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失調
陰陽失調,既指病證,也指病機。指機體陰陽消長失去平衡的統稱。是機體在疾病過程中,由於致病素的作用,導致機體的陰陽消長失去相對的平衡,所出現的陰不制陽,陽不制陰的病理變化。陰陽失調又是臟腑、經絡、氣血等相互關係的失調,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氣機運動失常的概括。包括陰陽偏盛、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亡失以及陰陽離決等。
目錄
病因病機
1.陰陽偏盛
包括陽盛和陰盛兩方面的病理變化。
(1)陽盛 指疾病過程中以陽熱之邪偏盛為主而正氣未衰所出現的一類陽氣偏盛、機能亢奮、代謝活動亢進、機體反應性增強、熱量過剩的病理狀態。多由感受陽熱病邪,或感受其他病邪郁久化熱;或內邪滋生郁滯,從陽而化熱;或自身機能病理性亢奮而化熱;或恣食辛辣、肥甘,或過用、誤用溫補壯陽之品而化熱等所致。[1]
(2)陰盛 指疾病過程中以陰寒之邪侵客機體而正氣未衰所出現的一類陰氣偏盛、機能障礙或減退、熱量不足,或水濕、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蓄積的病理狀態。多由外感陰寒之邪,或因恣食生冷、寒滯中陽等所致。
2.陰陽偏衰
因機體陰液或陽氣虧虛不足,表現出正虛或病邪已退而正氣虛弱,或病邪雖有而亦不盛的病理反應低下狀態。主要包括陽虛和陰虛兩方面的病理變化。
(1)陽虛 指機體陽氣虛損,機能衰退,機體反應性低下,代謝活動減退,熱量不足的病理狀態。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或陰寒邪盛傷陽,或誤用、過用寒涼之品傷陽等所致。陽虛不足,則推動、激發、興奮作用減退,抑制之勢增強。陽虛則氣化失司,蒸騰無力,以致水谷不化,水溫泛濫,或濕濁內生。總之,陽氣虛衰,其病理表現多為一系列虛寒性徵象。
(2)陰虛 指機體陰液虛虧及其功能減退,因而陰不制陽,導致陽相對亢盛,機能虛性亢奮的虛熱內生的病理狀態。多由於陽熱之邪耗傷陰液,或五志過極化火而傷陰,或久病耗損陰液等所致。陰虛液虧,久則可致血虛精少。陰虛陽亢,則虛熱、虛火內生。
3.陰陽格拒
陰寒或陽熱某一方盛極或壅遏,致使體內陰陽之氣不相順接和維繫,進而相互排斥、格拒的病理變化,此為陰陽偏盛病機中比較特殊且少見的病理機轉。
(1)陽盛格陰 指由於陽熱之邪盛極,深伏於里,壅遏於內,致使陽氣被遏,鬱閉於里,不得外透布達於體表,肢體失其溫煦而形成的真熱假寒病理狀態。多因邪熱熾盛,陽熱亢極所致,常見於外感熱病之極期。
(2)陰盛格陽 指由於陰寒之邪盛極於里,逼迫衰竭之陽氣浮越於外,致使陰陽不相維繫,從而形成真寒假熱的病理狀態。多因為素體陽虛或久病陽衰,命門之火虛虧,復又因陰寒邪盛而盤踞於內,致使陰陽盛衰懸殊,格陽於外所致。
4.陰陽更勝
在陰陽偏盛的同時,亦存在着使陽氣或陰液不同程度耗傷的病理狀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此陰陽更勝之變也。」《類經》注曰:「更勝,迭為勝負也。」陰陽更勝,主要包括陽盛耗陰和陰盛損陽等病理變化。
(1)陽盛耗陰 指在陽邪偏盛的同時,熾盛之陽熱,勢必煎灼陰津,久則導致陰液耗傷的病理狀態。但其傷陰程度,受病證熱勢和病程長短所影響,如傷陰較著,徵象明顯,即為陽盛耗陰證候。若久病陰虛難復,亦可轉化為陰虛內熱病證。
(2)陰盛損陽 指在陰邪偏盛的同時,由於陰寒內盛,久則損傷陽氣,從而導致陽氣不同程度受損的病理狀態。其傷陽程度亦有輕重之分,如陽氣受損過甚,即為陰盛陽虛證候。若病久陽虛不復,則亦可轉化為陽虛陰盛之虛寒病證。
5.陰陽互損
機體陰液或陽氣虛損到相當程度,病變發展影響及相對方面,導致相對一方之不足,從而形成陰陽兩虛的病理機轉。腎藏精氣,為「水火之宅」,內寓元陰、元陽,為全身諸髒陰陽之根本。久病則及腎,故無論陰虛或陽虛,多在累及腎臟陰陽,或腎本髒陰陽失調的情況下,才易於發生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陰陽互損的病理變化。
(1)陽損及陰 指由於陽氣虛損較甚,無陽則陰無以化,久則累及陰精生化不足,從而在陽虛基礎上又導致陰液的虧少,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多由於腎陽虛衰,封藏失司,精關不固,失精耗液,或陽虛氣衰而致血虧液少,或陽虛不固,自汗頻出,傷津耗液等所致。
(2)陰損及陽 指由於陰液或陰精虧耗較甚,無陰則陽無以生,累及陽氣,氣化不足,或陽氣失其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陽氣虛虧,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多由久病陰液虧耗不足,或久病遺精、盜汗、失血等慢性消耗性病證發展而成。
6.陰陽亡失
機體陰液或陽氣急劇地大量脫失,致使機能突然衰竭所導致的一類危重的病理機轉。包括亡陽和亡陰兩方面的病理變化。
(1)亡陽 指機體的陽氣大量地急驟亡脫,導致全身性機能突然嚴重衰竭,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狀態。多由陰寒之邪盛極,正不敵邪,陽氣損傷太過;或素體陽虛,又過勞損傷陽氣;或急劇吐瀉,或大汗不止,或失血過多,或過用汗、吐、下方藥等,使陰液大量丟失,陽隨陰脫等因素所致。此外,慢性病長期損耗陽氣,以致衰竭,虛陽外越,亦可出現亡陽之勢。由於陽氣亡脫而衰少,其溫煦、推動、興奮,以及固攝、衛外等功能均突然嚴重衰竭。
(2)亡陰 指機體由於陰液發生突然性大量消耗或丟失,而致陰精虧竭,滋養濡潤功能快速喪失,以致全身機能嚴重衰竭,生命垂危的病理狀態。多由於邪熱熾盛或久留,耗竭陰液,或汗出如注,陰液大量耗泄,或吐瀉過度,或大出血,耗傷陰液等所致。由於陰液驟脫,失其滋潤涵斂之功,則陽氣亦隨之外脫而衰竭。《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謂:「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說明機體陰精與陽氣之間存在着依存互根和互用的關係,故陰陽亡失之時,亦多反映為陰精和陽氣的依存互根關係破裂,即形成陰陽即將「離決」的危重狀態。故陽氣亡脫之時,則陰精無以生化而必定耗竭,生命亦就告終。而陰精(精、血、津液)亡失之時,則陽氣亦必無所依附而渙散不收,浮越於外,故亡陰之後即可迅即導致亡陽,呈現全身性機能衰竭而虛脫,最後亦必然導致陰陽「離決」,則精氣乃絕,生命亦會告終。
臨床表現
在臨床上,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多與疾病本質的寒熱性質密切相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調經論》又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說明在疾病過程中人體大多存在着病變性質的或寒或熱,或寒熱錯雜,或寒熱真假等病理變化。為此,陰陽失調更成為闡釋病性寒熱變化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病機,明代張景岳的《景岳全書》說:「寒熱者,陰陽之化也。」
1.陽盛其臨床表現多見壯熱惡熱、躁擾不寧,面紅煩渴,便干尿黃,苔黃脈數等實性熱性症狀。
2.陰盛其臨床表現多見四肢厥冷、惡寒喜暖、脘腹冷痛,或泄瀉水腫、踡臥少動、口淡不渴、痰液清稀、苔白脈遲等實性寒性症狀。
3.陽虛其臨床表現則是陽氣虛衰溫煦周身功能減退,陰寒相對亢盛,可見畏寒喜暖、形寒肢冷,精神萎頓、倦臥少動、脈象無力,以及下利消谷、小便清長、水腫發作等證。
4.陰虛臨床表現為陰液不足,失其滋潤濡養之功,可見口乾舌燥、咽干唇乾、皮膚乾燥、便干尿少、舌紅少苔,形體消瘦、盜汗、脈細數,以及午後潮熱、五心煩熱或顴紅升火等證。
5.陽盛格陰臨床可見胸腹灼熱、惡熱、口乾舌燥、煩渴而喜冷飲,便干溲赤,舌紅苔黃等內熱症狀,同時可見手足厥冷、脈象沉伏等假寒之象。
6.陰盛格陽臨床可見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虛寒症狀,同時可見身熱而欲蓋衣被、面紅如妝、脈大但按之無根等假熱之象。
7.陽盛耗陰臨床可見口舌乾燥、口渴、便干尿赤而少、皮膚乾燥等陰液不足失其濡潤之證。
8.陰盛損陽臨床可見畏寒肢冷、面白溲清、便溏等陽虛失於溫煦,以及多種機能減退症狀。
9.陽損及陰臨床多表現為虛寒證與虛熱證並見,但以虛寒症狀為主,虛熱症狀次之。
10.陰損及陽臨床表現亦為虛寒證與虛熱證並見,但以虛熱症狀為主,虛寒症狀次之。
11.亡陽臨床可見大汗淋漓、汗稀而涼、肌膚手足逆冷、畏寒踡臥、精神萎靡、神情淡漠、甚則昏迷、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等虛寒並伴衰竭危象的症狀。
12.亡陰臨床可見汗出如油、汗熱而黏、手足溫、喘渴煩躁,或昏迷譫妄、形瘦乾癟、皮膚皺褶、目眶深陷、唇舌乾裂、舌紅而干、脈虛數無力等虛熱而見衰竭危象之證。
辨證施治
陰陽失調在不同病因、不同病證及不同個體、不同內外環境,甚至不同醫師處理的條件下,表現程度、發展轉機、疾病病機過程均不相同。應因人、因地、因病辨證施治。[2]
參考文獻
- ↑ 中醫執業助理醫師陰陽失調中醫基礎理論百分網
- ↑ 陰陽失調是什麼意思大眾養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