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阿哈龍會堂(Beth Aharon Synagogue),又名博物院路會堂,是中國上海歷史上的一座塞法迪猶太人的猶太會堂,位於黃浦區虎丘路42號。它由旅居上海的地產大亨西拉·亞倫·哈同建於1927年,以紀念他的父親阿哈龍·哈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阿哈龍會堂為東歐唯一完全逃脫了猶太人大屠殺的猶太教經學院,波蘭的密爾經學院,提供了避難所[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阿哈龍會堂被 《文匯報》社占用,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曾改為工廠。1985年,阿哈龍會堂建築被拆除。

目錄

建造

阿哈龍會堂由旅居上海的地產大亨西拉·亞倫·哈同建於1927年,作為贈送給上海猶太社區的禮物。會堂以哈同的父親阿哈龍·哈同命名。它位於上海公共租界中區的博物館路20號(今虎丘路42號),靠近外灘和虹口,現在屬於黃浦區。阿哈龍會堂取代了建於1900年的熙華德路(今長治路)舍里特·以色列會堂(Sheerith Israel),其位於二樓的會堂可以容納400人。阿哈龍會堂由英國公和洋行設計,這家建築師事務所還設計了外灘的滙豐銀行大樓等多座地標建築。阿哈龍會堂是一座造型特殊的摩登派穹頂建築,平面為橢圓形。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1年,數千名波蘭猶太人為逃離納粹迫害,途徑西伯利亞,抵達日本神戶。當時的日本正在準備與美國作戰,驅逐了這些難民。這批難民得到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務處的許可,進入上海,準備半年後移居到美國。他們在八月到十月間來到上海。

在這些難民中,有東歐唯一完全逃脫了猶太人大屠殺的猶太教經學院,密爾經學院的全部400名師生,還有一些人來自其他猶太教經學院,包括波蘭的盧布林、立陶宛的特爾希艾,以及白俄羅斯的克列茨克和 Lubavitz。他們被安頓在阿哈龍會堂,也有一些安頓在上海俄羅斯猶太人俱樂部。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占領上海公共租界,雖然有少數人設法去了美國和加拿大,但是大多數難民都被困在上海,直到1947年離開上海。在戰爭期間,他們在阿哈龍會堂繼續研究猶太教,並且用意第緒語和希伯來語印刷書籍。一些學生任教於上海猶太學堂。密爾經學院的存在,使得上海一度成為世界上最活躍的猶太研究中心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中國共產黨贏得國共內戰,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此後,阿哈龍會堂被政府報紙《文匯報》社占用。文化大革命期間,會堂被改建,改為工廠。1985年,原阿哈龍會堂建築被拆除,改建為高層建築文匯報大廈。1999年,文匯報社遷入新建的威海路755號上海文新報業大廈。21世紀初,外灘源項目開發期間,建成僅十餘年的虎丘路文匯報大廈也被拆除[2]

視頻

阿哈龍會堂 相關視頻

最後的避難所猶太難民在上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