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陳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

陳三立
出生 (1853-10-23)1853年10月23日
江西義寧
逝世 1937年9月14日(1937-09-14)(83歲)
別名 字伯嚴,號散原
民族 漢族
職業 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
知名於 維新四公子之一籌建南潯鐵路「同光體」詩派代表
知名作品匡廬山居詩

陳三立出身名門世家,為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長子,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著名畫家陳衡恪之父。

與譚延闓、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有"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之譽。

他於1892年壬午鄉試中舉,歷任吏部行走、主事。

1898年戊戌政變後,與父親陳寶箴一起被革職。

1937年發生"盧溝橋事變"後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軍欲招致陳三立,陳三立為表明立場絕食五日,不幸憂憤而死,享年85歲。

陳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詩》及其《續集》、《別集》,死後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1]

目錄

主要作品

陳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詩》及其《續集》、《別集》,世後有《散原精舍文集》17卷出版。

【渡湖至吳城】

【城北道上】

【漫題豫章四賢像拓本(其三)】

【十一月十四夜發南昌月江舟行(四首選一)】

【園居看微雪】

【夜舟泊吳城】

【園居看微雪】

【遣興】

【書感】

【人日】

【曉抵九江作】

【九日從抱冰宮保至洪山寶通寺餞送梁節庵兵備】

【黃公度京卿由海南人境廬寄書並附近詩感賦】 [2]

主要功績

陳三立不但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諸多重要事件的參與者。

早年襄助其父陳寶箴在湖南維新變法,提倡新學。在湖南輔佐父親推行新政,在整頓吏治、革新文化教育,羅致維新人才等方面,陳三立多所贊劃,贏得了極高的社會聲譽。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等四人一起被稱為"維新四公子"。

"同光體"是近代閩派、贛派等各種詩派的總稱。"戊戌變法"後一心致力於詩,寫出《渡湖至吳城》、《城北道上》、《園居看微雪》等多部優秀作品,是近代"同光體"詩派的領袖人物,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 [3]

親屬成員

父親陳寶箴為晚清湖南巡撫,維新派人物。

原配武寧羅氏(咸豐元年辛亥科舉人、四川雅州府知府羅亨奎女)

繼配俞明詩,字麟洲,浙江山陰縣人,俞文葆(咸豐元年辛亥科舉人、湖南候補知縣,歷署興寧、東安縣事)女兒。

長子陳衡恪又名陳師曾,近現代著名畫家、藝術教育家。

次子陳隆恪為著名詩人

三子陳寅恪為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

四子陳方恪為著名編輯、詩人

幼子陳登恪為著名詞人

孫子陳封懷(陳衡恪次子)為著名植物學家,中國植物園創始人之一,有植物園之父之稱。

軼事典故

民國十三年(1924年)4月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來華,慕其名,由徐志摩陪同至西湖相訪,泰戈爾以印度詩壇代表的身分,贈給陳三立一部自己的詩集,並希望陳三立也同樣以中國詩壇的身分,回贈他一部詩集。陳三立接受書贈後,表示謝意,謙遜地說:"您是世界聞名的大詩人,是足以代表貴國詩壇。而我呢,不敢以中國詩人代表自居。"後兩人比肩合影,傳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