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朝
阮朝(越南語:Nhà Nguyễn/茹阮)是越南歷史上最後的朝代,1802年至1804年使用南越國號(阮世祖朝貢之時自稱「南越國長」),1804年至1839年使用國號越南(越南語:Việt Nam/越南)、大越南(越南語:Đại Việt Nam/大越南),1839年,明命帝阮福晈將國號改為大南(越南語:Đại Nam/大南)。
阮朝前身為鄭阮紛爭時的阮氏廣南國,存在於1558年至1777年,而後於1802年,滅西山朝正式建國,統一越南,直至1945年最後一位皇帝保大帝退位,王朝正式結束。阮朝的歷史是越南歷史上較動盪的一段時期,此時期的歷史與中國清朝的衰落和法國在中南半島的崛起緊密相關。
目錄
歷史
阮朝的歷史可被分為獨立時期與殖民時期兩段時期。獨立時期(1802年-1883年),阮朝對越南有着絕對的統治權,但是法國在印度支那的勢力逐漸崛起,威脅到了阮朝的統治,在獨立時期末,阮朝被劃分為三個部分,即交趾支那(南圻)、東京(北圻)和安南(中圻),其中交趾成為法國殖民地、安南和東京則成為法國的保護國,阮朝朝廷的權力隨之減弱。殖民時期(1883年-1945年),法國殖民勢力逐漸取得越南的統治權,阮朝朝廷名存實亡,取而代之的是法屬印度支那政府。在這段時期的越南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越南一度被日本占領。
獨立時期
殖民時期
法國意圖在印度支那半島(即中南半島)爭奪殖民地,控制整個越南,為此與越南宗主國清朝爆發了中法戰爭(1883年至1885年)。早在1882年(嗣德三十五年)法國攻打河內時,阮廷就派員到中國求援,清朝派軍進入北圻的北寧、山西等地,並有黑旗軍協助阮朝。第一次《順化條約》簽訂後,順化阮氏朝廷指示北圻官員不許抗法,但北圻官員不甘,而決心與中國軍隊抗法。中法戰事爆發後,1883年(嗣德三十六年)年底,法軍在山西擊退黑旗軍,次年(1884年,建福元年)年初在北寧擊敗清軍,又派軍艦到台灣基隆港作偵察活動,清廷為求與法國「永敦和好」,乃派大臣李鴻章與法方簽訂《中法簡明條款》,清廷願意撤軍及放棄干預法越事宜。法人又與順化朝廷簽訂第二次《順化條約》,重申越南為法國保護國。但不久清法雙方軍隊再起衝突,是為「觀音橋之戰」[2](又稱「北黎事件」或「北麗之戰」),戰事再起。法軍從海上進攻,重挫清朝福建艦隊,次年初(1885年,咸宜元年)攻至台灣基隆、澎湖等地。在陸上,清軍一度失利,但老將馮子材於鎮南關之役大敗法軍,法軍見清軍數量大、自身彈藥已盡而撤出諒山,此戰失利令法國茹費理政府「不再有多數的支持」而下台。然而清廷無意持續戰事,據當時在中國任官的英國人赫德披露,清廷「始終不願戰爭,準備談判」。清法兩國遂簽訂《中法停戰條件》,同意履行《中法簡明條款》及「即行停戰」。
清廷指示中國軍隊因條約已訂,且雖在北圻獲勝但澎失台危,故必須撤回 。越南從此不屬中國朝貢國,而歸屬法國統治。
視頻
阮朝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阮福映生平都做過什麼事情 越南阮朝開國君主阮福映簡介,歷史新知,2019-07-21
- ↑ 《中法簡明和約》與觀音橋之戰_自然科學論文,道客巴巴,20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