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阻塞高壓是中國天氣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中國漢字的發展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步的一條生動鮮明的脈絡[1],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着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2]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字體多樣。

目錄

名詞解釋

阻塞高壓,氣象術語。在西風帶長波槽脊的演變過程中,高壓脊不斷北伸,致使脊的北部暖空氣與母體脫離,並出現高壓環流的暖空氣堆,因其有阻擋上游波動向下游傳遞的功能,故稱為阻塞高壓。

阻塞高壓是在西風帶長波脊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在脊不斷北伸時,其南部與南方暖空氣的聯繫會被冷空氣切斷,在脊的北邊出現閉合環流,形成暖高壓中心。它是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區大氣對流層中部和上部深厚的暖高壓。由長波波輻增大而形成的含有閉合高壓中心的准靜止的長波脊,它很少移動,持續時間又比較長,阻礙着上游西風氣流和天氣系統的東移。阻塞高壓主要出現在北半球,常和切斷低壓相伴出現。

阻塞高壓與切斷低壓的形成與維持阻擋着上游波動向下游傳播,破壞了下沉的西風帶環流,使地面上的氣旋和反氣旋移動受到阻擋,這種環流形勢又稱為阻塞形勢。這是一種穩定的形勢,可維持相當長的時間,對其控制下的上下游大範圍地區的環流天氣過程有重要影響。在阻塞高壓直接控制下的天氣一般是晴朗少雲,其東部常有冷平流和下沉運動,天氣以冷晴為主;而在西部一般為暖平流和上升運動,較暖而多雲雨。

其一般特徵定義為:在地面圖上和500百帕等壓面圖上必須同時出現閉合等值線,而且在500百帕圖上,阻塞高壓將西風急流分為南北兩支;阻塞高壓中心位於30°N以北;持續時間不少於5天。

出現地區:阻塞高壓最常出現在大西洋、歐洲及北美西部阿拉斯加地區,而且在大西洋上空比太平洋上空出現得更多些。在亞洲地區,阻塞高壓經常出現在烏拉爾山及鄂霍次克海地區。

緯度方面,以在55°~59°N緯度帶內出現的最多,而在40°~50°N緯度帶內出現的最少。

北半球的阻塞高壓最易出現在太平洋東部阿拉斯加地區和大西洋東部到歐洲西北部。

出現時間:在歐洲,阻塞高壓一般可維持20天左右,最短也在5天以上;在亞洲平均則為8天,最短為3~5天。

一年中,亞洲5、6、7三個月出現最多, 3月和11月最少。歐洲則不同,最多出現在11、3、4、5月,最少則在1月和7月,較亞洲超前兩個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