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陈灵芝(植物生态学家)

陈灵芝

陈灵芝植物生态学家。长期从事植被生态学、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恢复研究。定量地阐明不同气候带中国森林多样性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对人工油松林、侧柏林、刺槐林,特别对天然辽东栎林的第一性生产力、能量固定和分配、水分和养分循环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录

个人履历

1950-1954年 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

1954-1963年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63-1979年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79-1981年 英国陆地生态研究所Merlewood研究站,访问学者。

1981-1986年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6年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0-1998年 中国科学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

1983-1998年 中国植物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前二届还兼任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学习之路

陈灵芝,女,祖籍浙江省宁波市,1933年1月20日生于上海市。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陈灵芝从小就读于教会学校,从初中至高中一直在法国教会学校——震旦女中就读,使她在英语听力和口语方面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中学毕业,在长兄的鼓励下,她毅然选择了生物学专业,于1950年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这是决定她一生命运的开端。陈灵芝在大学期间各方面的成绩优秀,深受曲仲湘教授和焦启源教授的器重。毕业分配时,曲仲湘向学校建议她去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这是她所向往的最高研究机构,但在感情上要离开优越舒适的家庭、养育自己的慈母和关心自己成长的兄长,很是难舍难分。但为了科学事业,她一切服从祖国的安排,下决心愿意为事业奋斗终生。

研究所工作

1954年陈灵芝来到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分配在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室工作。室主任是著名植被生态学家侯学煜。向大自然学习,探索大自然规律,是她一生治学的座右铭。50年代中期,陈灵芝被派送到中国科学院俄语培训班突击培训8个月。回所后,她阅读了大量苏联著名地植物学家的著作。1956年在林业部组织下,随同导师侯学煜陪同苏联科学院院士B.H.苏卡乔夫对四川峨眉山、江西庐山等地进行植被考察。其后她又随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陪同苏卡乔夫院士以及他的同事著名土壤学家C.B.卓恩和地植物学家H.B.德里斯对海南岛和云南的普洱、思茅、西双版纳进行考察,为建立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定位研究站选点。随后,她又陪同苏联通讯院士E.M.拉甫连科考察了内蒙古海拉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甘肃兰州附近山地,经天祝、张掖直到酒泉,继而又去浙江天目山和海南考察。E.M.拉夫连在离华时提出派陈灵芝去苏联学习的建议,中国科学院予以批准,后因中苏关系紧张最终未能成行。

综合考察队

50年代末,她参加了由吴征镒教授任队长的中苏西南综合考察队,兼任翻译,对云南省西南部的金平、屏边和河口等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在吴征镒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她对热带森林有了感性认识。陈灵芝1979年去英国陆地生态所Merlewood研究站作为访问学者进修两年。她利用一年半的时间独立完成蕨菜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研究中的模型建立及各方面的计算均由她独立完成,她为Merlewood研究站同仁们树立了榜样。陈灵芝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长达45年之久,共发表论文80 余篇,专著7部。并从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著作

1 陈灵芝,长白山西南坡鱼鳞云杉林结构的初步研究.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3,1(1~2):69~80.

2 陈灵芝,鲍显诚,李才贵.吉林省长白山北坡各垂直带内植物群落的某些结构特征.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4,2(2):207~225.

3 陈灵芝,鲍显诚,李才贵等.北京市怀柔县山区植被的基本特点及有关林、副业的发展问题.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5,3(1):75~96.

4 陈灵芝,黄银晓,郑慧莹.环境污染与植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5 陈灵芝,Lindley DK.英国Hampsfell蕨菜草地第一性生产量的研究.植物生态学植物与地植物学丛刊,1982,6(2):105~119.

6 陈灵芝,Lindley D K.英国Hampsfell的蕨菜草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循环.植物学报,1983,25(1):67~74.

7 陈灵芝,任继凯,鲍显诚.北京西山(卧佛寺附近)人工油松林群落学特性及生物量的研究.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4,8(3):173~181.

8 陈灵芝,鲍显诚,陈晴朗.北京山区的栎林.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5,9(2):93~101.

9 陈灵芝,缪有贵,孔繁志等.北京人工侧柏林的化学元素含量特征.植物学报,1988,30(5):530~548.

10 Chen L Z The Oak Forest in North China Braun-Blanquetia,1992,(8):33~37.

11 陈灵芝主编.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2 陈灵芝,孙世洲,鲍显诚等.从生态学观点谈山西大农业发展的某些问题.见:姜恕,陈昌笃主编.植被生态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338~351.

16 陈灵芝,陈伟烈.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7 陈灵芝,钱迎倩.生物多样性科学前沿.生态学报,1997,17(6):565~572.

18 陈灵芝,陈清朗,刘文华.中国森林的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19 陈灵芝,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0 陈灵芝,黄建辉,严昌荣.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技术成就

自1956年开始,除了陪同苏联专家考察外,她常任队长,带小分队到北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森林地区考察,到河南的伏牛山到桐柏山、大别山、吉林长白山、北京北部的燕山山脉和西部太行山脉的各山区进行过深入的考察。1956-1966年期间,对中国北方森林的群落学特点、各类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温带和暖温带森林分布与纬度、海拔高度的关系。1982年后又继续在山西五台山、太行山和晋西黄土高原等地考察。在考察中她看到山区农民生活的困苦,提出必须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副业生产。80年代,在黄土高原考察中,她发现农业区发展多种经营之间的种种矛盾,针对这些问题她提出以下观点:对华北低山应发展林、果为主,并结合合理利用和保护有经济价值的灌丛;农业应在坡度20度以下的平缓坡地上发展,并应以集约经营为主;牧业应以圈养为主,或利用灌丛进行划区轮牧,不能随意放养,更不能发展大型牧场;华北中山山地主要发展林业。首次提出“萌生丛”这一术语,指的是乔木被砍伐后再生枝条所形成的灌木状态。对乔木“萌生丛”通过封山育林和适当抚育,就可能很快恢复成林。可选择森林破坏后退化而形成的灌丛、草地再造林,而不宜在“萌生丛”中造林;她特别强调华北森林应以保护为主,不能以次生林改造为名,砍伐残存不多的天然次生林。

为了推动中国植被生态学与国际交流,1986年在她任第十届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兼任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期间,她邀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侯学煜和日本著名生态学家沼田真(M.Numata)教授任共同主席,她任秘书长,在北京召开了“国际山地植被学术讨论会”。学术论文在意大利的《BraunBlanquet》刊物上正式发表。

70年代初,官厅水库发现有死鱼。周恩来总理十分关注,责令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派遣专家开展“官厅水库水源保护研究”。中国科学院指定陈灵芝参加此项研究,并任课题负责人,后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室成立了环境保护组,陈灵芝任副组长。她与同事们一起从官厅水库的上游直到北京市,进行了大量调查和取样分析,证明当时的官厅水库没有受到污染。她与同事们的研究证实,未经工厂处理的污水灌溉农田,在短期内似乎能增产,然而长期灌溉会造成污染物积累在土壤中为害农作物。并认为工厂的废气、废水必须由工厂处理后才能排放,不然污染无法控制。当时正值发展污水灌田的高潮,她的观点并未被接受。在“文化大革命”中她顶着压力提出环境污染研究必须以多种方式进行,而试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由她执笔发表了官厅水库上游(大同市、张家口市)污水灌溉对土壤、农作物污染的调查报告及污水中砷对农作物影响等多篇论文。她的工作获全国科技大会二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项。她与两位同事合作编写了《环境污染与植物》一书,于1978年出版,1983年再版。陈灵芝任“京津地区生态系统及污染防治”国家攻关项目的二级课题负责人,其成果“京津地区不同城郊类型的生态学对策”被评为国内领先、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主编出版《京津地区生物生态学》一书。攻关项目“京津地区生态系统及污染防治”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灵芝在英国完成学业回国后,根据华北低山丘陵绿化的需要,对北京山区主要人工林和灌丛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目的是选择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乔木和灌木来绿化低山,为改善环境提出定量数据。她发表的《蕨菜草地凋落物分解作用》是中国第一篇有关这一问题的论文。

年过花甲的陈灵芝通过多方努力,于1990年3月21日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并任站长。她提出的以北京西部太行山余脉东灵山作为暖温带山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学为该站的研究方向,填补了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空白。她与学生一起对暖温带几种主要森林和灌丛的能量生态、水分和养分循环、植被动态、主要植物的光合、呼吸和蒸腾作用的生理生态特征等方面进行全面设计和长期综合研究,并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的生态学家合作,进一步阐明系统中生物之间相互关系,为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及其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她与同事们合作发表专著及几十篇论文。《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一书已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重要成果。为了进一步深化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陈灵芝与青年同事共同总结了1981-1996年以来国内已发表的不同气候带森林养分循环特点,提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国际上养分循环研究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研究之不足,提出今后发展方向。

陈灵芝还是退化生态系统研究的积极倡导者之一。生态系统的恢复,首先要恢复不同气候带的地带性植被和营造合适的人工植被,植被演替理论是依据。通过各方面的研究,她组织全国同行们撰写了《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研究》一书,推动了恢复生态学的研究。 [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