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拾遗故宅
基本信息
作品出处‘《全唐诗》
作品名称’陈拾遗故宅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创作年代’盛唐
作 者‘杜甫
作品原文
《陈拾遗故宅》[1]
拾遗平昔居,大屋尚修椽。悠扬荒山日,惨澹故园烟。
位下曷足伤,所贵者圣贤。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同游英俊人,多秉辅佐权。
彦昭超玉价,郭振起通泉。到今素壁滑,洒翰银钩连。
盛事会一时,此堂岂千年。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编。
点评鉴赏
《岁寒堂诗话》:此宅盖拾遗与赵彦昭、郭元振辈尝题字于壁间。云:"公后登宰辅",少陵诗纪此而已。
《后村诗话》:《陈拾遗故宅》诗,至比之郭元振,唐人敬重拾遗如此。
《杜臆》:会止一时,堂不千年,独《感遇》之遗篇尚存,此立言而不朽者也。称文章而归之"忠义",才是真本领,亦公自道。"位下曷足伤"二语,亦自道。
《读杜心解》:"位下"二句,泛提。故着"圣贤"字;然正以抬起才高,见"有才"则位虽下,而"同游"者尽当代宗工矣。
《杜诗镜铨》:李云:悲壮之篇,足为陈公吐气。蒋云:用"圣贤"二字,抬起才高,即含下"忠义"意。举大,亦见仰止微情(末句下)。
《石洲诗话》:伯玉《岘山怀古》云:"丘陵徒自出,贤圣儿凋枯。"《感遇》诸作,亦多慨慕古圣贤语。杜公《陈拾遗故宅》云:"位下何足伤,所贵者圣贤。"正谓此也。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