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港
陳家港是國家二類開放口岸,南臨省道307公路,西臨國道204公路,國道228、省道326公路橫穿全境,距204國道20公里,寧連、寧滬高速50公里。G15瀋海高速15公里,鹽青快線鐵路10公里。陳家港港口常年不凍,南距上海港374海里,北距連雲港29海里。據專家可證,境內可建萬噸級碼頭13座,現有國華陳家港電廠碼頭(20000噸級)1座,江蘇德龍鎳業有限公司碼頭(20000噸級)1座,3000噸級碼頭2座,1000噸級碼頭10餘座,年呑吐量500萬噸以上,被譽為"蘇北黃浦江"的灌河東入黃海內接京杭大運河、通榆河,可與國內港口城市及臨海國家、地區直接通航,交通發達,風光旖旎,素有"黃海明珠"之美譽。截止2005年底,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4億元,財政收入71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38元,躋身於鹽城市"十強鄉鎮"行列。先後被國家、省、市授予"全國萬裡邊疆文化長廊重點建設鎮"、"省文明鎮"、"省中心鎮"、"市文明標兵鎮"、"市小型小城鎮"等一系列桂冠。[1]
目錄
基本信息
陳家港東瀕黃海、北依灌河,轄13個村、3個居委會,總面積151.6平方公里,總人口6.8萬人,現有耕地面積5.2萬畝。
陳家港系國家二類開放口岸,南臨省道307公路,西臨國道204公路,省道326公路橫穿全境,距204國道20公里,寧連、寧滬高速50公里。正在建設鹽連高速15公里,鹽連鐵路10公里。陳家港港口常年不凍,南距上海港374海里,北距連雲港29海里。
據專家可證,境內可建萬噸級碼頭13座,現有3000噸級碼頭2座,1000噸級碼頭10餘座,年呑吐量500萬噸以上,被譽為"蘇北黃浦江"的灌河東入黃海內接京杭大運河、通榆河,可與國內港口城市及臨海國家、地區直接通航,交通發達,風光旖旎,素有"黃海明珠"之美譽。截止2005年底,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4億元,財政收入71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38元,躋身於鹽城市"十強鄉鎮"行列。先後被國家、省、市授予"全國萬裡邊疆文化長廊重點建設鎮"、"省文明鎮"、"省中心鎮"、"市文明標兵鎮"、"市小型小城鎮"等一系列桂冠。[2]
歷史發展
陳家港原名"蟶架港"。因為有很多人在港汊邊搭架曬蟶而得名。清末光緒元年(1875年)《安東(今漣水)縣誌》記載:"自道光三年(1823年)召雙升科田五百餘頃,見所存柴灘不過陳家港一隅,余皆海州灘盪載,與安東無涉,故不載"。安東縣衙那時已經諧音為陳家港,可能也因為看蟶架港不雅。1911年胡雨人《辛亥水利調查筆記》:"蟶架港居民數百戶,絕無商店一所,遠客到者必寄宿就食於董事家。海安集稍有市場,而客店無一塌隙地,薰蒸於廚灶之旁,而無可奈何。"1913年大源製鹽公司陳家港成立,次年灌河東面有四家製鹽公司,遠近10幾個省的大量難民紛紛來此做工糊口,陳家港的工商業從此日益興盛。1915年興集,1929年建鎮,始稱陳家港鎮。1933年國民黨漣水縣政府在陳家港鎮上設第五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江蘇省地誌》在漣水縣提到:"縣屬市鎮以陳家港最大"。1944年,張愛萍將軍率軍解放陳家港後吟詩一首並稱陳家港為蘇北重鎮。1945年日本侵略軍投降後,建陳港市。1946年劃歸新海連市時改稱淮北鹽特區,後又改回陳港鎮。1959年1月6日,從新海連市劃給濱海縣,同時成立陳港人民公社。1966年2月,撤銷陳港人民公社,恢復陳港鎮。4月響水縣成立後,隸屬響水縣管轄。1999年和2001年,港南鄉和海安集鄉先後整體併入。
地理優勢
港口常年不凍,南距上海港374海里,北距連雲港29海里,境內可建萬噸級碼頭13座,現有3000噸級碼頭2座,1000噸級碼頭10餘座,年吞吐量500萬噸以上,被譽為"蘇北黃浦江"的灌河,東入黃海,內接京杭大運河、通榆河,可與國內港口城市及臨海國家和地區直接通航。全鎮可利用荒地5萬畝以上,並連接潮上帶44萬畝,潮間帶120萬畝,潮下帶160萬畝的廣袤灘涂,且每年還以5萬畝成陸速度發展,是建立大型原鹽生產基地、海產品養殖加工、各類工業企業的天然場所,已建成國華2×60萬千瓦火力發電廠一座。陳家港盛產對蝦、縊蟶、梭子蟹、文蛤等200多種海珍品,灌河特產四鰓鱸魚蜚聲海內外,各種海產品年產量可達5000噸,"魚蝦之利、此口為最、北走沂剡、西極晉豫、南販江浙",名不虛傳。
主要工業
物流(陳家港港口)、能源(長江三峽風力發電、(中國神華集團)國華港電、金宇光伏發電、風電裝備(中國國電)、中電投等)、造船(宏銘造船、海豐、勤豐等)、冶金(成日鋼鐵、德龍鎳業、華拓鎳合金,廈能實業)造紙(隆亨造紙、富星造紙等)、建材(中建材聯合水泥),橡膠(慈寧輪胎)、化工(江蘇裕廊、江蘇聯化、大和氯鹼、天容集團、歌得諾貝等)、紡織、海鹽等。[3]
神話傳說
二郎神大戰灌河口
二郎神的家鄉住址在灌江口(今灌河口)。多年來,灌河兩岸一直流傳着二郎神住灌河口的神話傳說。事實上,今雄居於灌河口上的陳家港原名叫二聖港,就因二郎神而得名,直至1925年才改稱為陳家港。據說陳家港近海過去曾建有一座二聖廟,傳為供奉二郎神,香火頗盛,清末外圮。《西遊記》第六回中也可以找到"二郎聖廟"的"影子"。書中寫道"那大聖到了灌江口即按下雲頭,變成二郎爺爺的模樣徑入廟裡,鬼判不能相認,一個個磕頭迎接。瞬間,二郎神趕到,撞進廟門,大聖見了,現出本相道,"郎君不消嚷,廟宇已姓孫了"。據講:多少年前,孫悟空和二郎神斗過法,孫悟空七十二變,還是鬥不過二郎神,被打得大敗,沒法逃遁,只好變個土地廟,尾巴沒處藏,就變了根拱杆豎在廟後。而孫悟空只好回到了花果山。吳承恩將這個故事寫進《西遊記》中。由此可見這廟宇,大概就是寫的二聖港的二聖廟。據此推判,"二郎神大戰灌江口"即是以現在的灌河口為典型環境來描寫的,二郎神的"家鄉"在今灌河口無疑。
大魚朝拜龍王
據傳說,沿灌河口向西距響水口十二華里的河北岸,原有龍王廟一座。每逢農曆閏月之年的夏秋季,多有大魚成群由海口隨漲潮順灌河而上,至龍王廟一帶即轉回。1970年5月,就發生過一個大魚群長約三里許,最大的一條數十米長,小的也有一兩米,上午八時左右經響水口過去,至十時魚群又返回,引得無數人站立河堤觀看。大魚在河中遊動時,有的還躍出水面,好似向人們顯示其威風。社會上就傳為這是"大魚朝拜龍王"。其實,因龍王廟以西,河面狹窄,河水較淺,大魚游至此地,又開始退潮,大魚不能再向上遊動,而必須隨流而下,就是非閏月之處,也有"大魚朝拜之事"。2001年5月23日,一群鯨魚戲游灌河,當地民間傳說是去龍王廟朝拜龍王的,經中科院水產專家簽定此次戲游的魚群為偽虎鯨。而據大多專家論證,農曆閏月及秋季是鯨鮫配產期,喜歡成群到淡水中戲耍。也有專家介紹,灌河口之所以出現鯨魚群是受長江口赤潮影響的結果。
開山島由來
相傳二郎神楊戩擔山趕太陽,從灌河口經過,掉下一塊石子,後長成小島。當地還流傳着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隻裝滿銅錢的大船從這裡經過,一個海龜精作怪,掀起數丈浪頭,眼看商船就要沉沒。船工們拚命將船駛於島下,把銅錢搬進島上山洞藏起來。誰知海龜精半夜偷上小島,噴出毒氣,把島上的人和樹木都毒死了,從此,這座瑰麗多姿的小島,變成光禿禿的小山。許多年後,有一對年老夫婦常來小島附近捕魚。一天他們正欲收網時,颳起大風,掀起巨浪,老夫婦好不容易把漁船靠泊小島,登島避風,因過度疲勞很快睡着了。半夜時分,老兩口被凍得醒來直打哆嗦,老頭拉着"蘆杆"站起來活動身子。忽然間,身後山上顯出一個一人多高的洞口,裡面黑黝黝的,什麼也看不清。老兩口去洞中避寒,剛行幾步,腳下發出金屬撞擊聲,老頭伸手拾起幾塊,用昏花的眼睛一瞧,原來是銅錢,老兩口忘了勞累和寒冷,把銅錢一摞摞往外搬。太陽出來了,大海恢復了平靜。老兩口將滿載銅錢的小船搖離了小島,回到了漁村。後來,漁民們紛紛按老人的指點去取寶,小島找到了,洞卻不見了,原來老人拄着的"蘆杆"是打開洞門的鑰匙,老人走時,忘在洞裡了,儘管後來人找來很多粗壯的蘆杆,想打開洞門,可都掃興而歸,從此,人們便稱這小島為銅錢山。又過很多年,人們企望獲得山肚裡藏的銅錢,又將這座小島改名叫開山。[4]
紅色之旅
張愛萍指揮所舊址
張愛萍將軍指揮所舊址坐落在"江蘇百家名鎮"--響水縣陳家港鎮境內的灌河南側,占地650平方米,主建築為五幢磚瓦結構平房,建築面積400平方米。該舊址建於30年代,原為大源公司所有。1939年3月,日寇從灌河口外的蟒牛村登陸後,侵占大源公司,並在該建築內修建"水牢",殘殺我抗日軍民。1943年5月3日,時任新四軍三師副師長的張愛萍率部解放陳家港後,將此作為指揮所,攻打駐守在鹽灘及灌河北岸的日偽軍。現經歷次修理,張愛萍將軍指揮所舊址基本保持了原貌。
陳家港烈士陵園
陳家港的解放凝聚着許多革命烈士的鮮血。為緬懷先烈,教育後人,1951年,淮北鹽場人民烈士紀念館經華東軍政委員會和蘇北行政公園批准,由淮北鹽務局在當年鹽特區駐地陳家港興建淮北鹽場人民烈士塔和烈士陵園。其工程於1951年9月18日動工,同年11月7日陳家港全面解放三周年建成。
淮北鹽場人民烈士紀念館
烈士陵園坐落在響水縣陳家港鎮北郊,占地60000㎡,內主陵區12000㎡,主陵區正中矗矗着淮北鹽場人民烈士紀念塔,塔身為四稜台體,高9.5m,塔底為二層平台,塔體東牆刻有原蘇北行署主任惠浴宇的題詞,塔體西牆刻有原華東鹽務局局長杜李的題詞,塔體背刻有碑文。1955年,地方政府在紀念塔北面興建了人民烈士紀念祠,並先後在紀念塔前左右兩側各建了六角亭一座。十年內亂期間,紀念塔塔體兩面惠、杜二人的題詞被毀,後經陳家港和灌東鹽場對塔體進行修整,恢復原詞。2004年,陳家港鎮和灌東鹽場聯合決定對烈士陵園進行清理整修擴建,以告慰烈士英靈。消息傳出,社會各界紛紛響應,踴躍捐款捐物。至2004年3月,累計募得資金57萬元。經過一翻修繕,烈士陵園面貌也煥然一新,革命史料也更為充實。主陵區西側建起了碑廊,園內補植了樹木花草。原中共江蘇省委書記韓培信同志題寫了"淮北鹽場人民烈士紀念館"館名。目前烈士陵園有41位革命烈士長眠於此。被響水縣和鹽城市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已成為鹽城和連雲港兩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來此祭掃,悼念和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的老戰士、中小學生以及當地干群近萬名。
張愛萍詞碑
1943年5月2日晚,原新四軍三師副師長兼第八旅旅長張愛萍接受了解放蘇北重鎮陳家港的重任。1943年5月3日凌晨1時,張愛萍與第八旅副旅長張天雲率領新四軍22團、27團、七旅19團、濱海總隊、阜寧總隊、漣水總隊向駐守陳家港的日偽軍發動全面進攻。經過三個多小時的激烈戰鬥,新四軍俘獲了日偽軍435人、繳獲迫擊炮13門、擲彈筒15門、機槍24挺、長短槍、各種子彈若干、無線電台8部、海鹽48萬擔,使陳家港終於獲得了首次解放。1943年7月10日,張愛萍深感解放陳家港的重要性和戰鬥的緊張激烈,詩興大發,揮筆寫下了《南鄉子·解放陳家港》的壯烈篇章。"烏雲掩疏星,狂潮怒號鬼神驚。濱海林立敵碉堡,陰森;渴望親人新四軍。遠程急行軍,瓮中捉得鬼子兵。紅旗風展陳家港,威凜!食鹽千垛分人民。"1988年5月,陳家港鎮在鎮政府院內設立張愛萍將軍詞碑,以此激勵人們緬懷將軍的豐功偉績。
蟒牛國恥碑
國恥碑坐落在響水縣陳家港鎮蟒牛村的灌河入海口處,總占地面積100畝,其中場地占地面積5畝。該碑由陳家港鎮人民政府設立,碑高70公分,寬50公分。碑的正面鐫刻着"國恥碑"三個黑色大字,碑的反面
簡明扼要地記載了日軍1939年3月1日從此登陸侵占陳家港以及蘇北地區的史實。2004年"國恥碑"被鹽城市批准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5]
旖旎風光
灌河夕照
灌河,又名潮河,位於蘇北沿海的中北段,海州灣南緣,西到三岔河,東到灌雲縣燕尾港流入黃海,流經淮安、鹽城連雲港三市,與京杭大運河連接,流域面積6.04萬平方公里。灌河是蘇北唯一在幹流上沒有建閘的天然入海潮汐河道,地處海州三角州,橫貫蘇北東西,全長74.5公里,寬500-1200米,水深8-13米,最大日潮差4.98米,在響水境內流程近44公里,這裡河寬水深,四季無凍,終年可以通航,被譽為"蘇北的黃浦江"。灌河中盛產鰻魚、螃蟹、梭子蟹、四鰓鱸魚等多種水產品。歷史上灌河曾是一個對外通商的口岸,據史料記載,二十世紀30-60年代,美、英、日、意、德、葡、荷等國千噸級商船曾來往響水港,50年代,
蘇聯的5000噸的貨輪"友誼"號曾到陳家港裝過原鹽。對灌河的開發,早在20年代,已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重視,《連雲港報》曾載:灌雲縣發現了民國五年(1916年)的外國專家實測灌河口圖,圖中說明寫到:灌河口位置為南北洋之中心點,形勢上占天然優勝,卑為國人所公認矣。惜乎!因攔門沙阻,大船不能馳進也,……而攔門沙可不浚自去矣,他日巨輪駛泊無阻,實為天然之佳港,鐵路一通,並成一之商,極佳之口岸也。近年來,不少專家、教授曾對灌河進行多次科學論證,一致讚譽灌河為亞洲的"鹿特丹"、中國的"萊茵河"、"蘇北的黃浦江"。
萬頃銀灘
陳家港有廣闊的灘涂資源,轄區內可利用荒地5萬畝以上,並連接潮上帶44萬畝、潮間帶120萬畝、潮下帶160萬畝的廣袤海塗,且每年還以5萬畝成陸速度發展。是建立大型原鹽生產基地,海產品養殖加工,各類工業企業的天然場所,更具有建設大型電廠物獨特條件。境內海岸帶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邊緣,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霸期較長,對灘涂的開發利用十分有利。海水含鹽量高,鹽業生產條件優越。近岸水域水質肥美,浮游生物繁多,十分適宜對蝦、貝類等海產品養殖,潮間帶、潮下帶生物資源豐富,近海魚類達150多種。沿海灘涂河道暢通,運輸便利,給製鹽、養殖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目前,境內潮上帶已開發鹽業10.3萬畝,海水養殖3萬多畝,農田開發8000畝;潮間帶定置魚垛開發1.0463萬畝,紫菜養殖3500畝,貝類護養1.2萬畝,潮下帶也起步開發。萬頃銀灘成為響水沿海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開山島風光
開山島位於被譽為"蘇北黃浦江"的灌河海口處,海撥高度為30.4米,全島由黑褐色的岸石組成,怪石嶙峋,陡峭險峻,總面積1.5萬平方米。因面向浩瀚的黃海,天氣晴朗的早晨,可觀賞日出;又因島上有層疊房屋,遠眺像布達拉宮,被人們譽為"海上布達拉宮"。
開山島雖屬彈丸之地,但因位於灌河入海口,地勢險要,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入"之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據說當年日本侵略軍從灌河登陸,先占領了開山島,並曾在海口築一炮樓,至今樓址猶存。解放後,開山島的建設已初具規模。目前島上建有房屋六七十間及小型發電站、餐廳、會堂、籃球場等公共設施。現在在開山島觀賞海上日出、大魚朝拜龍王,灌河潮漲潮落、海釣、避暑以及品嘗灌河特產四鰓鱸魚等已成了人們的一大樂趣
陳家港經濟和社會發展
勢頭強勁。工業經濟發展迅猛,全鎮已形成化工、建材、食品、機械、海產品加工、船舶修造等20多個工業門類;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先後建成了海水精養、特水養殖、反季節蔬菜、特色果園、速豐意楊五大基地;第三產業蓬勃興起。建成了3個計2萬平方米的市場和5條計5.5公里的商業街,全鎮現有個體工商戶1893戶,個體私營企業328家;財政收入逐步增長,2005年,實現財政收入7500萬元,躋身於鹽城市"十強鄉鎮"行列。2006年,該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48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01.9%,同比增長31.7%;財政收入在與陳家港化工集中區實行政策體制分離的情況下,仍完成1020萬元,占年度計劃的102%;農民人均純收入4800元,占計劃的101.7%。經濟和社會指標名列全縣榜首。該鎮先後被國家、省、市授予"全國萬裡邊疆文化長廊重點建設鎮"、"省文明鎮"、"省五好基層黨組織"、"市文明標兵鎮"、"財稅增幅先進鎮"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陳家港戰鬥
新四軍在蘇北攻克偽軍據點陳家港的戰鬥。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5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新四軍第3師部隊在江蘇省響水縣東北部進攻偽軍的戰鬥。陳家港是隴海鐵路終點南側和灌河入海口的重鎮。日軍自1939年在該鎮建立據點,至1944年5月駐有偽中央稅警團海州分團第4、第7大隊、保安隊、警察局和海防大隊劉九功部,共800餘人,控制着陳家港以東5公里處的大片鹽場和15公里處的慶日新鹽場。為了解放陳家港地區的鹽民,消滅偽軍,新四軍第3師(兼蘇北軍區)決心攻占陳家港。遂以第8旅第22團和旅特務營主攻陳家港,以第24團攻打慶日新鹽場,以第7旅第19團攻打大片鹽場,以漣東、阜寧獨立團埋伏在陳家港以西,擔任打援。
2日夜,各部隊冒雨進入攻擊位置。3日凌晨3時,各部隊同時發動進攻。第22團和旅特務營從四面圍攻陳家港,一舉攻入鎮內。經3小時激戰,斃傷偽軍一部,餘部繳械投降。同時,第22團一部進攻鹽圩子,偽軍第7大隊和劉九功部據守炮樓頑抗。在軍事打擊和政治攻勢下,偽軍走投無路,被迫投降。此時,第19團和第24團分別殲滅了大片鹽場和慶日新鹽場的偽軍。在陳家港作戰中,日軍分別從連雲港、響水口等地出動飛機和汽船增援,均被新四軍打援部隊擊退。此戰,新四軍俘虜偽軍大隊長以下425人,繳獲迫擊炮1門、輕機槍4挺、長短槍416支、彈藥3700餘發、無線電台兩架、偽幣100萬元、食鹽40萬噸及其他軍用物資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