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于陛
- (明朝隆庆年户部尚书)
陈于陛(1536年-1596年),字子纳,号荩斋,今邯郸市曲周县堤上村人。张居正为相时,虽有改革之举,但本人也有贪污受贿之嫌,陈于陛与他政见不合,受到排挤,便弃官回家务农,经常布衣草履,下地从事耕作,没有半点官架子,与农民一般无二。
目录
热议话题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陈于陛 | 所处时代 | 明朝 |
字 号 | 字子纳,号荩斋 | 出生时间 | 1536年 |
籍 贯 | 曲周县堤上村 | 逝世时间 | 1596年 |
主要成就 | 整顿漕运 |
人物生平
- 初入官场
陈于陛(1536年-1596年)邯郸市曲周县堤上村人。出身于农家,勤而好学。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及第,一开始担任庆阳(在甘肃省)推官,礼部主事等职。嘉靖年间,皇帝为给太子朱载垕(后为帝,年号隆庆)选择东宫讲官(太子的老师),召集群臣商议,大臣们一致认为陈于陛品学兼优,道德文章俱佳,为第一人选,于是嘉靖帝便封陈于陛为翰林待诏,东宫讲官,教太子读书。由于陈于陛克尽职守,教育有方,因此深受隆庆皇帝赏识。
- 二次出山
张居正败落后,陈于陛二次出山,任右副都御史,陪祀皇陵,后升任少司空,督修京城,在施工中他精打细算,计划周密,堵塞漏洞,保质保量提前竣工,并节约五万余金,受至皇帝奖赏,再次晋升为左司马总督漕运,并巡抚凤阳。在任内,他整顿了漕政,保证了大运河的畅通,成绩甚大,个人应得例金十三万,但他不贪钱财,将其一半救济了贫生,一半送给养济院。由于陈于陛德高望重,晋为户部尚书,后病故于任上。陈于陛从不居功自傲,大力提掖后进,对德才兼备的青年甚为器重,经他推荐提拔的不下数十人,同乡张师孟很有才干,但家贫穷,陈于陛经常周济,亲加教诲,后中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为一代名臣。
人物轶事
- 八两遗金
陈于陛任户部左侍郎,又升任南京户部尚书,“赉捧入贺”,时在六月间,“驰溽暑中得疾遂卒”,因为紧急赶路程,中了暑得病而逝,临终时行囊中仅仅剩下八两银子的俸禄。于陛死后,他的儿子贫穷的几乎没有能力筹备他的葬礼。后幸得朝廷“赐祭葬”才把陈于陛的丧事办了。[1]
人物评价
- 社会评价
陈于陛治家严谨,以诗书传家,不置私产,对其弟陈于阶执教甚严,后陈于阶也埋及第,官至怀隆兵备,负有盛名,当时有“一门双进士”“弟兄二难”之称。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陈于陛身为皇师,官至户部尚书,可谓官高位显,经手钱粮逾亿万,但他两袖清风,一尘不染,身无长物,而对穷苦百姓极为关怀,除捐献例金十三万外,还把抚按为他建牌坊的资金买成粮谷存入义仓,以救饥民。仅他的乡亲中就有数十家贫民受到他的救济而维持生活,他对穷苦群众如此大度,而他自己却十分简朴,似这等清官廉在封建王朝中恐难找找出第二人。
- 历史评价
隆庆帝常说:“陈讲官纯良端雅也!”并御笔亲书“恭慎”、“经帷效勤”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