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高压
阻塞高压是中国天气学的一个名词术语。
中国汉字的发展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步的一条生动鲜明的脉络[1],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2]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字体多样。
目录
名词解释
阻塞高压,气象术语。在西风带长波槽脊的演变过程中,高压脊不断北伸,致使脊的北部暖空气与母体脱离,并出现高压环流的暖空气堆,因其有阻挡上游波动向下游传递的功能,故称为阻塞高压。
阻塞高压是在西风带长波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脊不断北伸时,其南部与南方暖空气的联系会被冷空气切断,在脊的北边出现闭合环流,形成暖高压中心。它是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大气对流层中部和上部深厚的暖高压。由长波波辐增大而形成的含有闭合高压中心的准静止的长波脊,它很少移动,持续时间又比较长,阻碍着上游西风气流和天气系统的东移。阻塞高压主要出现在北半球,常和切断低压相伴出现。
阻塞高压与切断低压的形成与维持阻挡着上游波动向下游传播,破坏了下沉的西风带环流,使地面上的气旋和反气旋移动受到阻挡,这种环流形势又称为阻塞形势。这是一种稳定的形势,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对其控制下的上下游大范围地区的环流天气过程有重要影响。在阻塞高压直接控制下的天气一般是晴朗少云,其东部常有冷平流和下沉运动,天气以冷晴为主;而在西部一般为暖平流和上升运动,较暖而多云雨。
其一般特征定义为:在地面图上和500百帕等压面图上必须同时出现闭合等值线,而且在500百帕图上,阻塞高压将西风急流分为南北两支;阻塞高压中心位于30°N以北;持续时间不少于5天。
出现地区:阻塞高压最常出现在大西洋、欧洲及北美西部阿拉斯加地区,而且在大西洋上空比太平洋上空出现得更多些。在亚洲地区,阻塞高压经常出现在乌拉尔山及鄂霍次克海地区。
纬度方面,以在55°~59°N纬度带内出现的最多,而在40°~50°N纬度带内出现的最少。
北半球的阻塞高压最易出现在太平洋东部阿拉斯加地区和大西洋东部到欧洲西北部。
出现时间:在欧洲,阻塞高压一般可维持20天左右,最短也在5天以上;在亚洲平均则为8天,最短为3~5天。
一年中,亚洲5、6、7三个月出现最多, 3月和11月最少。欧洲则不同,最多出现在11、3、4、5月,最少则在1月和7月,较亚洲超前两个月。
参考文献
- ↑ 字母文字的演变脉络:世界所有国家的字母文字都是同出一源,搜狐,2020-09-11
- ↑ 字体的演变:篆书,搜狐,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