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受
陳大受(1702-1751年),字占咸,號可齋,湖南祁陽金蘭橋人(今祁東金橋鎮)。雍正十一年(1733年)進士,選庶吉土。乾隆元年,授編修,御試第一,擢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歷任內閣學士、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太子少保,兵部、戶部、吏部尚書。乾隆十三年,升任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外任安徽、江蘇、福建巡撫,直隸總督、兩廣總督。乾隆十六年(1751年)積勞成疾,卒於兩廣總督任所。軍功加三級,死後諡文肅。有《陳文肅奏議》。
陳大受 | |
---|---|
陳大受 | |
原文名 | Dashou Chen |
出生 |
1702年 中國湖南 |
逝世 | 1751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清朝官員 |
知名作品 |
《陳文肅奏議》 |
目錄
官職
陳大受幼時沉敏。既長,讀書不輟。雍正十一年(1733年)進士,選庶吉土。乾隆元年(1736年)授編修,御試第一,擢侍讀,充當日講起居注官,成為乾隆近臣。後任內閣學士、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太子少保、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乾隆十三年(1748年)升任協辦大學士(權力大致相當於宰相)、軍機大臣(權力大致於相當於宰相)、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歷任安徽、江蘇、福建巡撫,直隸總督(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首,總管直隸、河南和山東的軍民政務)、兩廣總督(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廣東、廣西、海南三省的軍民政務)。
佚聞趣事
● 陳大受少時家貧,其父為人佃耕。同族有商人經常外出販魚,家有很多藏書,陳大受為其看家,並藉此讀書。
● 陳大受出身貧寒,因此深知百姓疾苦,任安徽、江蘇巡撫時,正值荒年,糧食顆粒無收,百姓以槐樹葉、觀音土為食。他勞心積慮,採取開官倉、貸社谷、向外省購糧、阻截漕米等幫助百姓度過災荒。在任安徽巡按時,因饑荒盜賊蜂起,逮捕60多人,經審訊均為一些饑民,他深表同情,將他們全部予以釋放。他重視農業生產,在安徽推廣一種耐旱的水稻。
●陳大受辦事富有遠見卓識,不落俗套。遇荒年不禁商賈,不禁囤積,有人對此予以責難,他說:"商人貯米,得少利則散,民賴以濟"。他還主張"以工代賑",由朝廷出資,招攬百姓修築城池,建造廬舍,疏通溝渠,加固堤岸,既能幫助百姓度荒,又有利於公益事業。對工程建設他注重質量,不隨便省費,常說:"用省工惡,他日修更倍之,作百年之計,不宜節於目前"。他悉心治理,政績卓著,使江淮數百萬農戶,在荒年中飢餓者得以飽食,死亡者得以掩埋,為當時封疆大臣中所罕見。
● 乾隆十年(1745),江蘇巡撫陳大受以元和縣學訓導吳中衡,重修紫陽書院,"請歲于田租內撥銀八兩,供書院中朱子祀事,祔以張清恪公伯行及高文良公其倬"。
●陳大受任福建巡撫時,台灣按慣例每年將糧谷運往大陸,後來積欠越來越多。為了國家的安全,他上奏朝廷,免除歷年的積欠。他認為台灣是福建的藩屏,一旦用兵,糧草運輸必然艱難,於是千方百計增貯積穀40萬石。[1]
● 陳大受處事不顧自身的利害得失,曾說:"歷事多而利害明,受害即在此。"清代文學家方苞認為這是名言,"可為庸庸者之藥石"。陳大受(1702-1751)字占咸,號可齋,湖南祁陽人,清朝大臣。幼沉敏,初授內則,即退習其儀。既長,家貧,躬耕山麓。同舍漁者夜出捕魚,為候門,讀書不輟。雍正十一年,中進士,選庶吉士。
人物評價
陳大受出將入相,體恤民情,深受乾隆讚許。任內勤政愛民,所到之處,興修水利,賑濟災民,民受其惠,無私清廉,譽為"惜民"(任宰相時曾為百姓疾苦而哭泣)與"清節"宰相,朝之重臣,一代名相。令世人景仰。清廷嘉其政績,於乾隆十二年冬升陳大受為兵部尚書。十三年,主會試,轉吏部尚書,夏,任軍機處協辦大學士,教習庶吉士,侍講經筵,當了皇帝的先生。秋,攝戶部尚書。這時正對金川用兵,軍事如織,陳大受日夜被召見,參與討論國家大事。平金川後,出任兩廣總督。乾隆十六年(1751年)積勞成疾,卒於卒於兩廣總督任所。軍功加三級,死後諡文肅。有《陳文肅奏議》。
大事年表
中舉人 雍正7年
進士及第 雍正11年
庶吉士 雍正11年-乾隆1年 清國史館傳稿,5834號
御試第一 乾隆1年
翰林院編修 乾隆1年-乾隆2年 清史館傳稿,7211號
順天鄉試同考官 乾隆1年 清秘述聞三種,冊上,450
會試試同考官 乾隆2年 清秘述聞三種,冊上,451
侍讀 乾隆2年 清國史館傳稿,5834號
日講起居注官 乾隆2年-乾隆?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19624號
左庶子 乾隆2年 清國史館傳稿,5834號
侍讀學士 乾隆2年-乾隆3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19624號
少詹事 乾隆2年-乾隆3年 清國史館傳稿,5834號
詹事 乾隆3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19624號
內閣學士 乾隆3年-乾隆4年 清國史館傳稿,5834號
浙江鄉試正考官 乾隆3年 清國史館傳稿,5834號
吏部右侍郎 乾隆4年 清國史館傳稿,5834號
經筵講官 乾隆4年;乾隆13年-14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33265號
三禮館副總裁 乾隆4年 清國史館傳稿,5834號
安徽巡撫 乾隆4年-乾隆6年 清國史館傳稿,5834號
殿試讀卷官 乾隆4年;乾隆13年 清代職官年表,冊4,2808
兵部右侍郎(坐銜)乾隆4年-乾隆12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24142號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坐銜)乾隆4年-乾隆12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24142號
江蘇巡撫(署) 乾隆6年 清國史館傳稿,5834號
江蘇巡撫 乾隆6年-乾隆11年 清國史館傳稿,5834號
太子少保 乾隆11年-乾隆14年 清史館傳稿,6743號
福建巡撫 乾隆11年-乾隆12年 清國史館傳稿,5834號
閩海關印務(福建巡撫署理) 乾隆11年-乾隆12年 軍機處檔折件,000523號
閩浙總督印務(福建巡撫署理) 乾隆12年 軍機處檔折件,000125號
兵部尚書 乾隆12年-乾隆13年 清國史館傳稿,5834號
會試正考官 乾隆13年 清國史館傳稿,5834號
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乾隆13年-乾隆15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33265號
軍機處行走 乾隆13年-乾隆15年 清國史館傳稿,5834號
軍機大臣 乾隆13年-乾隆15年 清史館傳稿,6743號
教習庶吉士 乾隆13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33265號
直上諭處(吏部尚書兼) 乾隆13年-乾隆14年 清史館傳稿,6743號
[不詳](兼戶部尚書) 乾隆13年-乾隆?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43646號
太子太保 乾隆14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52042號
太子太傅 乾隆14年- 清國史館傳稿,5834號
直隸總督(署) 乾隆14年-乾隆15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52042號
[不詳](兼管河道事務) 乾隆14年-乾隆?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43646號
兩廣總督 乾隆15年-乾隆16年 清國史館傳稿,5834號
[不詳](協理粵海關稅務) 乾隆15年-乾隆16年 清國史館傳稿,5834號
家庭主要成員
父輩
陳大受父親:陳彩
兒子
陳大受有四子:陳輝祖、陳繩祖、陳嚴祖、陳及祖。
長子陳輝祖以蔭生由戶部員外郎、遷郎中、軍機處行走,歷任陳州知府、安徽布政使、廣西巡撫、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湖北和湖南兩省軍民政務)、河南巡撫、河東河道總督、江南河道總督、閩浙總督(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統管福建、浙江、台灣三省軍民政務)兼浙江巡撫等要職。
次子陳繩祖,官至廣東督糧道兼轄廣州府,有《縆橋遺稿》。
三子陳嚴祖,曾任甘肅理環縣知縣。
四子陳及祖,歷任南宮縣知縣、直隸昌平知州。有《二蕭吟稿》。
孫輩
陳大受孫子:陳山昆( 陳昆)
曾孫
陳大受曾孫:陳文騄(1840~1904),字仲英,號壽民,又號南孫。同治九年(1870)舉於鄉,十三年(1874)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光緒十年(1884)任金華知府,十四年(1888)調杭州知府,丁母憂,服闕。十八年(1892)任台北知府。十九年(1893)任台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二十一年(1895)割台內渡,後任安徽太平知府。二十八年(1902)督辦皖北牙厘總局。三十年(1904)卒,年六十五。能詩,着有《養福齋集》。編有《陳氏清勞錄》,內有〈陳文肅公年譜〉。
參考資料
1. 陳大受 . .祁陽新聞網 . 201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