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阿曼蘇丹國(阿拉伯語:سلطنة عُمان,英語:Sultanate of Oman),簡稱阿曼,是位於西亞阿拉伯半島東南沿海的一個國家,西北與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接壤,西面毗鄰沙特阿拉伯,西南靠近也門。阿曼的海岸南方和東方臨阿拉伯海,東北方則抵阿曼灣。它扼守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輸出通道——波斯灣和阿曼灣之間的霍爾木茲海峽。阿曼是阿拉伯半島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公元前2000年已經廣泛進行海上和陸路貿易活動,並成為阿拉伯半島的造船中心。 [1]

阿曼蘇丹國

 

阿曼社會屬於傳統的農業社會,阿曼居民約40%從事農魚牧業,多數人民自給自足。主要產物為大麥、椰棗、金、石油、銅、鐵等。阿曼在20世紀60年代已經開始開採石油,雖自然資源豐富,但因經濟起步較晚,經濟基礎十分薄弱,發展相對也較緩慢,但仍算是一個較富裕的阿拉伯國家。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阿曼蘇丹國 英文名稱 Sultanate of Oman
簡   稱 阿曼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馬斯喀特 主要城市 尼茲瓦,蘇哈爾
國慶日 1970年11月18日 國   歌 《蘇丹頌歌》
國家代碼 OMN 官方語言 阿拉伯語
貨   幣 阿曼里亞爾 時   區 UTC+4
政治體制 君主專制政體 國家領袖 蘇丹:卡布斯·本·賽義德
人口數量 483.0萬(2018年) 人口密度 15.61人/平方公里(2018年)[2]
主要民族 阿拉伯人 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
國土面積 309,501平方公里 GDP總計 792.95億美元(2018年,國際匯率)
人均GDP 16419美元(2018年,國際匯率) 國際電話區號 +968
國際域名縮寫 .om 道路通行 靠右駕駛
注   音 ㄚ ㄇㄢˋ 主要學府 卡布斯大學、蘇哈爾大學

歷史沿革

 

阿曼是阿拉伯半島最古老的國家之一。 公元前2000年已廣泛進行海上和陸路上的貿易活動,並成為阿拉伯半島的造船中心。 公元前 2世紀阿拉伯半島的內志和也門一帶的部落遷居到阿曼和阿聯酋一帶,帶來了遊牧業,並進一步發展了海上貿易。 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 1507年起,先後遭葡萄牙波斯英國的入侵與占領。 1624年,建立亞里巴王朝,其勢力曾擴張到東非部分海岸和桑給巴爾島。 1749年,建立賽義德王朝,定國名為「馬斯喀特蘇丹國」。 1870年起,阿曼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1920年,阿曼被分為「馬斯喀特蘇丹國」和「阿曼伊斯蘭教長國」。1967年,統一為「馬斯喀特和阿曼蘇丹國」。 1970年7月23日,卡布斯發動宮廷政變,廢父登基,宣布改國名為「阿曼蘇丹國」並沿用至今。1973年,英國軍隊撤出阿曼國。 1996年,在國內各勢力的要求下,卡布斯·伊本·賽義德頒布相當於憲法的《國家基本法》,宣布阿曼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3]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阿曼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南部,地處波斯灣通往印度洋的要道,西北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西連沙特阿拉伯,西南鄰也門共和國。東北與東南瀕臨阿曼灣和阿拉伯海。海岸線長1700公里。面積30.95萬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阿曼境內東北部為哈賈爾山脈,沿海岸從西北向東南延伸,約占國土面積1/3,其主峰沙姆山海拔3352米,為阿曼最高峰。中部為平原,多沙漠,海拔200米以下。西南部為佐法爾高原。境內大部分是海拔200~500米的高原。[4]

氣候特徵

除東北部山地外,均屬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分兩季,5月至10月為熱季,氣溫高達40℃以上;11月至翌年4月為涼季,氣溫約為24℃。年平均降水量130毫米。

自然資源

油氣資源

根據阿曼中央銀行的報告,截至2013年,阿曼已探明石油儲量55億桶,天然氣體8,495億立方米。

漁業資源

漁業資源蘊藏量超過230萬噸(其中底層魚30萬噸,大型上層魚100萬噸,小型上層魚100萬~300萬噸),魚類和甲殼類超過150個品種,沙丁魚、金槍魚、石斑魚、挽魚、金線魚、墨魚、帶魚等大約有 35個種類。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有銅、金、銀、鉻、鐵、錳、鎂、煤礦等。據2013年估計,銅礦儲量為1,500萬噸;金、銀、銅的總儲量在3,500萬噸;金、銀多為伴生礦,多分布在蘇哈爾地區。鉻礦儲量為250萬噸以上,品位一般為35%至40%,主要分布在蘇哈爾和塞邁德2個地區。鐵礦地質儲量為1.2億噸,品位為39%的鐵礬土,多儲藏在尼凱爾、依布拉地區。錳礦地質儲量約為150萬噸,主要分布在拉斯哈德和海邁哈山地區。此外,阿曼還蘊藏豐富的工業礦產,如石灰石、大理石、石膏、磷酸鹽、鹽、石英石、高嶺土等。大理石儲量達1.5億噸,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區和南部地區。石膏儲量達12億噸以上,主要分布在南部佐法爾省及北部的布萊米和中部的加哈拜地區

行政區劃

區劃

截至2014年10月,阿曼按行政區域劃分為11個省(馬斯喀特省、佐法爾省、穆桑達姆省、布萊米省、中北省、中南省、達希萊省、內地省、東南省、東北省、中部省),省之下設有61個州。[5]

馬斯喀特

馬斯喀特位於巴提奈地區東南的阿曼灣平原,人口 119.1萬, 其中本國人口 46萬,外籍常住人口 73.1萬。自1970年卡布斯蘇丹登基以來, 經過40多年的發展建設,馬斯喀特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區域從馬斯 喀特老城擴展到西卜,長達48公里,市政規劃有序,雛整齊,綠化美觀, 建築富有民族特色。市內擁有距今400多年歷史的著名的賈拉里古城堡等 名勝古蹟,還有卡布斯大學、卡布斯體育中心、卡布斯皇家醫院、布斯坦 宮飯店等。馬斯喀特已成為阿曼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

尼茲瓦

 

尼茲瓦(NIZWA),乃是阿曼蘇丹國的古城,內阿曼(0MAN)地區的首府,在馬斯喀特(Mascat)以西約l30公里的地方,即綠山(Jebel at Akildar)西南麓的草原上,海拔為580米。 尼茲瓦,約當公元8世紀至16世紀時,曾是阿曼戈蘭迪王朝(Ghuolallddis)第一教長國和第二教長國的首都。10世紀初,阿曼亞里巴王朝(Yalibi),一度定都於此。建有阿拉伯半島上最大的圓城堡。城堡花十二年時間建成,高為24.5米,直徑36.6米,有七道大門,以地下室為監獄,城內有供水系統,是用來抵抗葡萄牙人(PortugalS)入侵的防禦措施。後在公元1913年至1955年期間,於此建立過「阿曼伊斯蘭教長國」,展開了與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鬥爭。並於1955年併入以馬斯喀特為首都的「阿曼蘇丹國」(Sultanate of Oman),屬在阿曼九個地區之一的「內地」,尼茲瓦即其首都。

薩拉拉

薩拉拉(SALALA)阿曼南部城市。瀕臨阿拉伯海。為佐法爾歷史名城,古代以盛產乳香聞名,13世紀馬可波羅稱之為繁榮的城市。薩拉拉的植被豐富和茂盛,沿着沙質的

海灘蔓延,內陸有有茂密的椰林和香蕉園,儘管薩拉拉地處熱帶,但由於有季風的影響,這裡泉水處處、綠意盎然,生產的作物有椰子木瓜、芭蕉等,併到處可見到棕櫚樹和肥沃的農田。薩拉拉是阿拉伯半島上唯一有季風的地方。薩拉拉是一座歷史古城,古代乳香之路的一些城市已經被歲月所埋沒,但這裡已經成為主要的遊覽勝地。其他值得遊覽的地方還有哈法市場(Hafah Souq)一個著名的、以香料交易為主的市場。此外,薩拉拉海灘也是一處非常值得遊覽的地方。

國家象徵

國名

阿曼蘇丹國(The Sultanate of Oman),簡稱阿曼。 [6]

國旗

阿曼國旗(阿拉伯語:علم عمان‎)為長方形,長寬之比為2:1。旗面由紅白綠組成。 紅色部分在旗面上形成橫的「T」字圖案。旗面的右側上,下分別為白,綠色長方形,中間被紅色寬條隔開。左上方繪有國徽圖案。紅色象徵吉祥,白色象徵和平與純潔,綠色象徵大地。左邊的紅帶上印有國徽。

 

國徽

阿曼國徽是兩把帶刀鞘刻有花紋的阿拉伯彎刀、一把帶劍鞘的阿曼短劍以及寶劍佩帶,整體象徵人民不惜以武力捍衛國家主權和獨立。也表示阿曼人民保衛國家主權和獨立的決心與力量。

人口民族

人口

2014年,阿曼全國人口總數為395.7萬,其中本國人口 221.3萬,外籍常駐人口 174.4萬。僅馬斯喀特省和巴提奈區就占全國人口 的55%。有些地區地廣人稀,人口最少的穆桑達姆省人口只占全國人口的 不到1%。阿曼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8人。 2018年3月中國外交部數據,阿曼人口為455.9萬,其中阿曼人占54.9%;伊斯蘭教為國教,85.9%人口為穆斯林,大多為伊巴德教派。  

民族

阿曼絕大多數是阿拉伯人,外來定居人口中印度人、伊朗人、巴基斯坦人等居多。 2008年,成立阿曼華人華僑協會(Chinese Community Club of Oman),現有在冊會員15萬人。華人以東北人居多,主要聚居在首都馬斯喀特、蘇爾、蘇哈爾、布萊米和薩拉拉等地,以經商、開設餐館、商店、 中醫診所、美容院等為業。

軍事

 

實行義務兵役制。卡布斯蘇丹任武裝力量最高統帥併兼任國防大臣,巴德爾·本·哈穆德·阿里·布賽義迪為國防事務主管大臣。哈米斯·本·哈米德·卡勒巴尼中將任總參謀長。阿曼是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在軍事防禦方面與該組織其它成員國相互協調。總兵力4萬人。其中陸軍2.5萬人,海軍4200人,空軍4100人,皇家衛隊6500人。2005年國防預算約29.8億美元。2007年國防與安全開支40.2億美元。

外交

對外政策

奉行中立、不結盟、睦鄰友好、不干涉別國內政和平衡溫和、全方位友好等頗有特色的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致力於維護海灣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主張通過對話與和平方式解決國家之間的分歧。同美、英關係密切,同時開展多元化外交。截至2014年已同138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國際立場

關於聯合國改革問題:支持安理會擴大。強調應審查擔任理事國的條件,以保證公平代表性。主張阿拉伯國家應進入安理會。認為短期內不可能就安理會改革達成一致。 關於伊拉克問題:支持伊拉克新政府為實現伊各族各派平等團結而付出的努力,支持通過政治對話早日恢復伊局勢的穩定。呼籲聯合國在伊問題上發揮更大作用,使伊早日恢復和平、發展與穩定。 關於中東和平進程:譴責針對以色列、巴勒斯坦平民的暴力行徑,支持巴勒斯坦爭取民族權利的鬥爭,反對以色列對巴領土的占領。主張在聯合國有關決議和「土地換和平」原則基礎上實現中東持久和平。 關於蘇丹達爾富爾問題:歡迎蘇丹政府和解放蘇丹人民運動簽署和平協定。認為聯合國有義務為實現達爾富爾地區的和平提供經濟和技術援助。 關於反恐問題:譴責恐怖主義行為。呼籲國際社會團結一致打擊恐怖主義,主張召開國際反恐會議。

 

阿曼與海灣國家關係

阿曼是海灣合作委員會(GCC)成員國,同其它5個成員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各方面有着十分密切的合作關係。 2000年2月,卡布斯蘇丹特使、水電大臣古太比訪問巴林,遞交卡布斯致巴林埃米爾的訪阿邀請函,並主持了兩國第5屆混委會。同月,科威特新聞大臣訪阿並拜會了卡布斯。3月,巴林埃米爾哈馬德正式訪阿,與卡布斯蘇丹會談並發表了聯合公報。3、4月,外交事務主管大臣阿拉維兩次訪問阿聯酋,與阿聯酋外長會談並簽署了兩國批准邊界協議的備忘錄,向扎耶德總統遞交了卡布斯的親筆信。4月,卡布斯蘇丹正式訪問卡塔爾,會見了哈馬德埃米爾,達成加強雙邊混委會工作協議。回國途中對阿聯酋進行了私人訪問並會見了扎耶德總統。5月,阿拉維訪問巴林,簽署兩國公民持身份證可自由進入對方的協議。2月,GCC國家高教委員會第5屆部長會議在阿曼舉行,卡布斯會見了與會部長。4月,第二次GCC首腦磋商會議在阿舉行。同月,首屆GCC環境安全會議在阿召開,阿國防大臣巴德爾主持。 2001年1月,阿曼外交事務主管大臣阿拉維訪問阿聯酋。2月,阿國防事務大臣訪問科威特,參加科解放10周年活動。3月,科威特外交事務國務大臣穆罕默德訪問阿曼。5月,阿聯酋沙迦酋長和阿治曼酋長分別訪問阿曼。6月,卡布斯會見了來訪的阿聯酋外交國務部長拉希德。4月,GCC第七次環境大臣會議在阿曼召開。9月,外交事務主管大臣阿拉維出席在吉達舉行的GCC外長緊急會議。12月,第22屆GCC首腦會議在馬斯喀特召開,會議討論了加速GCC一體化進程、反恐、也門加入GCC、中東和平進程及伊拉克問題。 2002年2月,科威特外交國務大臣訪阿,阿與卡塔爾、敘利亞簽署旅遊合作協議。6月,與阿聯酋簽署兩國所有邊界劃界的最終協議。11月,與科威特簽署空運服務協定。6月,外交事務主管大臣阿拉維赴沙特出席GCC第83屆外長會議。12月,國民經濟大臣赴卡塔爾出席GCC經濟金融合作委員會第59次會議,會議旨在為2003年初成立GCC關稅聯盟做準備。卡布斯蘇丹赴卡塔爾出席GCC第23屆首腦會議。

阿曼與中國關係

1978年5月25日中國、阿曼建交。建交後,兩國關係發展順利,各領域合作不斷拓寬。阿方始終在涉我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予中國支持。 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2010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2011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2012年2月)先後訪阿;阿國家委員會主席蒙澤里(2010年7月出席上海世博會阿曼國家館日)、國家委員會副主席薩伊德(2010年5月)先後訪華。 2008年4月,北京奧運會火炬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成功傳遞,馬斯喀特成為北京奧運火炬境外傳遞中唯一的阿拉伯國家城市。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後,阿曼政府向我提供大量物資援助並在四川廣元市建設「阿曼援建村」。2009年6月起,中國在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的海軍護航編隊多次在阿曼薩拉拉港實施綜合補給、人員休整,阿方提供了大力協助。 2010年6月,商務部鐘山副部長率中國政府經貿代表團訪問阿曼。訪問期間,鍾副部長分別與阿國王外事顧問扎瓦維、商工大臣馬格布勒和國民經濟次大臣阿卜杜馬立克舉行了會談,就中阿經貿關係和相互關心的經貿合作問題進行了商討。 兩國經貿合作發展順利。2011年,中阿雙邊貿易額達158.8億美元,其中我出口9.9億美元,進口148.8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48%、5.7%和52.1%。2012年1至9月,雙邊貿易額達到135.1億美元,同比增長17.1%。其中,我方出口主要為機電產品、鋼鐵及其製品、高新技術產品、紡織品等;進口主要為原油。

相關視頻

1、阿曼蘇丹國2018閱兵

阿曼蘇丹國2018閱兵

2、阿曼蘇丹國全景旅遊宣傳片

阿曼蘇丹國全景旅遊宣傳片

參考來源

  1. 阿曼蘇丹國家概況,外交部網,2014-12-04
  2. 阿曼gdp、人口,世界銀行網,2017-07-21
  3. 阿曼歷史,北方網,2015-12-27
  4. 阿曼概況,搜狐網,2008年04月25日
  5. 阿曼國家概況,外交部網,2014-12-04
  6. 阿曼蘇丹國概況,新華網,201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