刻後,回過神來的他長長地嘆了口氣說:「這恐怕就是這世上最難走的路了吧」,這個人就是後來我們大家所熟悉的陳紹忠老師,高一時教過我們漢語拼音。

丹中當時就是一所雙軌制的農村完中。施教區包括了陳良鎮南一片東自前灣、曹南,西至如珍、利民等十多個村的後灣、周莊、朱莊、聯民、丹溝等幾所初中畢業生。說她普通,那主要是指她和大多數農村中學一樣,帶有先天不足的缺點,校園無長史,傳承少文化,學校連一個圖書館[1]、閱覽室都沒有,學生甚至教職工的文化生活幾乎空白,教學沒有電教設備,也沒有投影設備,沒有大教室、階梯教室和教學實驗室[2],普通的理化實驗也做不起來,有時候正常的教學秩序也難以維繼,比如晚上晚自習的用電就無法保證,停電是常有的事。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晚飯後停電了,我們幾個同學站在走廊里等來電上自習,可這電偏偏就不來,無奈的我們就湊起來借着天空昏暗的月光在操場上撂籃球,大家玩的很投入,興致很高,忘記了時間,一不小心過了宿舍熄燈就寢的時間,被校領導抓了現形,帶回辦公室猛尅一頓,還讓我第二天早上給校長室送檢查。

我是1973年春學期來到丹中讀書的,進校前還參加了鄉里組織的統一入學招生考試。那是一個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的年代。學習生活條件各方面都很艱苦,學習成績也不是考核學生學分的唯一標準。可我們那階段的學習生活依然是很快樂的,人生回過頭來看,高中階段是朦朧的,也是基礎性的,那時間所經歷的事情,對人生後來的成長,尤其是三觀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又不可替代的。就比如當時讀書時家裡經濟條件差,零花錢控制得很緊,這後來也就培養了我勤儉持家,不亂花錢的習慣,每到年三十父母給壓歲錢時,我總是挑最少的,有時間拿幾個硬幣就行了,頭一年三十晚上給我的壓歲錢,到第二年三十晚上我還能從口袋裡把他掏出來。記得在阜寧參加高考那一次,父親進城辦事,路過這裡看到我吃的很節儉,拿點錢給我,勸我進考場路上去買瓶飲料喝,我說不必要,還是沒捨得,回復他「吃了拉肚子怎麼辦」?我們從朱莊南頭一起來上學的同班同學共有三位,就我們這三個人每天都是相約一起來,一起去,行走在路上那段時間可並不寂寞,是被充分利用的,那可是正兒八經練嘴皮子的時間,時常為一個問題,一件小事,討論一路,爭辯不休,久日久之。這個過程對我們日後的邏輯思維,思辯能力與口才都是極好的一種鍛煉,也為後天當好老師,寫好文章,駕輕就熟去解決拆遷這個天下第一難題,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朱莊初中畢業過來的同學都有一個愛看書的習慣,那時候破四舊,立四新,書本身就少,很珍貴,所以我們不挑的,逮着書就看,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是小說還是連環畫冊,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是印刷體還是手抄本,能讀則讀,能看則看,排着隊看,爭着看,有時候時間錯不過來就晚上回去用報紙把油燈另外半邊遮着連夜看,有時甚至整夜看,實在排不過來就穿插上課偷着看,碰運氣。事實證明,在後來工作中,多讀書還是多受益的。還有就是讀書時家裡困難,我母親身體又不好,不能參加集體勞動,全家人就靠父親一個人掙工分,為了貼補家用,我們放學回去包括周日放假在家,都要打草包,這也培養了我們後天團結協作,吃苦耐勞自強自立的性格…等等。還有在丹中求學那段時間,殷廣平老師對學生高度負責的責任心,李成惕老師的詼諧幽默的授課技巧,高利珍老師的粉筆板書,周立功老師對政治教材的把控能力,柏加榮老師待人謙誠的良好風範等等也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難以忘懷的印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