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陳旭 (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與地層學家) 編輯 陳旭,1936年9月17日生於江蘇南京,籍貫浙江湖州。1959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國際奧陶系分會主席。

中文名 陳旭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南京 [1] 出生日期 1936年9月 職 業 研究員 [1] 畢業院校 北京地質學院 [1] 主要成就 中國科學院院士 [1] 籍 貫 浙江湖州 [1] 目錄 1 基本信息 2 學術研究成果


基本信息 編輯 浙江湖州人,1936年9月生於南京,1959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調查及找礦系,即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工作至今 [1] 。1981年至1983年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地質系作訪問學者。從1987年開始曾先後擔任國際筆石工作組主席、副主席,國際奧陶系分會選舉委員、副主席、主席 [1] 。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 。


學術研究成果 編輯 學術研究方面的主要工作和貢獻包括下列幾個方面 [1] : 1.中國奧陶紀和志留紀地層學及筆石動物群的古生物學研究。1960-1962年師從穆恩之院士出版了《中國的筆石》,60-70年代參與建立和完善中國奧陶紀、志留紀及包括早泥盆世筆石帶的劃分和對比研究。70-80年代,系統地研究了我國西南地區志留紀早期的筆石,80-90年代參與《中國志留系對比》和主編《中國奧陶系對比》英文專著,此間並負責中英志留系專題研究。近年來又研究了西北晚奧陶世的筆石,特別是系統地研究了中國奧陶紀末期(赫南特期)的筆石,論述了該時期全球最完整的筆石動物群。此外,於80年代籍掃描電鏡進行筆石孤立標本的研究,填補了我國在此領域中長期空白的狀態。 2.全球層型剖面和點位(GSSP)的研究。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界入,但未能突破。領導的國際工作組在浙贛邊區從事中奧陶統達瑞威爾階(Darriwilian Stage)的全球層型剖面和點位(GSSP)的研究。經過4年的努力,在我國浙江常山黃泥塘建立達瑞威爾階的GSSP,於1997年初被國際地科聯批准,作為全世界該時段對比的唯一標準。這是第一個在中國確立的「金釘子剖面」,為我國的地層學爭得了榮譽。同時,又參加了以瑞典、美國科學家為主的上奧陶統底界的界線層型工作組,2001年國際奧陶系分會批准在中國新疆柯坪大灣溝建立上奧陶統全球輔助層型剖面,2006年,領導的國際工作組在我國宜昌王家灣建立了奧陶系最高的一個階,即赫南特階的GSSP,並已被國際地科聯批准,為我國的奧陶系再獲一枚「金釘子剖面」。 3.筆石大滅絕及倖存的過程和機制的研究。在揚子區奧陶系與志留系間建立了高分辨率的生物地層劃分和對比框架,對該時期筆石動物群作了系統的分類學研究。從理論上闡述了大滅絕(主滅絕)與小滅絕的時限、特徵、進程和制約筆石滅絕的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並把筆石分異度的對比,引深到生物地理學、定量地層學和統計學等交叉學科和方法學的範疇中去,在理論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同事們在這一方面的代表作在國內外形成了較廣泛的影響。 4.古氣候學的研究。近十年來與美國布科(A. J. Boucot)和斯科梯斯(C.R. Scotese)兩位教授合作,建立全球顯生宙氣候敏感沉積物數據庫,藉計算機成圖技術,編制了寒武紀至中新世共27幅全球氣候緯向分帶重建圖,比較系統地闡述了顯生宙氣候帶的演變。 5.華南大地構造格局的研究。在1991年國際奧陶系大會上報告中國奧陶紀板塊,引起大會關注。與芝加哥大學Rowley博士等研究了穿越揚子區到華南早古生代岩相、生物相的時空演變,並結合構造分析的方法,對華南古生代板溪洋提出了質疑。最近對華南廣西運動發生時代的研究,引起國內地質界不同學科同行的關注。 6.領導的《中國海相地層研究》項目為中國含油氣地層開發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最近對揚子區奧陶系-志留系之交五峰組和龍馬溪組兩套產頁岩氣的筆石黑色頁岩時空分布的研究,對中石油和中石化頁岩氣的勘探與開發起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並培養了幹部。 至今在國內外共發表論著226篇冊,其中SCI刊物51篇(第一著者25篇)。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2),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二等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美國古生物雜誌2005年度最佳論文獎等國內外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