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阿兰·德波顿

阿兰·德波顿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他通晓英、法、德、西班牙数种语言,深得欧洲人文传统之精髓他喜欢普鲁斯特、蒙田、苏格拉底,同样喜欢旅游、购物和谈情说爱。德波顿是从1993年开始写作的,他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很多,23岁开始出版第一部作品,是小说体裁,以后两部也是小说。著有小说《爱情笔记》、《爱上浪漫》、《亲吻与诉说》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身份的焦虑》、《无聊的魅力》、《幸福的建筑》、《工作颂歌》、《机场里的小旅行》、《写给无神论者》等。

目录

个人简介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

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幸福的建筑》和《身份的焦虑》。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他通晓英、法、德、西班牙数种语言,深得欧洲人文传统之精髓他喜欢普鲁斯特、蒙田、苏格拉底,同样喜欢旅游、购物和谈情说爱。他左手小说,右手散文,在文学、艺术、哲学、评论中自由进退、恣意穿插他的小说思想丰瞻、才情纵横;他的散文和评论又意象丰沛、妙笔生花。

学校生活

阿兰·德波顿8岁就被送到伦敦上寄宿学校,四年后全家人移居伦敦。他最早学的是法语,现在写作以英语为主,同时通晓法、德、西班牙语。18岁入剑桥大学,正式学历为剑桥大学历史系毕业。他自称大学时代只有两样追求:爱情和创作。前者很不成功,促成了后者的成功,因而他深信失恋与文学是并行的。对学校的课程他一点也不感兴趣,好在学业比较宽松,他有足够的时间随心所欲地博览群书,自学成才。整个大学期间他主要依靠大学图书馆和附近一家书店,在那里他父母给他开了一个账户,随他自由买书(后来他买书之多令他父母后悔当初的慷慨)。

他读书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为寻找一种表达方式,为此徜徉于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心理分析之间,上下古今求索,从中邂逅知音,产生共鸣,在跨越千年的著作家那里欣然找到先得我心之感,逐步接近了自己的目标。这样,上大学不是为求学位,只不过提供他一个读书的氛围;而读书不是为了日后求职,只是帮他找到自己独特的创作模式。所以,他不愿把他的写作归入任何一类:小说、历史、哲学……最多能称之为“随笔”,以个人的声音谈人生的重大题材。

写作历程

德波顿是从1993年开始写作的,他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很多,23岁开始出版第一部作品,是小说体裁,以后两部也是小说。但他写小说力求打破讲故事和表现情景的传统模式,希望探索的是情景背后的所以然,要弄明白各种人际关系后面的动力是什么。他最喜爱的、能引起共鸣的作家之一是普鲁斯特。他的第四部著作:《拥抱逝水年华》是从文学通向哲学的桥梁,这本书使他名声大噪。由此引出下一部:《哲学的慰藉》。如果说他的小说是寓哲学探索于文学创作之中;那么在这本书则是用文学笔法写哲学。他以自己驾驭文字的才华把通常是枯燥晦涩的哲学思想写得生动活泼而通俗易懂,目的就是要把哲学从高头讲章拉下来,进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他把自己的经历和对艺术家、哲学家、思想者的观点、看法融入于他的小说中。迄今为止,德波顿才华之旅的最后一站是《幸福的建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何况你的导游是德波顿。全世界的人都在翘首期待这位当代英伦第一才子何时踏上新的旅程,又会是何等新奇的经历。

作品年表

小说

1993年 《爱情笔记》(Essays in Love)

1994年 《爱上浪漫》(The Romantic Movement)

1995年 《亲吻与诉说》(Kiss and Tell)

散文

1997年 《拥抱逝水年华》(How Prust Can Change Your Life)

2000年 《哲学的慰藉》(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2002年 《旅行的艺术》(The Art of Travel)

2004年 《身份的焦虑》(Status Anxiety)

2006年 《幸福的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 )

2009年《工作颂歌》

2009年《机场里的小旅行》

2012年《写给无神论者》

电视节目

《哲学:快乐的指南》(共六集)

《身份的焦虑》

《旅行的艺术》

《完美的家》(来自《幸福的建筑》)

作品译本

爱情笔记

★《爱情笔记》(Essays in Love) 1993年,德波顿的这部处女作小说一出版,即广受好评。在这本爱情讽刺小说里,德波顿以男主角第一人称的写法,细述一段情缘的各个过程。文中男主角认真思辩自己的感觉,忠实记下与女友交往的种种细节,特别是心理与哲学层面的思考。此书是德波顿一鸣惊人之作,充满创意、处处机锋,是一份融合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全纪录。

“好像法国哲学家笛卡儿为女性杂志《大都市》所写的作品。”—— 《时代周刊》

本书译者:孟丽

著名学者、作家、复旦大学教授谈瀛洲作序

爱上浪漫

★ 《爱上浪漫》(The Romantic Movement) 德波顿的第二本小说,1994年出版,描述一位沉迷于罗曼史的女子,总是用购物癖满足占有欲,历经爱情的磨难,最后终于摸索出生命转向出口的故事。这本备受赞誉的小说,名列当年法国费米纳奖(PrixFemina)的最后决选名单。

本书译者:刘凯芳(著名翻译家,译有《可以吃的女人》 ……)

亲吻与诉说

★《亲吻与诉说》(Kiss and Tell) 偌大的伦敦城,他和她,本来只是两个渺小得几乎没有可能相交的点。他突发奇想,想白描一个偶然邂逅的普通女子的人生,完成一部前无古人的传记;她渴望倾诉,愿意成人之美,任他拿一枚放大镜一寸一寸地洞察自己的悲欢。原来,再琐碎的生活里也有惊心动魄,再激烈的情感到头来也只会愈嚼愈淡。

凡人传记?爱情故事?人生漫谈?读阿兰·德波顿的小说《亲吻与诉说》,总是匪夷所思地被他触到了痒穴和痛处,眼前却是一张,没有表情的脸……这就是他的第三本小说,1995年问世。该书立足于小说与传记的交界点,从“模糊”中探索普通人性,小说文本智性十足,大至纵横古今中外文史哲之真知,小到对女性微妙心理之灼见,再度让追捧德波顿的读者耳目一新。大量穿插了英国思想家约翰生、小说家乔伊斯,以及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的生平花絮,同样大受各界瞩目。

“通过其独具魅力的写作艺术,德波顿探索了人类由于无法相互理解而产生的悲喜剧,让我们对自己不再那么陌生。”—— 《星期日泰晤士报》赞誉《亲吻与诉说》

本书译者:刘云波

导读:复旦大学英美文学专家汪洪章

拥抱似水年华

★《拥抱似水年华──普鲁斯特如何改变你的人生》(How Prust Can Change Your Life) 是他的第四本书,也是第一本非小说,1997年于英、美出版,随即成为畅销名作。在这本结合文学传记和生活实用手册的作品里,德波顿以严正详实的专业知识、独树一格的生花妙笔,把普鲁斯特从文学神殿拉到浮世人间,解说何以他能改变我们的人生。《拥抱似水年华》机智精妙,不时教人捧腹。它为芸芸众生进补,指点人们如何珍惜时光,体验人生的真谛,学会调整人生的轻重缓急。《拥抱似水年华》已拍成电视影集,于英国电视频道BBC2播放。

“普鲁斯特像个广大无边的圣湖,德波顿从中蒸馏出甘甜清澈的水,献给我们。”——美国小说家厄普代克在《纽约客》评论道

本书译者:余斌(著名学者、南京大学教授,著有《张爱玲传》)

哲学的慰藉

★《哲学的慰藉》(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是这位英国当代炙手可热才子的最新力作,于2000年出版, 《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作品。在这本追寻人生智能的著作里,德波顿针对不受欢迎、缺钱、遭遇挫折等六个不同的人生问题,分别向苏格拉底、伊比鸠鲁、叔本华等六位哲学家取经,为人们提供舒缓现实生活郁闷的慰藉。它让哲学成为人们的心灵导师,为人们点亮一盏明灯。尽管古往今来被称作哲学家的思想者千差万别,还是有可能在相隔几世纪之间找到一小群情貌略微相似的人,其共同点就是忠于“哲学”一词希腊文的原义-“爱智慧”。他们的共同爱好,就是就人生最大的痛苦的根源向我们说一些宽慰而切合实际的话;他们的共同精神就是不向世俗低头,坚持独立思考。德波顿以其特有的英国式的笔调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轻松的哲学之旅,典雅风趣,帮助我们走近苏格拉底、伊壁鸠鲁、蒙田、尼采、叔本华等大师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悲苦、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在他们的智慧中都可以找到慰藉。

由于《哲学的慰藉》,德波顿为英国电视频道CH4编写、主持了一个共六集的哲学节目《哲学:快乐的指南》(Philosophy:A Guide to Happiness)。

“利用表面老生常谈的主题与情节,发展出充满机锋的笑话与漂亮有趣的细节。可以预期,他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精彩的作品。”—— 《纽约时报书评》赞誉《哲学的慰藉》

“德波顿的直觉是很正确的:如果我们要将哲学带到生活中,就应该将目光放在伊壁鸠鲁、塞内加和蒙田这样的思想家身上。毕竟,哲学就是u2018爱智u2019,而德波顿也相信智慧正是我们缺乏的。”——伦敦大学教授罗杰.史库顿赞誉《哲学的慰藉》

“这一次,这本小书的文字使我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那种特别英国式的散文风格,简洁而优雅,机智而含蓄,能用小字眼就不用大字眼,惯以轻描淡写代替浓墨重彩,给读书留有回味的余地,这些都深得英国古典散文的传承。”——前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资中筠赞誉《哲学的慰藉》

本书特邀译者:资中筠(前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著名英法双语翻译家,译有《巴尔扎克全集》、 《廊桥遗梦》……)

旅行的艺术

★《旅行的艺术》(The Art of Travel) 是德波顿的最新著作,自问世以来已经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在欧洲、美国和澳洲,该书长居畅销书榜首,在大约半年的时间里销售40多万册。德波顿笔下的旅程既是行路,亦是心路,串起所有文字的不只是一路风景,而是华兹华斯、波德莱尔、梵高和福楼拜等大师和德波顿这位才子在深处共鸣的心灵悸动。跟随他的脚步我们可以在斗室之间开始一路哲性的思绪之旅,一路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这本在半年之内引起40多万人关注的作品是一部以旅人而非行程或地方为主体的旅行书,行程的延续和心智的成长辉映成篇,拒绝德波顿的导引不是件容易的事,拒绝其思绪之旅的诱引更是难上加难了。作为该书中文版的首批读者之一,余秋雨先生对该书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并欣然提笔作序,向中国读者推荐这本“心灵之旅”的佳作。

本书译者:南治国 彭俊豪 何世原

机场里的小旅行

《机场里的小旅行》是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最具想像力的作品。伦敦希斯洛国际机场原本只是旅行中的过渡性空间,发生的不过是“出发”与“抵达”,但在阿兰·德波顿的眼中,却成为了一个综合各种文化面貌的博物馆。作者简介: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书评:风趣又迷人,而且只有薄薄一本,可轻易塞进你的行李箱…… ——《每日邮报》

社会评价

“他是英国文坛的奇葩。”——书评人康纳立(Cressida Connolly)赞叹

“这种奇才作家,恐怕连扫把的传记都写得出来,而且这柄扫把在他笔下绝对是活灵活现的。”——书评人葛雷兹布鲁克(Philip Glazebrook)认为

“他是一个以机智为主的作家。他是博学的,但并不掉书袋,他以他的聪明与幽默,而不是以他讲故事的能力,来娱乐我们。”——中国学者谈瀛洲

有关报道

风流蕴藉才子书

他博学杂收,好学深思而又常常处以平常心;他感受如普鲁斯特之纤毫毕现,文笔堪比蒙田之揖让雍容,趣味又如王尔德之风流蕴藉而又不至堕入愤世嫉俗。他教我们懂得享受每天的平常岁月,教我们略过虱子而只管恣意领略那袭华美的生命锦袍。

阿兰·德波顿,一个生活在当代却散发着贵族气息的英国才子型作家。上海译文出版社从2004年开始引进出版阿兰·德波顿的作品,就获得良好反响,今年又有两部新作问世。这些作品包括令他在文坛大放异彩的处女作《爱情笔记》;曾入围法国著名文学奖费米纳奖的《爱上浪漫》;备受文坛瞩目、纵横古今中外文史哲的《亲吻与诉说》;将文学大师普鲁斯特从文学神殿拉到浮世人间,解说他何以能改变我们人生的《拥抱似水年华》;深得英国古典散文的传承,典雅醇厚、幽默睿智的《哲学的慰藉》;旅行与心智的成长辉映成篇的《旅行的艺术》。今年出版的新作,则是《身份的焦虑》和《幸福的建筑》。以及有关建筑的《幸福的建筑》和现代人关注的工作所能带来的幸福或者痛苦《工作颂歌》,之后又写作了信仰缺失社会中,人们如何从宗教的智慧中吸取精华的《写给无神论者》。相信不久又会看到他的新作品。

一位人文学科的通才

1969年生于瑞士的阿兰·德波顿,由于其父母特别喜欢英国,8岁就被送到伦敦上寄宿学校,4年后全家人移居伦敦。他最早学的是法语,现在写作以英语为主,同时通晓法、德、西班牙语。

也许称他为天才也不过分吧。18岁入剑桥大学,正式学历为剑桥大学历史系毕业。23岁发表处女作小说《爱情笔记》大放异彩;此后的《爱上浪漫》和《亲吻与诉说》继续激活读者的阅读体验;25岁入围法国费米娜奖;27岁完成惊世之作《拥抱似水年华》;31岁出版《哲学的慰藉》,拿古老的欧洲智慧为现代人疗伤;33岁带着满腹诗书踏上大千世界的旅程,开讲《旅行的艺术》;37岁又用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让《幸福的建筑》颠覆我们以往对建筑的陈词滥调;现在仍不断向各种领域的创作题材挑战……

他左手小说,右手散文,在文学、艺术、哲学、评论中自由进退。他的小说思想丰瞻、才情纵横;他的散文和评论又意象丰沛、妙笔生花。德波顿读书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为寻找一种表达方式,为此徜徉于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心理分析之间,上下古今求索,从中邂逅知音,产生共鸣,在跨越千年的著名作家那里欣然找到先得我心之感,逐步接近了自己的目标。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编辑冯涛,既是德波顿的作品《拥抱似水年华》的责任编辑,也是他的新作《幸福的建筑》的译者,而且2004年德波顿来中国的时候,他曾作为陪同。谈到德波顿,冯涛说:“他是真正的英国绅士,也十分博学。他的作品像《旅行的艺术》、《身份的焦虑》、《幸福的建筑》等,每一本书实际上都是在谈一个新的领域,而且他在这个领域不是满足于皮毛、不满足于介绍这个领域的知识,而是想探讨这个领域的根本问题。现在博学的人很少了,科学的分科是越来越精细,人文学科也越来越有这种倾向。他不仅自己博学,他心仪的作家像蒙田等人也都是这种通才。”

美就是对幸福的许诺

《幸福的建筑》不是一本教科书式的西方建筑史。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本建筑书竟会以这种方式开头:“当我们称赞一把椅子或是一幢房子u2018美u2019时,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喜欢这把椅子或这幢房子向我们暗示出来的那种生活方式。它具有一种吸引我们的u2018性情u2019:假如它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人的话,正是个我们喜欢的人。”

冯涛说:“德波顿无意写一本鉴赏手册或装潢指南,他的雄心或者说野心决不止于此。他是个真正意义上的才子和通才,在此之前,他已经用自己的著作打通了诸多领域:爱情、文学、哲学、旅行、人对自己的认识等等。经过数年的准备,他终于开讲建筑了,而一旦涉足这一领域,他就想通过自己的博识和深思一举解决这个领域的根本问题,即建筑对人到底有何重要意义,跟人的幸福又有什么相干;他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深度来探讨人为什么需要建筑,为什么认为某种建筑是美的,为什么这种对于建筑美的认识会改变;归根结底,建筑与人的幸福到底有什么关联。德波顿毫不回避这些最根本最难缠的问题,他以自己的睿智和学识勇敢地一一作出了解答。他探讨建筑问题的角度与作出的解答会整个颠覆你日常接受的那些有关建筑的陈词滥调,会促使你从根本上改变对建筑,进而对人生和幸福的既定态度与追求。”

阿兰·德波顿并不是那种传统的书斋型学者,他在英国参与很多电视节目的制作,他也十分愿意把他的研究成果和大众分享。根据这本《幸福的建筑》,英国一个电视台制作了一档谈建筑的节目十分有名。而《哲学的慰藉》一书出版以后,他也参与制作了一个跟这个主题相类似的谈哲学的电视节目。冯涛说:“用两个字概括他作品总体的风格就是打通。他的成名作《爱情笔记》就是对爱情这个领域的探讨,不过是以小说的形式而已。把那么多领域打通,他受过非常扎实的人文传统教育,他的装备就是哲学、美学、心理学,用这些来关照不同的领域,这些领域无论怎么分,最终都是跟人的关系,跟人的幸福的关系。”

关于心灵与艺术的旅行

阿兰·德波顿的文字打动了著名学者、翻译家资中筠,一般不接受翻译稿约的她,当译文出版社的编辑约她翻译阿兰·德波顿的作品时,她本能地推辞。但是《哲学的慰藉》一书送到她手上后,翻阅之下,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资中筠说:“这是一本介绍几位哲学家及其思想的非学术性的书,既像写自己读书心得的随笔,又像普及知识的科普作品。人物的挑选、切入的角度和对思想的诠释都凭作者个人兴趣和理解。这本小书的文字使我有久违之感。那种特别英国式的散文风格,简洁而优雅,机智而含蓄,能用小字眼就不用大字眼,惯以轻描淡写代替浓墨重彩,给读者留有无限回味的余地,这些都深得英国古典散文的传承。”

另一位译者也有同样的感动与欣喜,《旅行的艺术》的译者南治国说:“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他的真实意图并不在于为读者设计一个完整的行程,而是在于营造一种情绪,藉其流动或跳跃,铺展开来,为全书提供整体感。情绪的飘忽和绵续才是德波顿追求的极致。他的敏感不仅体现在对文学和艺术作品与旅行地之间奇妙关联的感悟上,而且他从不漠视旅行中许许多多司空见惯的细小环节。富有哲思,同时又非常感性,并辅之以洗练的语言,沉蕴却不失机智的笔调,这就是《旅行的艺术》的最突出的特点。他无处不在的智慧和机智将影响甚至改变你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方式。”

阿兰德波顿书友

会阿兰德伯顿书友会是由华中师范大学在校生余熙德(ysj)创立的读书会性质组织,该读书会依照“读书是为了自救”的观念充分利用武汉市大学内的图书馆及资源,以读书,郊游与享受美食为主事进行气氛自由的讨论。如同阿兰时刻流露生活感受的写作风格,该读书会少有一般读书会那种极强的目的性,而是侧重于u2018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让大家通过笔记和交流展露自己从未发现的才华u2019-- --即独特的视角与感受,不经意的妙语,人际关系的建立,意想不到的创新。至今讨论的作品除阿兰德波顿的著作之外,还有卡夫卡,维兰德,川端康成,村上春树,渡边淳一尼采等人的部分著作。

华师大阿兰德波顿书友会,华大学子自己的书友群,让华大学子体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在思维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 [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