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阿諾德·拉扎勒斯

阿諾德·拉扎勒斯南非心理學家,臨床行為治療法的先驅,他出生於南非約翰內斯堡。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他在當地接受教育。由於鄰近的小孩子很少,使他常感孤單、恐懼。他小時候就學會彈鋼琴,星期六早晨在一家電影院擔任中場休息的演奏,酬勞約是1美金,但是到了14歲時他認為自己在鋼琴演奏上並無天賦,因而興趣轉向健身、舉重、拳擊及摔跤。[1]

阿諾德·拉扎勒斯
[1] 原圖鏈接
出生 1932
國籍 南非約翰內斯堡
別名 Arnold Allan Lazarus
職業 心理學家
知名於 行為療法 - 認知評價情緒理論

目錄

簡介

「從前我是個瘦弱的小孩,常常被欺負,所以我開始積極地鍛煉身體」,這個決心使阿諾德·拉扎勒斯贏得了拳擊舉重比賽,並計劃經營一家健身中心。拉扎勒斯在南非長大,在當地接受教育,卻強烈認同美國,「我喜歡看超人和蝙蝠俠,並認同於這些英雄所捍衛的自由、正義及美國人作風。」

童年時

他就無法忍受種族主義與歧視。這些觀念使他捲入許多打鬥,也是投入拳擊和舉重的另一個因素。後來他進入約翰內斯堡的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先主修英文,希望將來成為記者,後轉修心理學和社會學,1956年獲文學學士學位,同年,他和達芬妮(Daphne Ann Kessel)結婚,他們有一子一女。1957年獲實驗心理學碩士學位,1960年獲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旋即赴英國倫敦莫爾伯勒門診醫院從事醫學實習。

職業生涯

1959年他即開始私人執業,實習結束後回到約翰內斯堡繼續專職私人開業醫生。1960年任德蘭士瓦(Transvaal)勞工教育協會副主席。1961年由於他在《變態和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發表關於小組治療的論文而被公認為「臨床革新者」。1963年A.班杜拉請他到美國斯坦福大學任心理學訪問教授,因此舉家遷往美國加州。1年後,他因懷念故鄉,於是又重回南非約翰尼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醫學院擔任精神病學講師。由於南非時局混亂,1966年又和妻子赴美國加州索塞里多(Sausalito),任行為治療研究所主任,這一年,他和沃爾普(Joseph Wolpe)合著的《行為治療法》出版。1967年,他出任費城坦普爾大學醫學院行為科學教授,在那兒和沃爾普共事。沃爾普原是拉札陸斯的指導老師,後來因拉扎勒斯批評沃爾普觀點過於僵硬狹隘,兩人便不再合作。

行為療法

1970年拉扎勒斯赴耶魯大學擔任臨床訓練中心主任,1972年,拉扎勒斯獲得美國心理學專業委員會頒發的畢業證書,在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開設私人診所行醫。同時受位於新不倫瑞克的魯特格斯大學之邀,任心理學教授兼主任,1974年任教於應用與專業心理學研究院。

獎項

拉扎勒斯曾獲得許多榮譽與嘉獎,其中最受矚目的是美國專業心理學協會的傑出成就獎,以及美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分會的特別獎項。此外,他也是獲得康明心理學獎(Annual Cummings PSYCHE Award)殊榮的第一人。

1999年,他得到兩項終生成就獎,一項是由加州心理學會所頒,另一項是由行為治療協會所頒發。他至今共出版了18本著作,以及超過300篇的學術文章。情緒詞彙的分類1999年,拉扎勒斯將17種常見的情緒詞彙分成五大類:不愉快的情緒(nasty emotion):氣憤、羨慕、嫉妒;存在的情緒(existential emotion):焦慮、驚嚇、自責、羞愧;被不利生存條件所引發的情緒(emotion provoked by unfavourable):安心、希望、悲傷、沮喪;移情作用的情緒(empathic emotion):感激、同情;被有利生存條件所引發的情緒(emotion provoked by favourable life condition):快樂、高興、驕傲、愛。

著作

《行為治療技巧》:Behavior Therapy Techniques, 1971 I Can If I Want To: 1975

《多重模式的行為治療》:Multimodal Behavior Therapy, 1976 In the Mind's Eye: The Power of Imagery for Personal Enrichment, 1977

《多重模式的治療實踐》:1981 Don't Believe It for a Minute!: Forty Toxic Ideas That Are Driving You Crazy, 1993

相關影片

Arnold Lazarus Multimodal Therapy Video

參考資料

  1. 阿諾德·拉扎勒斯. 百科知識. [2019-05-0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