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阻塞形勢是中國天氣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1]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2]

目錄

名詞解釋

阻塞高壓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與它密切相連的還有南側低壓、分支等,它們合在一起統稱阻塞形勢。阻塞形勢是中高緯大氣環流異常經向發展並穩定的形勢,它可以維持相當長的時間,對其控制下的地區以及上、下游大範圍地區的環流、天氣過程和天氣,都將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持續的阻塞形勢維持經常導致大範圍地區天氣氣候的異常。

西風帶大氣長波不穩定發展,或者兩個不同緯帶內的槽脊在移動過程中相互疊加時,槽脊強度可顯著加強。因此,在長波脊中往往可形成阻塞高壓。由於這種阻塞高壓的一側或兩側可形成切斷低壓,兩者往往可同時出現。因這種阻塞高壓和切斷低壓的形成與維持阻擋着上游波動向下游傳播,破壞了正常的西風帶環流,使地面上的氣旋和反氣旋的移動受到阻擋,所以這種環流形勢被稱為阻塞形勢。

統計研究工作利用歷史天氣圖和逐日高度場等資料揭示了阻塞活動的地理分布和季節變化等特徵,結果表明,烏拉爾山、鄂霍次克海和貝加爾湖是歐亞阻塞形勢發生頻率較高的地區。

關於阻塞形勢的發生、發展和崩潰過程,國內外學者從多平衡態 (Charneyand Devore,1979)、非線性孤立波 ( 羅德海和紀立人,1989)、不同尺度渦動( 智協飛,1993)、波流相互作用以及波波相互作用( 陸日宇和黃榮輝,1996) 等方面進行了動力學研究,並取得了很多有意義的結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