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容
陳敬容[1](1917年-1989年),原名陳懿範,原籍四川樂山。1932年春讀初中時開始學習寫詩。1934年底前往北京自學中外文學,並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中文系旁聽。
陳敬容 | |
---|---|
出生 |
四川樂山 | 1917年9月2日
逝世 | 1989年11月8日 | (72歲)
職業 | 作家 |
知名作品 | 《窗》 |
第一首詩《十月》作於1935年春, 1946年在上海《聯合日報晚刊》上發表。1938年在成都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1945年在重慶當過小學教師,1946年當過雜誌社和書局的編輯。同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星雨集》,併到上海,專門從事創作和翻譯。1948年參與創辦《中國新詩》月刊,任編委。她是九葉詩派的一員。1949年在華北大學學習,同年底開始從事政法工作。1956年任《世界文學》編輯,1973年退休。
目錄
個人簡介
1932年春開始學習寫詩。1934年底獨自離家前往北京,自學了中外文學,
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中文系旁聽。這時期開始發表詩歌和散文。第一首詩《十月》作於1935年春,1946年在上海《聯合日報晚刊》上發表。1938年在成都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1945年在重慶當過小學教師,1946年當過雜誌社和書局的編輯。同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星雨集》,併到上海,專門從事創作和翻譯。1948年參與創辦《中國新詩》月刊,任編委。她是《九葉集》詩友成員。1949年在華北大學學習,同年底開始從事政法工作。1956年任《世界文學》編輯,1973年退休。
1932年春讀初中時開始學習寫詩。1934年底隻身離家前往北京,自學中外文學,並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中文系旁聽。這時期開始發表詩歌和散文。第一首詩《十月》作於1935年春。
1946年在上海《聯合日報晚刊》上發表。
1938年在成都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
1945年在重慶當過小學教師。
1946年夏,她轉調到上海文通書局工作。年底辭去編務,專事創作和翻譯。在此期間,她參加過上海文協及進步文化界組織的一些活動,如反內戰、反迫害、反飢餓運動等,並在《文藝復興》(鄭振鐸、李健吾主編)和《大公報》(鳳子、馬國亮主編)、《水準》月刊、《文匯報·筆會》副刊(唐弢主編)和《大公報》、《時代日報》、《世界晨報》、《僑聲報》、《聯合晚報》等文藝副刊上發表詩歌、散文、書評及譯詩等。
1947年出版了第二本詩集《交響集》(上海森林出版社)。
1948年春,她與友人王辛迪、曹辛之等共同發起創編《中國新詩》月刊,為了避免向反動當局登記,一直用的是叢刊名義,實際上每月出版。與此同時,還編了一套「森林詩叢」,已出版數冊。同年底,《詩刊》、《詩叢》、《星群》和森林出版社,何時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搗毀和查封。
1949年在華北大學學習,同年底開始從事政法工作。建國以來,由於工作繁忙,文學創作基本中斷。直到1978年近30年中,她只發表過兩首詩。但工作之餘,她翻譯了不少外國文學作品。1950年至1951年,在《解放軍文藝》上發表的較多,被該刊聘為特約撰稿人。 195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譯作——伏契克的《絞刑架下的報告》,印數達百餘萬冊,該書是作家根據法譯本轉譯的,參照了俄譯本及英譯本,並由馮至根據德文譯本作過校訂,是一本深受讀者歡迎和喜愛的書。1956年該社又出版了她譯的蘇聯波列伏依的短篇集《一把沃土》,1958年出版了她和鄒荻帆合譯的巴基斯坦詩人伊克巴爾的詩選。此外,她還譯過一些零星的詩文,散見於《世界文學》及其他報刊。1956年任《世界文學》編輯,1973年退休。
1978年起,重新執筆創作,10年來發表詩作近200首,散文和散文詩數十篇,並有新的譯著問世。 1981年至1984年曾為《詩刊》編外國詩專欄。詩集《老去的是時間》獲1986年全國優秀新詩集獎。
成長環境
陳敬容,筆名藍冰、成輝、文谷。1917年9月2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城。樂山舊制為嘉定府,古稱嘉帥。它是距峨眉山百里左右的一個半島形地帶,三面為長江支流所環繞,只有一面陸路,經幾個縣通往成都。那裡氣候宜人,風物多麗。古往今來,哺育了不少有成就的文人。盛唐詩人岑參,現代作家郭沫若都出生在那裡;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在那裡的凌雲山上讀書,凌雲山有東坡洗硯池,歷來被視為名勝之地。 她家裡雖不富裕,卻足可溫飽。祖父是清朝末年的秀才,辛亥革命後教小學,居然學會了新式的算術。陳敬容四歲啟蒙,全靠祖父。童年時,祖父常教她讀書,但只限於「正經書」。起初讀《三字經》、《孝經》,後來讀《史鑑節要》、《論語》、唐詩等。小說則無論新舊,一律不許看。祖母因為自己不識字,最反對讀書,她總是憤憤地說:「讀了書做女王嗎?我不讀書,也活了一輩子。」祖父很希望父親能光耀門庭,父親終於在四川軍閥手下當了一名不大的官兒,東奔西跑,常年不在家。母親是一個商人家的女兒,念過私塾,結婚後,千方百計要去縣城女子師範讀書,由於祖母的竭力反對,終於沒上成,一直引以為憾,因此,對女兒讀書,十分支持。
少年時期
上小學四年級時,班上有一位拖着粗大辮子年長的同學,常常給大家講一些舊小說裡面的故事,如《七俠五義》、《再生緣》等。同學中有這類書,互相傳看,他們被帶到了一個新奇的世界。陳敬容從這些書里讀到了在教科書里讀不到的東西,感覺特別新鮮。少年時代的陳敬容,在抑鬱、沉悶的環境裡,找到了精神的寄託。
偷讀
祖父有一間很大的書房,櫥里、架上、桌子上堆滿了蟲蝕的線裝書。陳敬容希望像祖父一樣,堂堂正正地坐在那裡,探取書中的奧秘,但森嚴的家規卻把她拒之門外,未成年的孩子是不准進書房的。十二歲那年一個冬日的黃昏,一家人都在房間裡烤烘籠,陳敬容瞅準時機,悄悄地推開書房的門,從書架上取下了一本《聊齋志異》,拿回自己的房間,塞到床褥下。待到深夜才坐在油燈下閱讀。她在1946年寫的散文《偷讀》中回憶道:「怎樣的驚奇、狂喜,又怎樣的駭怕!那些鬼怪、狐狸的故事,真叫人毛骨驚然!好像他們都在窗隙里、門縫裡向我窺看,好像他們已經進到屋內,躲在那些擁擠的家具背後。但是這種恐懼卻不能奪去我閱讀的興趣,我便把兩手捧住了臉,只留兩隻眼睛,朝向書本上;偶然也舉眼望一望四周,但馬上又駭怕地收回來。」
從此,她讀書的興致愈來愈大,想方設法躲開祖父的目光,在書房裡大加搜索,慢慢地發現了《三國志》、《列國志》和名目繁多的小說,又從叔父商店的學徒手中借來了《封神榜》和《西遊記》等,貪婪地閱讀。開始偷讀時,心還怦怦地跳個不停,當專心地讀一陣子以後,周圍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
後來她考上了縣立女中,逐漸接觸到五四初期的作家魯迅、朱自清、郭沫若、葉紹鈞、冰心等人的作品。另外,教師也選了一些活頁文選給學生閱讀。她又接觸到外國作家都德、左拉、拜倫、柯羅連珂等人的作品。有時,省下零用錢,還到舊書鋪去租書來讀。
長期以來,由於受到了新思想的啟蒙,她對自己的封建家庭,逐漸產生了反感,尤其是對唯我獨尊,經常打罵妻子兒女的父親更是不滿。十四歲時,她曾坐上大木船,從家裡逃跑,逃到萬縣,被父親抓回,關了半年多,由於母親的懇求和親友的勸說,父親才退讓,允許她跟隨祖父的結拜兄弟的女兒到成都中華女中繼續讀書,並改名陳彬范。在成都,國文課教材普遍採用文言,連寫作文也要講究「搖曳生姿」、「一唱三嘆」,周圍的同學們也頗崇尚古風,看新書的人極少,於是新文學暫時與她隔絕了。但這卻使她汲取到古代散文的豐富營養。高初中畢業還差一學期,學校讓她頂替該校因病輟學的同學陳在瓊的名字考入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
個人榮譽
1978年起,重新執筆創作,10年來發表詩作近200首,散文和散文詩數十篇,並有新的譯著問世。1981年至1984年曾為《詩刊》編外國詩專欄。詩集《老去的是時間》獲1986年全國優秀新詩集獎。
主要作品
- 《交響集》(1948)
- 《盈盈集》(1948)
- 《老去的是時間》(1983)
- 譯作《絞刑架下的報告》(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