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仁
陳德仁(1922---2007)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1]、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科技委高級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2]。中國共產黨黨員。
陳德仁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22年10月22日 江蘇省 無錫市 |
逝世 | 2007年12月21日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科研工作者 |
目錄
人物簡介
陳德仁,1922年10月22日出生,火箭制導技術專家[3]。50年代末開始從事導彈研製工作,在中國地地彈道導彈研製初期,在他新創建的制導與控制系統研究室,主持研究橫向坐標轉換方案和縱向"雙補嘗"方案,開拓了中國戰略導彈全慣性制導的道路。
60年代末,他借鑑液體地地導彈的研製經驗,針對固體、潛地導彈的特點,採取相應對策,突破多項重大關鍵技術,使中國第一個潛地型號控制系統的研製獲得成功,並根據"一彈兩用"原則派生研製出一個陸基機動型號。
80年代他長期負責導彈飛行試驗工作,直至定型。他是中國彈道導彈制導技術的開拓者、固體潛地和陸基機動戰略導彈控制系統的主要奠基人。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個人履歷
1922年10月22日 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今無錫市錫山區)。
1940-1942年 在交通大學學習。
1943-1945年 在重慶交通大學學習,獲工學學士學位。
1945.03-1946.03年 在重慶中央無線電器材廠重慶分廠任實習員、工務員。
1947.03-1952.03年 在(上海)中央無線電器材公司研究所(解放後上海電工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師。
1952.03-1957.03年 在(北京)通信兵部電信技術研究所(後電信科學研究院)任工程師、副研究員。
1957.01-1968.04年在(北京)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第一設計部
1968.04-1980.01年 在固體戰略導彈控制系統研究所
1980.01-1992.01年 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
1998.01-2007.12年 在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
歷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副院長、院科技委副主任和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型號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
陳德仁,1922年10月22日生於江蘇省無錫縣(今錫山市)一個普通鐵路職員家庭。父親少年時因家貧,加上家鄉連年遭災,僅上過幾年私塾而終身遺憾,衷心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陳德仁自幼學習悟性較高,成績常名列前茅,他就讀的無錫縣立第六小學和江蘇省立上海中學都是知名學校。他上初中時曾多次幫助擔任列車運轉車長之職的父親擬寫過火車行車事故報告,從中得知規章馬虎不得,稍一不慎即可造成人、畜傷亡等嚴重後果。父親藉此教育他處事必須謹慎,準時、準確、一絲不苟,這對他日後治學嚴謹、工作深入細緻的習性養成影響很大。
1940年夏陳德仁以優異成績考入在上海的交通大學電機系並獲獎學金。1941年冬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學校教學屢受日偽干擾,他與同學冒險結伴奔赴內地重慶交通大學繼續學業。1945年夏畢業,獲工學士學位,分配到資源委員會中央無線電器材廠重慶分廠實習,期滿後任工務員,先後在設計組、研究室工作。1946 年底研究室遷至上海並擴大為中央無線電器材總公司直屬研究所。1949年初陳德仁拒絕了公司去台灣的動員,並參加了地下黨領導的護所活動。上海解放即投身於新中國的電信科研事業,先後在華東工業部、中央重工業部電信工業局領導的上海電工研究所工作,任助理工程師。1952年9月隨所遷到北京,在新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部電信技術研究所(後電信科學研究院)任副研究員,從事軍事通信裝備研製。
1957年12月陳德仁被調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第一設計部從事彈道導彈控制系統研製工作,任系統研究室主任、某型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該室在通過P-2近程彈道導彈仿製、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和系統自行設計,出色地完成了從中近程到中遠程導彈的控制系統研製任務,並為中國培養了第一代彈道導彈制導與姿態控制系統專家。1962年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8年4月,陳德仁被調到新組建的固體戰略導彈控制系統研究所任所長,開始了固體潛地型號控制系統的開拓與初創。在基礎極其薄弱的艱苦條件下,他以頑強的毅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邊組建技術隊伍、邊加強基本建設,同時全面開展型號控制系統的方案論證和設計、試驗工作,解決了一系列適應固體導彈和水下發射特點的制導與控制關鍵技術問題。1979年6月被任命為中國第一代固體潛地戰略導彈和"派生的"固體陸基機動戰略導彈副總設計師。
陳德仁 | |
---|---|
我國著名導彈控制專家陳德仁 |
1980年後,型號研製進入飛行試驗階段,他作為二院副院長、型號副總設計師長期負責飛行試驗的技術準備和發射工作,處理試驗產品生產及導彈總裝中的質量問題和靶場試驗中出現的各種技術問題,力爭飛行試驗圓滿成功。1988年他繼任總設計師,積極參與領導了兩個型號的設計定型工作。1988年核潛艇水下發射固體戰略導彈定型飛行試驗中他任首區指揮部試驗總師,全面負責導彈、核動力潛艇和地面測發控系統之間的技術協調,圓滿完成了試驗任務。1991年在陸基機動型號定型後的首批交付產品抽檢飛行試驗中,他作為總設計師全面負責發射試驗的技術保證,使試驗獲得圓滿成功,為導彈的驗收和列裝奠定了基礎。
1992他退出型號工作第一線後繼續擔任《固體彈道導彈》系列叢書編委會常務副主編,全面負責14冊叢書的編審工作,系統地、完整地總結了固體彈道導彈的研製經驗,為後續型號提供了借鑑。以後他受聘擔任多項技術顧問工作。1999年8月受聘,任新成立的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
技術創新
陳德仁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與貢獻,主要是在火箭技術方面,特別是在彈道導彈控制技術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方面。陳德仁在組織制導系統自行設計中,敢於突破舊框框,走技術創新之路。針對無線橫偏校正系統需配置後方地面站,易暴露自身和受敵干擾,且不適應山區使用,以及原縱向的常值補償制導方案不能補償風等法向干擾造成的射程散布等弱點。他主持開展方案大討論,集思廣益,提出橫向採用坐標轉換方案,取代無線橫偏校正系統;縱向增加法向加速度測量提供補償信息,由原來的"單補償"變成"雙補償",從而開創了中國戰略導彈全慣性制導的道路,提高了制導精度,改善了導彈作戰使用的機動性和生存能力。
陳德仁以其遠見卓識,非常重視預先研究工作,在中、近程導彈研製同時,他就在研究室內成立了控制理論組和遠景方案組,開展了慣性平台制導、三維坐標轉換制導、遠程導彈制導、固體導彈制導及制導精度分析等課題的研究,他經常親自主持課題討論,審定方案並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豐碩的預研成果為後續型號制導和控制方案的選擇和確定奠定了紮實的理論基礎。他指導研究的"變參數線性自動控制系統的外干擾全補償"理論為中國捷聯式制導方案闖出了新路子。他主持確定的常係數積分型關機方程、導引方程,使制導實現簡單,對各種飛行干擾適應性好,制導精度高,而且用一個中速率、小容量的彈上計算機就可以完成原來要求的高精度複雜運算,這種制導方案適合中國國情,具有突出的優點和創造性,為中國慣性制導系統的早期發展開闢了新途徑。
1965年陳德仁任副所長,兼某中程彈道導彈的主任設計師,主持該型號控制系統的研製工作,他在預研成果的基礎上,決定該型號的縱向制導採用理論上更完善的全補償制導方案,即利用軸向視速度差信息對軸向干擾作針對性補償以取代原來的統計性補償。其具體實現採用陀螺積分儀,並提出在一般陀螺積分儀的裝定、測速盤外,加裝一個標準視速盤成為"三盤陀螺積分儀",作為實現全補償的理想技術途徑。這種全補償制導方案使縱向制導的方法誤差減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這在當時中國的陀螺平台和彈上計算機尚未達到上彈水平的年代裡,是一項重大的技術進步,走出了有中國特色的控制系統發展道路。中國發射第一顆東方紅衛星進入太空的運載火箭就用了類似的制導技術。在控制系統研製過程中,他全面負責該系統內外聯試和生產中出現的各種技術問題。例如,在初樣綜合試驗中因電源共用,出現通道交連難題,影響計劃進度,他提出用改變濾波器線圈繞法,巧妙地解決了通道隔離問題,使計劃順利完成。
1968年4月陳德仁被調到新建的固體彈道導彈控制系統研究所任所長,主持固體彈道導彈控制系統的研製工作。這項工作起點高、技術難度大。由於新建,該所的研製隊伍、技術基礎和生產試驗等基本條件都很薄弱。他帶領科技人員在抓技術隊伍配套調整、生產試驗條件建設充實的同時,在技術工作上他首先組織了控制系統各項技術方案的全面論證。根據固體推進劑燃速快、導彈出水姿態大、運動基座上瞄準難及要求彈上儀器高度小型化等特點,下決心放棄有一定研製基礎的捷聯補償方案,大膽採用了剛開始研製的液浮陀螺穩定平台和計算機方案。在主持控制系統研製中,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解決了設計和試驗中的許多技術關鍵,如改變初始程序角以適應固體推進劑的高燃速;優化關機方程中的時間補償函數以減小推進劑秒耗量散布大引起的射程偏差;採用非線性控制技術解決導彈在海的浪、涌作用下出水的大姿態穩定問題等。
一彈兩用
1979年陳德仁被任命為潛地和陸基機動兩種固體戰略導彈的副總設計師。他積極貫徹"利用潛-地導彈的控制系統和地面測試設備滿足陸基機動固體戰略導彈"的"一彈兩用"方針。這在中國彈道導彈控制系統的研製史上是創下了先例。不僅節約了研製經費,而且大大縮短了研製周期,為早日裝備地面導彈部隊作出了積極貢獻。
陳德仁 | |
---|---|
陳德仁 彈道導彈控制技術開拓人之一 |
飛行試驗
從1980~1988年,在長達8年的時間裡,他自始至終地參加了中國最早的兩種固體戰略導彈的歷次研製性飛行試驗、定型飛行試驗和定型生產後的抽檢性飛行試驗,是每次試驗現場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他長年在外,不辭辛勞,深入實際,處理各種技術問題,和技術人員、工人一起夜以繼日地奮戰在第一線。
主要論著
1 陳德仁,王世洪.固體潛地彈道導彈外場試驗中的經驗教訓.航天事業三十年(科技經驗篇).北京:航天工業部(內部),1988:137。
2 陳德仁.固體潛地和陸基機動彈道導彈研製工作的簡要回顧,固體潛地和陸基機動彈道導彈研製工作總結.北京:宇航出版社(內部),1990:6~12。
3 陳德仁.飛行試驗初期的測試質量控制,航天質量啟示錄.北京:航天工業總公司,1995:212。
4 陳德仁.(編委副主任).固體彈道導彈系列叢書(共14冊).北京:宇航出版社,1991~1996。
5陳德仁.負反饋式阻抗升高壓,電信建設
6陳德仁.聲頻功率輸出計的設計,電信建設
所獲榮譽
陳德仁是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中國宇航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會理事。1987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78年他主持研製的"地地型號導彈補償方案制導系統"獲全國科學大會獎[4]。潛地導彈水下發射飛行試驗成功後他於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排名第二)[5]。
社會評價
陳德仁是一位學識淵博的科技專家,他在科技工作中很注重理論方面的學習和研究。凡事他都要尋根究底,探求理論根據,不單憑經驗處理問題。他認為理論依據充分的技術方案才是可靠的,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他還經常鼓勵和指導設計人員對自己的工作成果進行理論上的總結提高。
陳德仁又是一位善於發揚技術民主的技術領導。他在工作中堅持"雙百方針"和"三嚴作風"。他主張在方案論證中,要讓每個持不同設計觀點的人員敞開思想,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想法發表出來,大家熱烈討論,認真剖析。他認為這樣既能保證工作質量,也有利於隊伍整體水平的提高。他虛懷若谷平等待人,從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而是認真聽取,仔細推敲,並適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共同完善原先的想法。另一方面,他對工作質量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60年代他曾提出過一套責任分明的管理辦法:擬制計算任務書、技術報告等文件必須經過認真的擬制、校對和審核。每道工作程序不僅要簽字負責,還要求記下所發現上道工序的不足之處。經過整頓,原來經常出錯返工的情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陳德仁很注重知識更新和人材培養。在六十年代初他就主張設計人員除專業知識外還要學好外語,以便能直接閱讀原文資料,準確掌握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他自己就在第二外語德文之外,自學了俄、日、法語,可藉助字典閱讀多國科技文獻。他尤其注意培養技術拔尖人才,為他們創造條件提高理論水平,支持他們提出各種方案設想。在兩個研究所工作期間,通過工作培養了一支中國第一代液體地地彈道導彈和固體潛地導彈的控制系統專家隊伍。
40年來,陳德仁在科學技術上的主要業績在於他善於把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相結合,在型號研製的各個關鍵歷史階段,以無私奉獻和艱苦創業的精神帶領廣大技術人員,群策群力,解決了前進中的大量控制技術難題,促進了中國戰略導彈研製的成功和定型,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和國防現代化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視頻
彈道導彈專家陳德仁:平凡中盡顯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