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陈旭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与地层学家) 编辑 陈旭,1936年9月17日生于江苏南京,籍贯浙江湖州。195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奥陶系分会主席。

中文名 陈旭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南京 [1] 出生日期 1936年9月 职 业 研究员 [1] 毕业院校 北京地质学院 [1] 主要成就 中国科学院院士 [1] 籍 贯 浙江湖州 [1]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学术研究成果


基本信息 编辑 浙江湖州人,1936年9月生于南京,195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调查及找矿系,即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至今 [1] 。1981年至1983年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地质系作访问学者。从1987年开始曾先后担任国际笔石工作组主席、副主席,国际奥陶系分会选举委员、副主席、主席 [1] 。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 。


学术研究成果 编辑 学术研究方面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 : 1.中国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学及笔石动物群的古生物学研究。1960-1962年师从穆恩之院士出版了《中国的笔石》,60-70年代参与建立和完善中国奥陶纪、志留纪及包括早泥盆世笔石带的划分和对比研究。70-80年代,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西南地区志留纪早期的笔石,80-90年代参与《中国志留系对比》和主编《中国奥陶系对比》英文专著,此间并负责中英志留系专题研究。近年来又研究了西北晚奥陶世的笔石,特别是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奥陶纪末期(赫南特期)的笔石,论述了该时期全球最完整的笔石动物群。此外,于80年代籍扫描电镜进行笔石孤立标本的研究,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中长期空白的状态。 2.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研究。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界入,但未能突破。领导的国际工作组在浙赣边区从事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 Stage)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研究。经过4年的努力,在我国浙江常山黄泥塘建立达瑞威尔阶的GSSP,于1997年初被国际地科联批准,作为全世界该时段对比的唯一标准。这是第一个在中国确立的“金钉子剖面”,为我国的地层学争得了荣誉。同时,又参加了以瑞典、美国科学家为主的上奥陶统底界的界线层型工作组,2001年国际奥陶系分会批准在中国新疆柯坪大湾沟建立上奥陶统全球辅助层型剖面,2006年,领导的国际工作组在我国宜昌王家湾建立了奥陶系最高的一个阶,即赫南特阶的GSSP,并已被国际地科联批准,为我国的奥陶系再获一枚“金钉子剖面”。 3.笔石大灭绝及幸存的过程和机制的研究。在扬子区奥陶系与志留系间建立了高分辨率的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框架,对该时期笔石动物群作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从理论上阐述了大灭绝(主灭绝)与小灭绝的时限、特征、进程和制约笔石灭绝的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并把笔石分异度的对比,引深到生物地理学、定量地层学和统计学等交叉学科和方法学的范畴中去,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同事们在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在国内外形成了较广泛的影响。 4.古气候学的研究。近十年来与美国布科(A. J. Boucot)和斯科梯斯(C.R. Scotese)两位教授合作,建立全球显生宙气候敏感沉积物数据库,藉计算机成图技术,编制了寒武纪至中新世共27幅全球气候纬向分带重建图,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显生宙气候带的演变。 5.华南大地构造格局的研究。在1991年国际奥陶系大会上报告中国奥陶纪板块,引起大会关注。与芝加哥大学Rowley博士等研究了穿越扬子区到华南早古生代岩相、生物相的时空演变,并结合构造分析的方法,对华南古生代板溪洋提出了质疑。最近对华南广西运动发生时代的研究,引起国内地质界不同学科同行的关注。 6.领导的《中国海相地层研究》项目为中国含油气地层开发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最近对扬子区奥陶系-志留系之交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两套产页岩气的笔石黑色页岩时空分布的研究,对中石油和中石化页岩气的勘探与开发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并培养了干部。 至今在国内外共发表论著226篇册,其中SCI刊物51篇(第一著者25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美国古生物杂志2005年度最佳论文奖等国内外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