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寺丞挽诗·圣主搜贤诏
《陈寺丞挽诗·圣主搜贤诏》是南宋理学家、大臣魏了翁的作品之一。
魏了翁传承并宣扬了先秦儒学家关于仁的学说,并将仁的思想贯彻到他的教育活动中,把"求仁"作为其书院教育的根本目的。魏了翁认为人们先天固有仁义并潜藏于心,只是被功名利禄所蒙蔽才使它不见。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们熟读圣贤书,以便恢复人们善的本性。求仁应该是育人者和求学者双方都应该努力去追求的教育目标。以求得仁,方能扭转当时社会上追求功名利禄、为满足物欲的不良风气。 魏了翁强调,必须在教育中始终坚持贯彻"求仁"这一根本目的,这既是对传统儒学[1]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当时社会背景下追逐名利的批判。
“ |
圣主搜贤诏,愚臣荐士书。 高冈看治凤,灵治蛰潜鱼。 时数自信{左言右出},帝心谁戚疏。 臧仓徒扰扰,穷达不关渠。 |
” |
— [南宋]魏了翁 |
目录
作者简介
魏了翁(1178年6月25日~1237年4月14日 )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县(今属四川)人。
嘉定十五年(1222年),召为兵部郎中,累迁秘书监、起居舍人。宝庆元年(1225年),遭到诬陷,被黜至靖州居住。绍定五年(1232年),起复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端平元年(1234年),召入朝任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旋即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之职督视江淮京湖军马,封临邛郡开国侯。嘉熙元年(1237年),魏了翁去世,年六十。获赠太师、秦国公,谥号"文靖"[2]。
教育成就
魏了翁是南宋中后期著名的书院教育家,他亲自创建了两所鹤山书院,即是建于四川蒲江的鹤山书院与建于湖南靖州的鹤山书院。魏了翁一生在教育事业方面的突出成就,便是建书院兴理学,培养有志之才,影响并带动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魏了翁义理教育的知识内容具体包括伊洛之学、朱熹[3]之学。魏了翁将二程洛学中的"求仁、格物、居敬"思想作为其研究学习的对象。同时,魏了翁反对纯粹追求功名富贵、崇尚虚无以及重辞藻之学,这表明魏了翁书院教育的知识内容与其教育目的是密切相关的。 魏了翁在设置其书院教育的教材时,他将由京城带回来并刊印的诸多朱熹著作定为主要的教科书。朱熹的《孟子集注》《论语集注》等各种著作,朱子之学从而在蜀地得到了宣扬传播。由此,魏了翁不仅丰富了自己书院教育的知识内容,而且也扩大了朱熹义理思想的社会影响。此外,后来魏了翁又将朱熹的《易学启蒙》和《周易本义》作为其书院的教科书,向其弟子传授朱子的易学思想。
为了表彰嘉奖魏了翁的书院教育活动,宋理宗特此御书"鹤山书院"四大字赐子魏了翁。这说明魏了翁的书院教育活动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南宋最高统治者的关注与重视。南宋末年,战火不断,鹤山书院因此毁于一旦。后人为提倡魏了翁的鹤山之学,纷纷在魏了翁生前活动的地方兴起了重建鹤山书院之风。清初,黄宗羲等撰修的著名的学术史巨作《宋元学案》,其中专设了一卷《鹤山学案》客观讲述了魏了翁的教育及学术活动,而且给予了魏了翁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