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陸平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陸平(1914年11月15日-2002年11月28日),原名劉志賢,又名盧荻,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表,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第二、三次會議新聞發言人。曾任北京大學校長[1]

陸平任職北大校長期間,主持全面修訂教學計劃,增設了生物、物理、計算技術、西班牙語等十多個學科,創建了十三陵等幾個理科教學基地。

2002年11月28日,陸平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2]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北京大學原校長

別 名 ----原名劉志賢,又名盧荻

出生地點----吉林長春

出生日期----1914年11月15日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逝世日期----2002年11月28日

入黨時間----1933年

目錄

1人物簡介 2人物生平 人物經歷 3個人生活 4主要成就 5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陸平(1914-2002),男,原名劉志賢,又名盧荻,吉林長春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學教育系學習。1957年10月至1960年3月,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57年11月起任北京大學黨委第一書記。1960年3月至1966年6月,兼任校長。

陸平1933年2月加入加入中國共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積極投身於革命運動,在學生時代就參加了「一二·九」運動。他曾擔任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全國總隊部組織部部長、晉察軍區政治部主任、華北野戰軍三縱隊政治部主任等職。解放後於1957年10月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校長。在北大擔任領導期間,他重視提高教學質量和師資水平,尊重和愛護知識分子。他主持全面修訂教學計劃,增設了生物、物理、計算技術、西班牙語等十多個學科,創建了十三陵等幾個理科教學基地。他重視並加強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專業技能方面的教學,着手創建了北大附中。他組織開展了胰島素、微電子等十多項前沿科學的研究。他改革教學方法,實現北大、清華科研聯手合作。他還領導制定了北京大學十年自然科學發展綱要,確定了重點發展的科研項目和學科。他力所能及地抵制「左」的錯誤路線和錯誤思潮,明確反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提法。在他的努力下,北大發展了一批教授黨員,使一批知識分子骨幹進入到領導崗位。

陸平一生光明磊落,實事求是,工作紮實,密切聯繫群眾,廉潔奉公,從不貪圖個人名利。曾任北京大學學生會執行委員、中華民解放先鋒隊華北隊部隊長、中共中央晉察冀北方分局青委書記、中共平北地委書記、中共中央華北局青委書記。建國後,歷任青年團中央常委兼青工部部長,鐵道部副部長,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校長,中國羅馬尼亞友好協會會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第六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是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

2002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人物生平

人物經歷

1914年11月15日,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西南40里的新立城(現為新立屯)。

1921年,陸平一家遷到長春市自強街居住,其就讀於長春市自強學校。

1930年2月,陸平初中畢業後,到瀋陽東北大學附中文科班讀高中。

1933年2月,陸平在吉林市省立第一師範學習期間,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CY),旋即轉為中共正式黨員,擔任共青團吉林市特別支部宣傳委員兼西區書記。5月,為躲避敵偽追捕,陸平輾轉至北平,後在河北省「革命共濟會」任秘書。

1934年8月,陸平化名盧獲,以英文100分及中文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文學院教育系。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陸平投身抗日救亡,先後來到濟南和太原,擔任過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全國總隊組織部長。

1938年12月到1940年10月,陸平擔任中共晉察冀北方分局青年工作委員會書記。

1941年6月到1943年3月,陸平擔任平西地委常委、宣傳部長,1945年後任平北地委副書記、書記。抗戰勝利後,陸平轉入軍隊,先是在地方部隊冀察軍區政治部當主任,後任察哈爾軍區政治部主任。

隨着戰爭規模擴大,陸平於1947年12月調任晉察冀野戰軍第三縱隊政治部主任。

1948年12月,陸平調任華北局青委書記。

1949年5月10日,陸平當選為中華全國民主青年聯合總會全國委員會正式委員;同月,當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青工部副部長。6月,當選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青工部長;6月15日,擔任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全國鐵道工作委員會書記。9月20日,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10月5日,當選為中蘇友好協會總會理事。

1950年7月7日,陸平當選為政府鐵道部政治部主任。

1954年11月,陸平擔任鐵道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1957年10月,陸平調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

1960年3月28日,陸平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

1966年,陸平遭「文革」「全國第一張大字報」及「評論員文章」等的誣陷,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並被群眾專政。

1975年專政被解除,先後任七機部(後改為航天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全國政協第六、七屆委員會常委。

1995年離休。

中國羅馬尼亞友好協會會長,第六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第二、三次會議新聞發言人。

個人生活

兄弟:原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劉居英

女兒:陸瑩

主要成就

對北大的師資培養

在關於1960年任務的報告中,陸平指出,「建立一支強大的又紅又專的師資隊伍,是鞏固黨的領導,建設共產主義大學的一個關鍵的問題。」為了儘快建立起這支又紅又專的師資隊伍,陸平認為首先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社會主義、為廣大人民服務的強烈意志,」來克服業務基礎差,物質條件差等不利因素,勇往直前;其次是要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認真讀書,從書本上學習;另一方面,積極參加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的實踐,從實踐中學習。」努力成為既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的「完全的知識分子」。第三,他強調提倡老中青年教師互相幫助,集體協作精神的重要性,要求「克服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喜歡單幹、害怕集體生活,不能接受紀律性和組織性等舊習慣」。他還重視青年教師的使用和培養,表揚了成立不久的無線電電子學系:該系教師平均年齡只有26歲,但他們開出了《訊息論》等反映當時最前沿的科技水平的課程,並完成了具有先進水平的自動掃描電離層觀測儀、核磁共振波譜儀等科研項目。

1963年4月6日,陸平又在全校教師及有關幹部大會上專門做了「關於師資培養問題」的報告。再次明確指出「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和業務水平,是我校提高教學質量和科學水平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希望通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經過相當長時期的努力,使我們學校成為具有世界現代科學水平的最先進的大學之一。」在這裡他提出了把北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是教師的見解。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陸平提出了具體建議:一、從工作需要和教師現有業務水平出發,確定業務提高的要求和步驟。對於青年教師,他指出「要加強嚴格的基本訓練,力求把根基打紮實。」並在有經驗教師的指導下有步驟有計劃地提高教學與科研能力。中年教師則要求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要培養自己的學術專長,又要學習老教師的經驗和指導青年教師,是特別重要的力量。學術造詣深的老年教師,則應充分發揮學術專長,有較多時間從事科學研究、培養中青年教師和指導研究生工作。二、教師的進修提高一定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具體工作入手,實事求是、踏踏實實、循序漸進,要克服和防止貪多、貪大、急於求成,不願做具體工作等不良情緒。強調教師的業務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通過教學、科研實踐和主要依靠個人努力,並與老教師的指導和集體的互助結合起來。接受指導的教師要尊重有經驗的教師,虛心嚮導師學習;導師則應把培養青年教師做為自己責無旁貸的光榮任務,把自己的學術專長和經驗無保留地傳授給指導對象,同時嚴格要求他們。陸平校長還特別強調了在遇到學術上的不同觀點時「大家應根據追求真理、服從真理的精神,和百家爭鳴的方針進行討論」,不應一言堂。但如果某些學術問題需要做出決定,而經過討論意見仍難一致時,「導師有權做決定。」

在北大的幹部選拔

《高校六十條》規定高等學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以校長為首的校務委員會負責制」,為了保證建立一支又紅又專的師資隊伍,提高教學質量,北大黨委還大抓了幹部訓練,受訓人員包括黨支部委員、團支部書記以上的幹部,分批分期對全校處在工作一線的幹部進行訓練,以保證學校中心工作的順利完成。

除對一線幹部訓練外,還加強了校級的領導力量。陸平選擇任用了哲學家、佛學史家湯用彤教授,愛因斯坦相對論討論班成員、物理學家周培源教授,歷史學家翦伯贊教授,化學家傅鷹教授,理論物理學家王竹溪教授,語言文字學家魏建功教授等做為副校長,協助校長抓教學和科研工作。這些位副校長都是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後來稱院士),都有代表性的學術創建,是所在學科的英傑人物,而且都從事高等教育多年,是高教戰線的行家裡手,由他們協助校長抓教學抓科研其效果是指日可待的。校長選擇任用大批著名學者作助手,可見校長貫徹教學為主,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的決心,以及知人善任的眼光。

教學方式的改革

1962年中共中央的「七千人大會」,和在廣州召開的全國科學工作會議、全國戲劇創作會議等給全國人民以巨大鼓舞。當年全國上下一心想急起直追,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忘記了「一張一弛」的「文武之道」。然而「過猶不及」,根據全國反映的情況,1964年2月13日(夏曆甲辰年正月初一),毛澤東主席主持召開了教育工作座談會(通常稱「春節座談會」),參加人員有劉少奇、鄧小平、彭真、郭沫若、章士釗、楊秀峰、蔣南翔、陸平等16人,包括了從國家主席、教育部長、科學院院長到北大、清華兩校校長。可見中央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會議的主旨是學制要縮短,課程要少而精、減輕師生負擔,以利德智體全面發展。陸平校長回校後立即傳達貫徹座談會精神,一時間減輕學生負擔,貫徹「少而精」成了學校的主旋律。理科、文科分別召開工作會議,研究貫徹「少而精」的問題。陸平校長提出總的要求是「態度積極,步驟穩妥,方法對頭。」在「理科教學工作經驗交流會」上陸平校長談了課程太重,注入式教學方法等原因造成學生負擔過重,要求提高教師水平,實行啟發式避免注入式教學,貫徹少而精等。此後全校開展了擺成績、擺進步、擺經驗,找差距、找原因,定措施的「三擺二找一定」活動,使學校活動進入了一個比較正常的新階段。

人物評價

陸平重視教學,重視提高教學質量和師資水平,尊重和愛護知識分子。他主持全面修訂教學計劃,增設了生物、物理、計算技術、聲學、西班牙語等十多個專業學科,創建了十三陵等幾個理科教學基地。他重視並加強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專業技能方面的教學,着手創建了北大附中,組織開展了胰島素、微電子等十多項前沿科學的研究。他改革教學方法,實現清華、北大科研聯手合作。他還領導制定了北京大學十年自然科學發展綱要,確定了重點發展的科研項目和學科。[17]他力所能及地抵制「左」的錯誤路線和錯誤思潮,明確提出不要再提「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不要再提『白專』概念,而要提又紅又專,德智體全面發展,要做既有文化又有科學知識的勞動者」。

在他的努力下,北大發展了一批教授黨員,使一批知識分子骨幹進入到各級領導崗位。在北大工作期間正值我國三年困難時期,他關心知識分子的生活待遇,開設了華僑師生食堂、教授食堂。他把自己本應享受的高幹補貼讓給年老體弱的同志,自己卻得了浮腫病。為了保護知識分子,他強調要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堅持實事求是的路線。他為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直至「文革爆發」,受到打擊迫害。陸平同志一生光明磊落,清正廉潔。他總是把人民的利益、黨的利益擺在首位,注重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尚空談,敢於直言。他工作作風紮實,密切聯繫群眾,團結同志,廉潔奉公,從不貪圖個人名利。

「他一個人默默地來到這個世界,一生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陸平之女陸微 評)

「歷史是對人最好的鑑定,陸平同志就是一位久經考驗、為黨和人民事業鞠躬盡瘁的共產主義戰士,他的好思想、好作風值得所有人去學習。」(原國務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珮雲 評)

「作為那個特殊時代的北大校長,陸平同志不僅做出了時代的貢獻,而且還承受了時代的苦難,但是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北大嘔心瀝血,為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殫精竭慮,這種精神力量必將鼓舞着後來的北大人去開創更加輝煌的未來。」(原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閔維方 評)

「在北大擔任領導期間,他重視提高教學質量和師資水平,尊重和愛護知識分子,有力地推進了北大各項事業的發展。」(北京大學新聞網 評)

「陸平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是充滿了熱情與理想的一生。」(《人民日報》 評)

我和陸平在平西朝夕相處的兩三年時間裡,感到他為人正派、耿直、考慮問題周到、辦事認真穩妥,在群眾中有很高的威信和影響力。 (李德仲 評)

「在近七十年的革命歲月里,他對黨和人民革命事業作出了很多貢獻。在十年文革中他遭受了無法忍受的凌辱和迫害,然而在政協工作時,他從無半句談及自己的貢獻,更絕口不提文革中身心所受的摧殘,表現了一個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陸平同志從青年時期就堅信社會主義,並終身為之而奮鬥。在鬥爭實踐中,他不斷提高和加深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解和認識,並在坎坷的經歷中不懈地身體力行。直到陸平同志病危時,仍在關心我國改革開放進展的前景,堅信社會主義一定會在大地上取得最後勝利。

斯人已逝,風範長存,陸平同志給後人留下的是深深的懷念和無比的激勵。」(周紹錚 宋德敏 朱作霖 衛宏 楊續先 張永年 張建安 林安娣 評)

參考來源

  1. 陸平校長與拼搏的年代 ,北京大學, 2020-04-01
  2. 陸平 ,名人簡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