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阿拉斯戰役 (1940年)

阿拉斯戰役 (1940年)

阿拉斯戰役
圖片來自搜狗百科
名稱    阿拉斯戰役

地點    法國阿拉斯

發生時間  1940年5月21日

阿拉斯戰役(1940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戰役的一部分。這場戰役是盟軍在法國西北的小鎮阿拉斯附近向德軍的側翼展開的反擊。德軍向北推進至海岸,以便將向東推進至比利時的盟軍包圍。此次反擊中,盟軍嘗試將德軍的先鋒部隊切斷,並阻止德軍後續部隊的推進。雖然盟軍最初取得了成果,但他們最後仍然被德軍擊退,被迫撤退以避免被包圍。 [1]

目錄

概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8年召開了巴黎和會。德國被迫簽署了投降協議,德國損失慘重。喪失1/8的領土和650萬人口,海外殖民地被全部瓜分,軍隊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還需要支付巨額戰爭賠款。這一切都是恥辱,國民生活困苦不堪,高失業率,通貨膨脹,讓每一個日耳曼人都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希特勒的納粹黨出現了,他宣稱可以將德國帶出困境,事實他做到了。1933年希特勒上台時,德國的失業率高達33%,德國6600萬人口中,幾乎一半在飢餓和貧困線上掙扎。經過納粹5年的努力,到1938年德國失業率僅為1.3%,堪稱經濟奇蹟。同時納粹黨還高度重視社會福利,建立帶薪休假制度,為了讓最窮的人也能用輪子走路而開發了質優價廉的公民車,社會保險也被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上升一倍。我有理由相信,德國人民喜歡這位粗暴的獨裁者;甚至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在蘇聯紅軍的先頭部隊已經打到距希特勒藏身的地堡只有幾百米,納粹政權大勢已去時,納粹德國的十二、三歲的娃娃兵仍在為保衛他們的元首拚死抵抗了。

  國家經濟取得的長足發展,並不足以治癒心靈的創傷,凡爾賽體系的限制依舊讓德國人看起來像二等公民,納粹開始叫囂復仇。德軍被重新武裝,戰爭陰雲開始在歐洲聚集,而此時的英法卻害怕戰爭,只知道一味的綏靖,致使德國坐大,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阿拉斯戰役
圖片來自搜狗百科

戰爭開端

939年9月1日凌晨,德軍閃擊法國的盟友波蘭,二戰爆發。波蘭軍隊根本不是對手,很快的就完全崩潰,值得一提的是,紅色蘇聯落井下石,從背後又狠狠的給了波蘭一刀,波蘭被蘇德瓜分。而作為盟友的英法軍隊卻躲在堅固的馬奇諾防線後面,靜觀波蘭滅亡,他們在等什麼?是在等蘇德大火併?一起分贓的蘇德兩國正處於蜜月期,怎麼可能立刻就打起來。也許這兩大強國早晚要火併,但不是現在。時間,這是個問題!

  現在該輪到英法了!然而德國參謀部卻出了個問題,他們提的建議和一戰的史里芬計劃如出一轍,這讓希特勒很不滿意,沒想到漏屋偏逢連陰天,一次空中事故,計劃全本硬是被英法繳獲。似乎命運想要成全一位德國軍事天才,曼施坦因如同神來之筆的建議讓希特勒如獲至寶,進攻重點從北方轉到了地形複雜的阿登山區。而法軍司令甘莫林按照德軍原始計劃專心地準備對付北方的博克集群,並把大部分的機動部隊都開往那裡纏鬥。直到戰爭開始了才明白德國人真正的突擊方向是阿登地區,自己上了曼施坦因的惡當,連聲叫苦但為時已晚,事後甘莫林為自己辯解說:不是盟軍無能,分明是納粹太狡猾了。唉!戰場上本沒有狡猾,只是愚蠢的人多了,也就成就了別人的狡猾!

  這是閃電戰的時代,納粹掀起了閃電狂潮,德軍在防線局部被突破後,不顧側翼和後方暴露的危險,讓裝甲部隊一直全速向前推進,而不是傳統的地堡拉鋸戰。把消滅殘餘抵抗的任務則拋給後續的步兵師,並認為這種長驅直入將從敵人精神上造成沉重打擊,並摧毀敵方指揮系統而造成混亂。事實也正如所所預計,在開始的幾天裡,一部分法國軍隊被稀里糊塗地消滅了,更多的部隊則是由於失去指揮和對德軍戰術的驚愕而陷入混亂,然後糊裡糊塗投降。


  德國裝甲集群進展神速,法國人斥巨資修建的馬奇諾防線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過去大家看到波蘭騎兵揮舞着馬刀進攻德軍坦克,感慨波蘭軍事思想落後了60年;而法軍固守馬奇諾防線的老思想也只屬於一戰,如今是坦克的天下,英法的軍事思想也落後了20多年,大家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德國人給法國人上了生動的一課:擁有強大機動性的裝甲集群比之一條堅固的防線要更有效。不過話說回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勝於戰壕,德國敗於戰壕,勝利者自然會把它當作金科玉律,然後無限強化;失敗者自會從反面總結經驗,進而開發出新的思想。看來不被人家狠狠的揍一頓,那是絕對不會去變通的,一戰中德軍的失敗鑄就了二戰的輝煌,而法軍的勝利卻為二戰的恥辱刻好了墓碑。保守與創新如是而已!

  法國人引以為傲的馬奇諾防線完蛋了,法國人也許意識到了自己的保守,可惜並不是什麼錯誤都擁有改正的機會。沒有做到未雨綢繆,就不要怪自己命不好,該承擔的恥辱是推不掉的。誰也挽救不了法軍的失敗,就算近代戰神拿破崙重生,那也只是會讓他再倒下一次。驕傲的高盧雄雞低下了曾經高貴的頭顱,二戰不屬於法蘭西!

  德軍戰鬥序列中,第七裝甲師跑的最快,因為他們的師長隆美爾只下達了一個命令,「進攻!進攻!進攻!」,命令簡單而明確,絕對不存在理解方面的問題。第七裝甲師堪稱閃電中的閃電,不但盟軍驚訝於他們的速度,就連德國統帥部也經常對第七裝甲師的孤軍深入表示擔心,為此隆美爾經常是關閉電台,他喜歡自作主張地行動,而不是坐聽調遣,大不了藉口地形局限了無線電聯絡。反正德軍大本營沒法分辨對方到底是『用戶已關機』還是『不在服務區』。

轉敗

然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盟軍漸漸從開始的混亂中清醒了過來,開始變得有組織。雖然先手已經失去,但也不代表盟軍就是待宰的羔羊,盟軍畢竟處於內線作戰,擁有自己的優勢,一些隱藏實力還沒拿出來,英國人醞釀着反擊。這次反擊事關重大,在西歐各國普遍恐德的時候,必須要打敗一支精銳德軍,捅破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否則這場仗打不下去。目標,處於突出部且失去側翼保護的第七裝甲師;地點,阿拉斯。約翰牛發誓要給這個惹來無數麻煩的納粹裝甲師一個狠狠的教訓,把這個場子找回來,讓德國佬知道花兒到底為什麼這樣紅。

  坦白說,英國人這次的反擊做的真是出色,事到臨頭德軍還是懵然不知,第一次交鋒德軍失敗。原因是英軍動用了一直隱藏的馬蒂爾達重型坦克,這種坦克的裝甲特別是前裝甲奇厚,德軍的制式37毫米反坦克炮發出的穿甲彈就像是在撓痒痒(奇怪,50毫米反坦克炮、突擊炮都哪裡去了?),對馬蒂爾達坦克沒有任何作用,甚至有的士兵在距離馬蒂爾達5米的地方冒着自己受傷的危險開炮,依然無法擊穿馬蒂爾達的裝甲。此時,士兵的英勇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他們能做的僅僅是看着馬蒂爾達旋轉炮塔,一門一門的摧毀德軍的反坦克炮,然後衝進德軍陣地肆虐德軍,死傷慘重,有15輛坦克被擊毀。就連隆美爾的副官莫斯特中尉,也在劫難逃,在距離隆美爾僅1米地方被英軍擊斃。德軍被迫後退。

  勝利女神已經向英軍整理裙擺了,英國人歡欣鼓舞,一廂情願的認為這是勝利女神在向他們大拋媚眼。他們再次肯定了情報部門的成績「納粹現有所有型號的反坦克炮,其射出的骯髒的穿甲彈絕對無法洞穿神聖大英帝國馬蒂爾達坦克的裝甲」。丘吉爾堅信:勝利一定是屬於光榮的大英帝國,殲滅第七裝甲師,在德軍戰線上打開缺口,和納粹一樣實施堅決的反突擊,反包圍納粹裝甲集群,攻入德國本土解放受納粹壓迫的勞苦大眾,把那個阿道夫抓到倫敦來遊街,讓大家看看與日不落帝國對抗的下場,神聖大英帝國將再度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一切都顯得那樣美好,如果非要給英國人的進攻加上一個備註的話,那應該是這樣的: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發動了一次正確的進攻;只是選錯了對手。這也不好說什麼,誰讓此時的隆美爾還不是很出名,未來的日子裡,隆美爾這個名字將會成為大英帝國的噩夢,這是一場宿命之戰。

戰勝

自開戰以來,隆美爾還沒吃過這樣的大的虧,對於一個驕傲的人來說,這簡直無法忍受。所向披靡的第七裝甲師就要這樣不名譽的收場?他自然也清楚,由於自己的孤軍深入造成的影響,此時牽一髮而動全身,已經是騎虎難下。到底該怎麼做,該如何撕爛那該死的馬蒂爾達坦克的裝甲,這種技術問題已經沒有時間做深入研究,但作為軍隊主官,自己必須要作出決定,榮譽歸自己,責任一樣要負擔。要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名將,就不能只會打順風仗,這是個證明自己的機會。隆美爾下了一個瘋狂的命令,師屬所有火炮向前,集中火力打擊馬蒂爾達坦克。真是拼了,若是還不能摧毀馬蒂爾達坦克,那第七裝甲師可就真完了。坦白說,英國情報人員的情報還真TMD准,德國的確沒有任何型號的「反坦克炮」能夠摧毀馬蒂爾達坦克,此時德軍還沒有研製出重型坦克,相應的37毫米反坦克炮也都是針對輕型和中興坦克的。很顯然隆美爾的這個決定非常的魯莽,看起來像一個輸了錢的賭徒,不過有時候上帝卻垂青敢於冒險的人。

  第二天,英軍繼續進攻,一開始就投入了自己的王牌,但是馬蒂爾達坦克裝甲太厚,重量太大,前進速度與步兵徒步前進的速度差不多,這也和英軍把坦克僅作為步兵的支援武器而非像德軍那樣將坦克組成單獨的突擊集群有關,上帝偏愛步兵,戰爭最終還是要靠步兵去做最終解決。但昨昨今今坦克相似,今今昨昨命不同,昨天還堅不可摧的帝國之驕傲,今天卻被人家砍瓜切菜一樣給砸了個稀巴爛。英國人不明白,德國人怎麼一晚上就開發出了如此強力的反坦克炮,要是有的話,怎麼昨天有不見動靜?怪事年年有,今天特別多,這個世界的變化已經超出了英國人的理解。

  沒有什麼不好理解的,德國士兵對上級刻板的服從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他們忠實的執行了隆美爾的決定,把每一門能夠稱之為炮的東西都拖到了陣地前沿,誓要將反坦克進行到底,以維護日耳曼軍人的榮譽。於是馬蒂爾達坦克被摧毀了。在這裡有必要重申,英國人的情報非常準,德軍的卻沒有任何型號的反坦克炮能對馬蒂爾達造成什麼傷害,摧毀馬蒂爾達坦克的是德軍用來打飛機的88毫米口徑高射炮。用打飛機的高射炮居然能摧毀重型坦克,這聽起來十分好笑,但事實就是如此,看來命苦真的不能埋怨政府呀!(88毫米高炮是由世界著名的火炮製造商克虜伯公司在二十年代末開始設計。當時,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還被嚴格限制發展軍備,故該型火炮是在瑞士的克虜伯子公司完成設計和測試的。克虜伯公司的設計人員預見到作為高炮的主要作戰對象--轟炸機將會向飛得更高、更快的趨勢發展,因此他們選擇了88毫米這一在當時尚屬罕有的大口徑,並使其賦予彈丸較高的炮口初速,這個特點為它日後成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奠定了基礎。)88毫米的炮彈個頭夠大,重量也一定不小,彈丸出膛初速度高,大質量乘以高速度,其物理動量和衝量絕對非同小可,難怪破甲力如此之好。當88毫米高射炮開火的一瞬間,這場被英國人寄予厚望的阿拉斯反擊戰,就已經註定了要黯然收場,納粹德國氣數未盡。阿拉斯,馬蒂爾達的處女秀,重型坦克的絕唱,還沒來得及充分展示自己強悍的威力就被88毫米高射炮趕下了舞台,命運的變換實在是太快。

  隆美爾有理由高興,在第一輛馬蒂爾達坦克被摧毀的瞬間,他就知道了,勝利將永遠屬於第七裝甲師。而且還有意外收穫,作為坦克戰專家,自己苦苦尋求的反坦利器,不就是把高射炮的炮口放平嗎。感謝上帝,感謝丘吉爾,感謝馬蒂爾達,從此我將擁有最長的反坦手臂,作為報答,今後我會好好的款待英軍的坦克。未來的北非戰場,沙漠之狐將88毫米高射炮的威力發揮到了極致,整個大英帝國都會在他腳下顫抖。

  英國人退卻了,這場戰鬥再打下去已經毫無意義,失去坦克的保護,光是依靠步兵的集團衝鋒,那約等於大家排着隊去自殺,自從重機槍發明以後,沒有哪個白痴的指揮官會要求士兵這樣做,陣地前100米將是永遠也沖不過去的死亡線,重機槍將是收割靈魂的死神鐮刀,對自己沒有任何意義。之所以說約等於,那是因為10年後的朝鮮戰場一隻光榮的軍隊顛覆了這個規律。英國人沒有勇氣做到,上帝偏愛步兵也是要有條件的。 [2]

參考文獻

  1. 阿拉斯戰役,華人百科
  2. 阿拉斯戰役,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