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華
陳伯華(1919.3-2015.1.30),湖北武漢人。湖北漢劇旦角,一級演員。中共黨員,第三、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歷任武漢漢劇院院長,湖北省劇協副主席,中國劇協理事等。獲得 "漢劇藝術大師"稱號、中國文聯榮譽委員金質獎章。代表作《宇宙鋒》、《二度梅》、《櫃中緣》、《三請樊梨花》等。著有《陳伯華唱腔選》、《陳伯華的舞台藝術》、《陳伯華回憶錄》。 2015年1月30日在武漢離世,享年96歲。
陳伯華 | |
---|---|
出生 |
湖北 | 1919年3月1日
逝世 | 2015年1月30日 | (95歲)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新化釵 |
職業 | 戲劇演員 |
目錄
人物生平
1919年,陳伯華出生在武漢,家境殷實的陳伯華,小時候常跟着母親逛戲園子,是個小戲迷。
1927年,8歲的陳伯華走上學藝之路,進入"新化科班"學演花旦,取藝名"新化釵",由劉本玉啟蒙,拜在大師"牡丹花"董瑤階門下,天資聰穎的她一出科便成名,人稱"筱牡丹花"。
1934年,15歲以筱牡丹花的藝名主演《霸王別姬》、《風塵三俠》名噪武漢三鎮。
1936年後,陳伯華嫁為人婦從舞台隱退,16年間鮮有登台。
1960年秋,周總理備下家宴,邀請參加全國旦角名演員講習班的陳伯華和袁雪芬、紅線女到家中做客。總理對陳伯華說,"漢劇源遠流長,對京劇和許多劇種都有過很大的影響。全國13個省有漢劇,這個古老的劇種是有發展前途的。"
1962年1月,湖北省建立了以陳伯華為院長的武漢漢劇院。武漢漢劇院的建立,使全國漢劇有了一個藝術中心,對促進和推動全國漢劇藝術的發展起了深遠影響。
2015年1月30日,陳伯華在武漢離世,享年96歲。
2015年2月3日9時,陳伯華遺體告別儀式在武漢舉行。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市政協副主席。中國劇協常務理事,湖北省及武漢市政協副主席。
藝術生涯
在70餘年藝術生涯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風格各異的藝術形象,創造性地對漢劇旦角唱腔藝術進行了改革和創新。
1927年,那年獨自報考了漢劇第一個女子科班"訓幼女學社"學戲,陳伯華取藝名"新化釵"。師父劉本玉是一位精通漢劇十大行檔,堪稱全才的藝術教育家。由於名師指點,加之聰明勤奮,幾年功夫陳伯華已光彩照人,頭角初露。隨後她又拜漢劇青衣大王牡丹花(董瑤階)為師,並恩結父女,遂改藝名"筱牡丹花"。詩人徐遲在他著名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之前的另一部名篇《牡丹》中,將陳伯華譽為"一朵鮮艷無極的大紅牡丹。"
1929年,女學社第一次闖蕩江湖是去九江。一次演出《打侄上墳》,扮演小生的演員病了,正當大家急得不知所措時,常在台上"偷藝"的陳伯華自告奮勇地說:"我來演!"當時情況緊急,老闆雖不放心,也只好讓她出台了。陳伯華邁着台步到了台口,還未念第一句台詞,她那雙傳神的眼睛便博得台下一片掌聲。陳伯華首次反串,出人意料取得成功。陳伯華坐科結業後,並未陶醉在一系列成功的喜悅里,隨着藝術閱歷的增長,她逐漸感到一種新的不滿足。因為傳統的青衣束縛諸多,拘謹守舊,常常是捂着肚子演唱,根本談不上舞台藝術形象的塑造。陳伯華開始有意識地同那些有革新精神的漢劇前輩合作,與當時紅極一時的戲劇改革家朱洪壽在長樂戲園組織了一個新班,提出"復興漢劇"的口號。他們請出戲劇界前輩劉藝舟為陳伯華編寫了《霸王別姬》和《紅拂傳》兩齣新戲。這兩齣戲格調高雅,既能充分發揮漢劇特點,又富有時代新意,陳伯華每次演出,劇場人山人海,漢口為之不夜。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南行政委員會派著名影劇藝術家崔嵬和陳伯華一起對傳統劇《宇宙鋒》修改加工,作為漢劇的重點劇目赴京參加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匯演。
1952年,新成立不久的武漢市漢劇團,迎來陳伯華加盟。由其主演的漢劇傳統劇目《宇宙鋒》,進京參加全國首屆戲曲觀摩會演。這齣戲,漢劇名旦李彩雲演過,更是京劇大師梅蘭芳的代表劇目。但在這年的10月3日,陳伯華在首都劇場的演出,與前輩大師完全不同,她將青衣、花旦融入一爐,還根據特定環境中人物表演的需要,借用了花臉、小生甚至鬼魂的身段,唱腔更是爐火純青,與身段表演渾然一體。陳伯華的表演轟動京華,榮獲演員一等獎。她的藝術像一朵芳香四溢、絢麗奪目的牡丹,綻開在新時代人民戲劇的舞台上。《宇宙鋒》演出的成功給予她信心和勇氣,她接着排演了《秦香蓮》、《櫃中緣》等推陳出新的傳統戲。
1957年,陳伯華帶着新排的《二度梅》和《宇宙鋒》、《秦香蓮》、《櫃中緣》等劇目赴上海、北京等地巡迴演出。《二度梅》公演那天,上海戲劇界名流雲集,一批國外專家也慕名而至。專家們抬着比人還高的花籃送上舞台,緞帶上用中外文字寫着"一串閃閃發亮的珍珠--敬獻陳伯華"。狂熱的觀眾擠在台口,久久不肯離去。京劇藝術大師周信芳盛讚陳伯華的表演,特備家宴宴請陳伯華。不久,《二度梅》繼《宇宙鋒》、《櫃中緣》之後,又搬上了銀幕,陳伯華的表演藝術飲譽海內外。
1962年元旦,由周總理親自命名的武漢漢劇院隆重成立,國家副主席董必武欣然為建院題詞,陳伯華出任院長,漢劇又迎來了一個輝煌的鼎盛時期。陳伯華先後排演了《貴妃醉酒》、《牆頭馬上》、《狀元媒》、《穆桂英智破天門陣》、《三請樊梨花》以及現代戲《江姐》、《趙玉霜》、《秋瑾》、《太陽出山》等劇目,從而逐漸形成了以《宇宙鋒》所奠定的風格特點:追求高雅的情趣和意境,講究內心活動的形體和技巧,雍容華貴、清新大方、旋律優美、聲腔委婉。既保持着濃郁的漢劇特色,又散逸着清新的時代氣息,將古老的漢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形成了豐富完美的陳派藝術體系。
在陳伯華的心目中,藝術高於一切。晚年她仍把全部精力傾注在漢劇事業上。為培養接班人,她竭盡全力,甘當人梯。十幾年來,她的學生接二連三榮獲"梅花獎"或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員。除帶徒授藝外,她還經常上山下鄉為農民演出,為邊疆戰士演出。她不顧高齡,率團赴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演出,使古老的漢劇煥發新姿,跨越國門。
1982年,60多歲的陳伯華再度率團赴香港演出,主演了精品力作《二度梅》、《宇宙鋒》、《櫃中緣》、《貴妃醉酒》。香港各界稱頌她的表演"精彩絕倫"。
作品特色
陳伯華的藝術成就突出表現在唱腔藝術方面的革新,既保留傳統特色,又大膽融合,根據不同人物設計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唱段,配上她那被音樂界譽為"優秀花腔女高音"的清脆秀麗而富有彈性的歌喉,顯示出花俏細膩、委婉深沉的藝術風格,"陳派"唱腔由此飲譽全國。
陳伯華自8歲學藝,至今已有76年的藝術生活,跨越兩個世紀,經歷了幾個時代,她孜孜不倦、鍥而不捨地在漢劇藝術的沃土上耕耘創造,她是漢劇藝術的象徵,如同越劇的袁雪芬、豫劇的陳素真、粵劇的紅線女、黃梅戲的嚴鳳英,陳伯華不再是一個個人符號,她是現代漢劇藝術發展的里程碑。
陳伯華對身段、眼神、手勢、步伐等都十分講究,李金釗記得一次赴縣城演出歸途中,陳伯華向他講了練基本功的真諦,昨天他專門把這些內容編成了二十句的口訣,光眼神就有"眼為心之窗,平視須透牆。涮眼分左右,掃眼一溜光。閃眼似扯霍(閃電),狂眼帶驚愕。散眼眼無神,虛眼視若無"等講究。
陳伯華生於1919年,她8歲學藝,早年以"小牡丹花"之名蜚聲劇壇。她的表演文武兼備,熔青衣、花旦於一爐,演出了《宇宙鋒》、《二度梅》、《狀元媒》、《牆頭馬上》、《三請樊梨花》、《櫃中緣》、《秦香蓮》、《斷橋》等眾多經典劇目以及《江姐》、《秋瑾》等現代戲,形成了華麗細膩、圓潤婉轉、柔媚醇亮的"陳派"唱腔,深受戲迷好評。
南京大學文史名家胡小石教授20世紀50年代觀漢劇《宇宙鋒》後,詩讚陳伯華才藝:宛轉歌喉一串新,漢濱如見弄珠人。乍逢趙女來秦殿,何減梅家有洛神。
成就榮譽
1952年,陳伯華主演的《宇宙鋒》獲全國首屆戲曲觀摩大會表演一等獎。
198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陳伯華 "漢劇藝術大師"稱號。
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3年,兩院合併後任漢劇院院長。
1999年,陳伯華80華誕和舞台生活70年,中央以及省、市政府再次為她隆重賀壽,並授予她"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
2004年,陳伯華榮獲中國文聯榮譽委員金質獎章。
2006年,漢劇被國務院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陳伯華名列文化部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個人生活
孝女 親自嚼食餵母親
很多人知道陳伯華是漢劇大師,卻很少人知道陳伯華其實是個罕有的孝女。
胡克慶老人介紹,因為工作關係,他曾多次採訪陳伯華,印象中陳伯華十分孝敬母親,在家時都會親自給母親梳頭,陪她聊天,即便自己工作很忙,也從不中斷。
湖北省漢劇團表演藝術家程彩萍1981年拜在陳伯華門下,是她的第三代弟子。程彩萍回憶,學藝時她常常到師父的家中,"因為老母沒有牙齒,又喜歡吃生煎包,師父就用嘴把包子皮嚼軟後,再餵給母親吃。師父對她母親的敬愛,讓我們這些晚輩自愧不如。"
良師 85歲仍教傳漢劇
2004年,85歲的陳伯華身在病房,卻心系漢劇。當年,她招收武漢漢劇院青年演員畢巍然為關門弟子,收余少群為再傳弟子。
余少群表示,他得知太師父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前年他還專程回武漢看望太師父。"不論是在我學習從事漢劇藝術的十年裡,還是轉戰影視的這些年。太師父都像當初收我為徒弟時一樣關心我!不論何時見到她老人家有一句教導總是掛在嘴邊:'乖乖!不管在哪裡都要好好演戲,琢磨好戲裡的角色'。恩師一路走好!師恩永記!師德永存!"
社會評價
當代京昆大師俞振飛曾評價說:"京劇二百年,出了個梅蘭芳;漢劇三百年,出了個陳伯華,陳伯華是中國漢劇藝術的驕傲。"
梅派傳人、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十分悲痛。"她的《宇宙鋒》,那是絕對的經典。父親很喜歡聽她的《宇宙鋒》和《二度梅》,家裡都留着她的唱片。"梅葆玖在表達自己沉痛惋惜的同時,也表示,希望陳大師的漢劇藝術能夠很好地傳承下去,弘揚下去。
著名京劇老生演員、譚門第六代嫡傳人譚孝曾說,自己那代人趕上了陳伯華老師的演出,非常幸運。"幾十年前,我曾經有幸在北京看過她表演的《宇宙鋒》,非常精彩,雖然我沒能跟她當年交流過,但是通過看演出、看傳紀,我對其深厚的藝術造詣是非常崇拜的。"
"東方美人,風華絕代。"81歲的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肖慧芳,這樣描述她印象中的陳伯華。肖慧芳介紹,陳伯華年輕時有東方美人之稱,最重要的是她在藝術上糅合青衣、花旦、甚至武旦的表演於一爐,使漢劇聲腔更細膩優美。陳伯華終身離不開漢劇,而作為武漢的城市記憶,漢劇同樣離不開陳伯華。
武漢漢劇院執行院長劉智勇表示,"漢劇的輝煌就是從陳伯華時開始的,她是漢劇的一面大旗,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藝術人才。她不僅是漢劇的楷模,她一生獻身藝術的高風亮節,還是整個文藝界的楷模。"
作為漢劇藝術的象徵,陳伯華成功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風格各異的藝術形象,創造性地對漢劇唱腔藝術進行了改革和創新。
陳伯華的摯友、湖北大鼓表演藝術家張明智嘆息道:"她對自己非常嚴格,幾乎到了苛刻的程度。這麼多年來,只要有演出,她上場前是堅決不吃飯的。老話兒說,飽吹餓唱,肚子吃飽了,丹田的氣就提不上來。她一直這麼要求自己,只要上舞台,就要以最好的狀態面對觀眾。漢劇如果不是她堅持到現在,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朱世慧說:"陳伯華大師的去世,標誌着漢劇的一個時代逝去了。""陳伯華大師的去世,是漢劇劇種一個不可彌補的損失,漢劇的一個時代逝去了!"朱世慧悲痛不已。朱世慧十多歲時考入省戲曲學校,那時候,陳伯華曾應邀給他們講課,朱世慧也常看陳伯華的戲。"她的戲特別有光彩,好聽又好看。"朱世慧說,多年來去全國各地演出時,常有同行問起陳伯華的情況,她是湖北的代表,也是湖北的光榮。
後世紀念
遺體告別儀式
2015年2月3日9時,漢劇藝術大師陳伯華遺體告別儀式在武漢舉行,來自海內外各界近千人淚送大師最後一程。
靈堂內,陳伯華靜靜躺在鮮花叢中,神色安詳。一副懸掛着的輓聯:"宏宣江漢聲,二度梅開,相與京昆爭艷;新拓優伶路,群英輩出,恰同伊洛傳芳",高度概括了她富有魅力的藝術人生。
戲迷收藏其數百物件
閔晏清的家中,不大的房間裡擺滿了他63年來有關陳伯華的幾百件"記憶":戲票、演出劇目單、陳伯華的照片、有關陳伯華的新聞報道,甚至包括陳伯華九十大壽宴會上的菜單。琳琅滿目,整齊完好。
所有的收藏中,有兩本剪報集格外陳舊,裡面集合了從1950年開始,各類報紙上有關陳伯華的新聞報道共83頁。紙張陳舊泛黃,稍稍用力就會把它弄破,但這卻是閔晏清一家的傳家之寶。
兩本剪報集的製作者是閔晏清的舅舅。同樣是一名漢劇愛好者,也都是陳伯華大師的粉絲。1950年,閔晏清的舅舅開始在一家大型企業的工會任幹事,他利用每天能夠回收廢棄報紙的機會,做成剪報集,並在每張報紙下面標明日期、頁碼,方便查閱,這一做就是整整16年。
相關視頻
夏英漢劇【 宇宙鋒】 陳伯華_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