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素
陈乐素(1902年-1990年)著名历史学家,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陈垣的长子[1]。广东省新会县(今为江门市新会区)棠下镇石头乡(今属江门市蓬江区)人。原名博。少年时在广州圣心书院、岭南小学读书,后随家迁居北京。中学毕业后于1918年赴日留学,在明治大学读政治经济科,对某些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历史地理为军国主义服务有所警惕。1923年归国,在广州南武等小学任教。1926年大革命期间,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任宣传员。1928年返上海,开始研究历史,在其主编的《日本研究》杂志上,发表研究古代中日交往史的《魏志倭人传研究》,受到史界好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改为研究宋史,发表了《三朝北盟会编考》和《徐梦莘考》,“以古喻今”,隐含对当局不抵抗政策的谴责。1935年被教育部派往日本考察。
目录
以“淹贯群书,治学严谨”著称
由于出身书香门第,父亲陈垣享誉学界、教育界,陈乐素从小耳渲目染,也得以与不少名家大师有过接触。平民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称赞陈乐素“好学深思”。胡适先生也称赞他:“家学渊源,长于目录、版本、校勘之学,了不起!”
宋史研究的继往开来者
1942年张荫麟病逝后,陈乐素被陈寅恪先生推荐到浙江大学担任教授。此后他在浙大任职长达12年之久。陈乐素先生延续了张荫麟先生治宋史的传统,继续开设宋史课程,在浙大招收了几批研读宋史的研究生,包括徐规、宋日希、程光裕等前辈宋史学者,使浙大的宋史研究不断发展壮大[2]。
张家驹是论著最多的历史学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读于燕京大学时就开始发表论文。“文革”前的17年间,宋史研究的论著,以张家驹所著最多,成就颇大。在研究宋代科技史与人物、宋代社会、宋代政治史方面均有贡献,堪称一代名家。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陈乐素在20世纪中国宋史学研究的地位和成就?似乎史学界但凡评选宋史研究的领军人物,都不会漏掉陈乐素先生。
张其凡:陈乐素是20世纪中国宋史学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时,宋史学界将北京大学邓广铭与杭州大学陈乐素并称为“北邓南陈”,成为大陆宋史学界的两大领袖人物。
1980年,中国宋史研究会成立,秘书处设在上海师大,该校程应镠先生出任宋史研究会秘书长,与邓广铭、陈乐素一起被称为“宋史学界三巨头”,主导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陆宋史学界。
还有宋史学界“五朵金花”。我们一般这样认为,最早宋史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5个人,从年纪来讲,最长是四川大学蒙文通先生,第二是金毓黻先生,第三是陈乐素先生,然后就是张荫麟先生,邓广铭先生。
社会评价
陈乐素治学严谨,对人诲而不倦,对己勤学不息。家有藏书万卷,仍常往图书馆阅书。以德才兼备,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他还关心家乡修志,被聘为新会县志编纂委员会顾问,多次回县指导修志。著作有《求是集》(一、二集)等。
个人著作
著作有《求是集》(一、二集)、《宋史艺文志考证》、《宋元文史研究》、《援庵史学论著选》等。
參考資料
- ↑ 陈乐素:中国宋史研究的继往开来者. 2013-05-31.陈凤台历史文化研究会
- ↑ 历史学家陈乐素、陈智超父子与广州湾. 2019-09-12.湛江云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