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陳彤雲(1921年 -   )出生於北京中醫世家。從事中醫皮膚科,自幼隨其父著名中醫陳樹人先生出診;後在繼承哈銳川老大夫治療經驗的同時,又得到著名中醫趙炳南老先生的指點。深得兩位名老中醫學術精髓,重視中醫的整體觀念,強調辨證施治,認為體表的病變必有內在的根源,皮科疾病應重視外治,但更不可忽視五臟六腑和氣血陰陽的盈虛盛衰,在這其中,尤為重視胃氣的調理。[1]

陳彤雲

重點治療黃褐斑、痤瘡以及扁平疣等疾病,對治療顏面損容性皮膚病更有獨特的療效,還改進了古代治療痤瘡的名方枇杷清肺飲,取得了理想效果。[2]

目錄

人物成就

成功研製以天然植物草藥為治療痤瘡、黃褐斑、抗衰老等的專業護膚品,功效卓著。[3]

人物簡介

早期專注於臨床治療慢性濕疹、銀屑病(牛皮癬)、神經性皮炎、慢性蕁麻疹、 帶狀皰疹及其後遺症等,療效顯著;近期又潛心研究攻克尋常痤瘡、黃褐斑、脂溢性皮炎、玫瑰痤瘡(酒渣鼻)、激素皮炎、扁平疣等皮膚頑疾;

從醫之路

陳彤雲1921年出生於一個北京的一個中醫世家,在縈繞的中藥香味中,她聽父親講四氣五味,看父親望聞問切,與中醫藥結下了不解之緣。 陳彤雲的父親陳樹人在京城是一位頗有名氣的中醫內科大夫,擅長治療溫熱病。陳彤雲記得在她10歲那年,有一天,父親被邀請給當時的察哈爾省主席劉翼飛的公子診病。孩子患的是猩紅熱,高燒多日,嗓子紅腫疼痛,咽不下食物,就診時已昏迷不醒,劉家上下焦急萬分,已近絕望。陳老大夫沉着地望舌、診脈,開了幾劑湯藥囑家人給孩子服下,孩子服藥後日見好轉,一周後豁然痊癒。劉家人高興萬分,找人做了一個紅底金字、刻有「功高保育」的匾額,在陳家診所的門前舉行了一個隆重的送匾儀式,將匾額掛在診所迎面的牆上。這件事在京城引起了轟動,街坊四鄰傳為佳話。幼年的陳彤雲出來進去,天天看到那塊匾,心中非常自豪:「父親真有本事,能治病救人」。同時,立志要好好讀書,做一個能幫助別人、受人尊敬的人。

陳彤雲是獨生女,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父親很重視女兒的教育,讓她背《論語》、《左傳》、《孟子》,還督促她練習寫大字和楷書,每周都要按時交作業,陳彤雲厚實的古文基礎和一手漂亮的字都得益於父親的督促教誨;父親教徒弟背《藥性賦》、《湯頭歌訣》時她在旁邊也跟着學;父親診病開方,小彤雲在旁拉紙、研墨、涮筆,到11歲時,每逢學校放假就待在父親身旁抄方寫藥。父親的言傳身教使陳彤雲在不知不覺中打下了中醫藥基礎。 父親既對陳彤雲進行中醫藥潛移默化的影響,又希望她緊跟時代的步伐,接受新文化、新知識的教育。父親送陳彤雲到貝滿女中讀書。在這所教會學校里她接觸了西方文化,並學習現代科學知識和英語。嚴謹的校風,新穎的課程使陳彤雲在道德品行、文化修養等方面受到了很好的薰陶,並在球類、短跑等體育運動項目上展露了才華。中西方文化的教育使她的思想解放,眼界開闊,1940年中學畢業時非常「前衛」地報考了輔仁大學社會經濟專業,成為一名意氣風發的女大學生。一般來說,按照這個路子走下去,陳彤雲大學畢業後可能會到洋行中當職員,或到學校里當教員,可命運安排她還是與中醫結緣。

陳彤雲父親的多年好友哈銳川也是中醫名家,擅長治療皮膚外科疾病,其療效譽滿京城。哈銳川是看着陳彤雲長大並出落成一個漂亮的、有文化的姑娘的,心中早就有意與陳家結親。哈銳川的兒子哈玉民從小也受到良好的教育,後來畢業於施今墨先生辦的華北國醫學院,承繼家學,從事中醫臨床。在雙方家長的力主下,陳彤雲與哈玉民結為秦晉之好。1943年陳彤雲即將大學畢業時正值抗戰時期,經濟蕭條,就業困難,而陳彤雲因為痛恨日本人而不願到日本人辦的洋行工作,於是乾脆回家幫助公公和丈夫料理診所,沒想到這一舉動使陳彤雲真正走上了中醫之路。

陳彤雲在公公哈銳川的診所里,每天要幫助哈氏父子接診百餘個病人。她配製膏藥、熬膏藥,給病人上藥換藥,掌握了許多實際操作和治療方法。看到病人的癰疽疔癤、瘰癘瘡瘍等皮外科疾患在公公哈銳川高超的療法下取得滿意療效,她對中醫外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邊料理診務,邊在公公的指導下學習中醫外科理論和治療方法。1945年哈銳川老中醫身體欠佳,診所主要由哈玉民和陳彤雲接診病人。這時期陳彤雲接觸了內、外、婦、兒各科病人,尤以外科疾患為主,如乳癰、瘰癘、皮膚瘡瘍疔癤、肛瘺肛裂等。陳彤雲在對病人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逐漸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不久,哈銳川老中醫因過度興奮突患腦溢血去世,診所的一切工作就落在了陳彤雲夫婦的身上。他們的病人一個接一個,應接不暇,在當時有着很高的聲望和影響。

解放後,國家非常重視發展中醫藥事業,準備籌辦北京中醫藥學會和北京市中醫藥進修學校(現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有關部門邀請了一些著名中醫藥專家負責籌備工作,哈玉民也在被邀請之列。哈玉民和陳彤雲以極大的愛黨、愛國和愛中醫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他們將自己家的三層樓騰出一層來,作為北京中醫藥學會的辦公地點。1951年為了全身心籌建北京市中醫藥進修學校,擔任副校長的哈玉民毅然停辦了自己的診所,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找校舍、請老師等工作中。籌建工作繁重且瑣碎,陳彤雲也隨着丈夫來到學校擔任教務主任,負責招生、組織編寫教材、安排課程等。到了1956年4月,又將北京市中醫藥進修學校籌建為北京中醫學院,9月份正式招收第一屆學生。這期間他們夫妻為之付出了許多心血,與其他專家、老師們一起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中醫藥人才。在這幾年中,陳彤雲一面工作,一面隨班系統學習了由協和醫院、北京醫學院著名專家講授的西醫課程和著名中醫專家蒲輔周、秦伯未、朱顏、陳慎吾等人講授的中醫課程,後來又到北京醫學院、協和醫院、兒童醫院進修了西醫病理、兒科等,同時堅持每周兩次的出診。經過幾年的努力,陳彤雲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而且打下了牢固的中西醫理論基礎,提高了中西醫理論和臨床診治水平。

雖然工作和家庭使陳彤雲忙累,但能幹而體貼的丈夫、可愛的孩子和夫妻共同鍾愛的中醫藥事業又使陳彤雲感到充實和幸福。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不到40歲的她失去了丈夫。她一個人承擔了家庭的重擔,並成為享譽國內外的中醫皮外科專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