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電梯效應
作品
預言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除非是猜測,否則誰都無法得知意料之外的事。
因此預這家幾乎永遠都看不出一些積後才會很清楚的事情。這裏就有個例子:
在一九一九年到一九六九年的五十年間,出現過無數篇描寫登陸月球的科幻小說,其中有些對火箭飛行所需的必要條件,以及月球的實際狀態都描述得很清楚。
到了一九四八年,也有很多小說寫到了電視;在那之後也有一些小說寫到了訊衛星。
一過直到一九六九年,都沒有一本小說把這三件事情連在一塊;沒有人預測到第一次登陸月球的時候,有好幾億人可以透過電視觀看登陸的過程。
就我所知,在十九世紀進入二十世紀的那個時代,很多幻想家都曾預測過,未來汽車會變得很普遍,不過卻沒有人曾想過空氣污染和停車的問題。也有很多人推測過,人類將有能力可以運用原子能,但也沒有人想過輻射塵的處理問題。還有很多人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經推測過戰後的世界將會如何如何,不過我也想不起來有哪位仁兄曾經預測到,非洲殖民地將於戰後十五年內紛紛獨立。
下面我會舉個例子,說明大家在預測過程中,常常會缺少一些關鋌性要素。我把這種事情稱為「電梯效應」。
假設現在是一八五0年,而我正試圖預測百年後的訊約市將會是甚麼樣子。如果某個好心的魔法師為了幫我忙,從二十世紀乘坐時光機器回來,帶了一些二十世紀曼哈頓區的相片給我參考,那麼我就知道,這裏將會有許多超過二十層樓高的建築物,而且至少有一棟建築物是一百層高的。
假如我真可以看到這些相片,那麼我的工作就是運用我在一八五0年代的生活經驗,仔細預測一下這座城市將會變成甚麼樣子。
首先,我很容易就可以想到,要爬上超過六、七層樓的高度將會很辛苦,所以住在摩天大樓上層的人,一定很不願意離開大樓。因此每棟摩天大樓就得儘可能自成一個經濟體系。
大樓內必須有餐廳、裁縫師、理髮師、旅社、健身房以及其他所有文明一活所必需的相關事物,而且這些東西每隔幾層樓就要反覆出現一次。每棟大樓將會配備一部藉由蒸氣引擎所操控的牽引機,把所有生活必需物資往上運送。然後層樓側面都會有一些特殊的門,可以把這些物資運送進來。假如某些物品沒送上大樓,那麼大樓裏的生活將會混亂失序。
另外在建築物之間的某些樓層也會有一些橋樑,讓大家前往別棟大樓時,只需走一小段路,不必上下太遠。
如果大家偶爾因為社交理由或是工作理由,必須離開建築物的話,那麼住在下面五層樓的人會輕鬆點,因此猜想他們負擔的房租也會比較昂貴。不過住在上層的窮困階級又該怎麼上下樓呢?
還是有辦法,大樓內會有一個螺旋狀的滑梯可以讓人滑下來。雖然這種方式不怎麼有尊嚴,而且新來的人可能還會頭暈反胃,不過對於住在高樓內的人來說,終究會習慣這一切。
但是,上樓回家很可能就得耗費大半天了。聰明人會每爬五層樓就停下來,然後在專給上樓者使用的休息室內坐著休息一下,喝點東西,看看報紙。到最後還是會回到家。
按照這種邏輯思路,我會繼續預測下去,而且越來越仔細,描述房子怎麼蓋出來的,是用哪些材料建造的等等。
不過問題是,我怎麼會沒想到電梯呢?假如沒想到電梯,這些預測就全都錯了,完完全全錯了,而且錯得荒謬可笑。
我相信,大多數人也不會想到電梯。
那麼,讓我們回到現在,如果再過四十年,大約二0二0年左右,屆時的紐約又將變成甚麼樣子?
這倒不一定,很看這段時間人類總共做了哪些決定才知道,是不是?假如人類決定打一場核戰,那麼四十年後的紐約就很可能變成一個只會放出低劑量輻射的廢墟。假如人類決定把石油儲量全部消耗殆盡,又無法製造足夠的替代能源,那麼紐約也許就成為一個混亂的城市,街頭巷尾到處都是惡劣的幫派份子,搜括他們所能找到的剩餘物資。
假如人類做出某些不理智的行為(甚至是一些愚蠢的行為),那麼我們就想像得到,這些事情全都會發生。
不過我還想找找看有沒有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此外,我也會考慮到電梯效應。
這裏提出一個大家也許想都沒有想過的可能性,說不定人類一直都很理智而且很理性,因此,我們不會有核戰,也不會愚蠢浪費我們的能源存量。取而代之的是,說不定大家屆時都能接受國際合作,而且還會有全球性的力量驅使大家保存能源,同時開發更先進的能源科技。
之所以會這樣預測,並不是因為大家突然萌生了愛心和兄弟之情。(雖然這也可能是我們想要的「意料之外」,不過期盼這種奇蹟是沒用的。)相反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大家都害怕死亡和毀滅,都希望能找出一條生存之路。這種因為想生存下來而產生的合作關係,就足夠成為我們所謂的「意料之外」,這也完全可視為是一種電梯效應。
假如真是如此,我們就可以期待四十年肉科技會持續進展,而這些進展的例子如下:
一.電腦一直進步,功能越來越多樣化,體積越來越小,使用越來越方便。因此,家用電腦在二0二0年,就會像現在家用電視機一樣普及。
二.通訊衛星持續進歩,並使用€雷射光束取代現有的電流和無線電波來傳送訊號。可見光的雷射光束1,波長比無線電波還短數百萬倍,能夠容納的聲音和影像頻道也會比無線電波還多數百萬倍。屆時每個人都會擁有一個專屬的頻道。
三.國際間將一起合作,努力開發外太空,在環繞地球的軌道上建造太陽能發電廠,還有太空觀測站、實驗室、工廠和太空移民基地。也許四十年後可能還在發展初期,不過很明顯的,大家將會往這個方向繼續努力。而這也鼓勵大家把自己當成地球人,而不是某個國家的國民。
四.核融合將提供受人控制且實用的無止盡能源,到時候可能已經蓋好一些重要的核融合發電廠。
除了這些科技進展外,社會可能也有一些重要的改變,全球出生率說不定會往下降。
這種推測是很合理的,首先,關於人口無限成長所可能引發的危機,我們曾做過相當多的討論,因此,世界上大多數政府都會體認到這種危機,也竭盡所能鼓勵人民降低出生率。
不過在危機還沒好轉以前,人口膨脹的問題只會越來越糟糕。到了二0二0年,全球人口可能會到達七十億,屆時能源將會短缺。此外,生產出來的石油供不應求,而替代能源的頁岩油和煤炭也無法彌補這個大缺口。雖然已經有核融合電廠,不過電廠也無法產生足夠的能源。此外,即使要用太陽能,也得要有夠多的太陽能蒐集站才行。
屆時地球將會有一段苦日子。不過,如果這可以讓人口下降而且能源增加,事情就有希望好轉,因此,大家會鼓勵夫妻晚點生小孩。
美國在經濟大蕭條時期也發生過類似的事,當時卻受到大家的批評,有人說這是「種族自殺」。不過在未來,大家會很高興出生率下降。
如果把這些全擺在一塊兒來看,我們會得到甚麼結論呢?讓我們忽略掉所有明顯的結論,直接看最後的結果,結論就是,城市將會廢棄不用。
這一萬年來,全球都市化的腳步越來越快,事實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已經瀕臨失控。不過這個趨勢很快就要結束了。
這是科技進步的結果。長期處於科技最進步的地方,都市廢棄的現像最為明顯,例如美國的東北部和中西部,紐約市正是其中的翹楚。
甚至,這種趨勢已經開始了。比較老舊的美國城市正在走下坡,人口也正在流失。這裏有一些比較明顯的理由,因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開開始,窮人為了追求城市裏舒適的環境,例如工作機會、社會福利以及刺激生活、因而大批湧到城市,就在此時,中產階級卻往城市外移動,住進效區。雖然社會福利支出的上升和徵稅來源的下降就足以說明城市正在走下坡,不過這些都還只是城市衰敗的先期徵兆而已。
城市存在的理由完全就是為了把一大群人聚集起來,因為聚集後才可以完成某些事情,分開來就做不到。原始的城市型態是把一群人聚集在城牆後面,這樣才能共同對抗掠奪者。
但是到最後,由於城市的緣故,人類開始形成分工合作的社會型態。工匠和藝術家得以嶄露頭角,是因為都市的人口密集而且生活多彩多姿。財富和威望可以大量累積,是因為都市有密集的群眾。於是城市變了宗教、商業、文學和藝術的中心,這一切都是因為大家可以彼此聯繫互動。
不過綜觀人類歷史,只有當身體可以實際接觸,或是有辦法可以接觸的情況下,人類才能夠彼此聯繫互動。為了達到這點,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就必須在伸手可及,或是聽得到對方的距離內。因此,大家就得眾集在一塊。而且就算群集越來越大,進步的科技還是可以讓它維持下去,城市就變得越來越大。
然而到了十九世紀中期,人類學會使用電報來進行遠距離的通訊,接著又學會使用電話、無線電和電視。另一方面,人類也學會了利用鐵路系統,輕輕鬆鬆遠行,接著又學會使用汽車和飛機。即使距離很遙遠,大家也能很快聯繫上對方,數秒鐘內就可以看見聲音和影像,數小時內就可以親身抵達。
到了二十世紀,大家已經可以隨意橫越大陸和海洋,進行必要的接觸和刺激,那麼何必還要一大群人聚集起來呢?城市的規模還要越來越大嗎?
第一點,全球不是每個地方的科技都一樣進步,有些地方的群眾還是無法使用遠距離的通訊,也無法遠行,因此,城市還是有正面而且無可取代的優點。
第二點,固有習慣和舊有傳統的力量還是很大。我們都知道,即使某些歷史悠久的機構已經沒有必要繼續存在,它們還是會屹立不搖,我們可以拿英國的君主政體和美國的正副總統選舉人團來當例子。(當然,某些懷舊而不在乎實用性的聰明人,還是可以輕易找到充分理由讓它們存在,雖然這些理由常常都似是而非。)
最後一點,地球人口一直增加,本世紀的增加幅度又比以往更大。因此,雖然有這麼多的理由可以讓大家逐漸放棄城市的生活方式,不過為了某些利益或是潛在利益,從鄉村湧入城市的人群便抵銷了這些理由。即使到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地方,城市規模還是繼續擴大,結果卻讓城市越來越失序,越來越痛苦。
雖然這些因素讓城市倖存了下來,甚至規模越來越大,不過在美國,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這種趨勢開始停止了,現今的趨勢是人口往效區移動。為何不住效區?住效區已經不再有甚麼大方便。你可以住在效區,但還是和城市聯繫在一起。住在離百老匯四十五分鐘車程的任何地方,並沒有甚麼差別。在科漢的時代,從百老匯出發,四十五分鐘內只能到達新洛歇爾,但是現今四十五分鐘卻可以到達波士頓。
這不好嗎?不,這很正常,而且這個趨勢還會持續下去。
就像電梯讓城市的建築物高度可以繼續攀升一樣,通訊便捷也讓城市人口逐漸向外遷移。
假如通訊衛星可以讓每個人藉由聲音和影像來聯繫他人,甚至用「三維全像術」來和他人聯繫;假如工廠和辦公室可以完全自動化和電腦化,讓大家從遠方操控,就像在現場一樣容易;那麼你就可以住在地球的任何地方,不必跑來跑去四處折騰。
不管你住在哪裏,也不管是因為社交還是工作理由,你不必離開家中就能看到其他人,至少可以看到三維立體像。你也可以同時和很多人一起開會,好像大家都在同一個會議室——雖然那些人都只是影像,他們的真身遍布各個大陸。而且任何文件、文章、報紙或是書籍都可以傳送到你身邊,所有文化活動也都可以傳到你眼前。各種監測數據在你的螢幕上閃耀,你下達的指令也能輕輕鬆鬆支配遠方辦公室或工廠的運作,就好像休士頓太空中心內的科學家,可以控制火星地表上維京號太空船的挖掘手臂一樣。
假如你真的必須親自見到某人,假如你急著親眼看到地表上真實的奇觀,假如有時候影像無法滿足你,你還是可以用傳統的方式旅行。因為其他大多數人不必和你同一時間外出,因此,你的外出會更加舒適自在。
這樣一來,我們何必要和其他數百萬人住在一起呢?何不住在你心儀的地方?距離不會阻礙你工作、社交或是文化上的活動。同時,交通工具和道路上不再擠滿了人,加上完全電腦化和自動化,不論你住哪裏,都可以輕鬆獲得任何生活必需品。
這一切會不會在四十年內發生呢?
我想到時候不至於會完全如此,不過趨勢會更加確定。當距離不再是問題,人口數目開始呈現長期下降時,城市的人口數將會逐漸減少。(可以確定的是,人類將開始往太空移民,將來有一天,人口數目還會再度增加,不過可能不是發生在地球上了。)
二0二0年的紐約市將會空曠許多,也就是說,會有更多空間。貧民區將被剷平,讓出空間來增加空地、公園、花園和小型的農場。
太家不必極力反對這件事情,當城市開始萎縮消失時,就代表整個地球已經逐漸變成一個城市了(如果到時候我們還一樣理智的話),而且這座城市平均散布在地表,散布在公園、農場和荒野之間,而太空移民基地將成為這個城市的效區。
如果再經過數十年到數百年,太空移民基地的分布將會越來越廣,可能到達小行星帶,然後再往外發展,到達最遠的行星,然後再往外發展。到最後,很可能地球整個荒廢了,人類向外散布,占據整個宇宙。屆時人類將和宇宙中其他先進文明一樣,終於離開孕育他們的行星。[1]
作者簡介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幻大師、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誌」,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