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陳碧峰故居行2(戴高山)

陳碧峰故居行2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陳碧峰故居行2》中國當代作家戴高山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陳碧峰故居行2

從陳慶鏞故居的後院書房邊,有一條小道上來,就是陳碧峰的故居了。傳統的閩南特色古大厝一字排開,中間是主厝部分,兩邊是護厝,各有井。前面是大石埕,後面是大花園。大石埕還在,大花園卻早已荒廢,只種一些雜菜。與一般閩南傳統古大厝略有區別是,陳碧峰故居西邊的護厝上,有一層小洋樓,更體現當時主人外出謀生,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結果。他在自己的大厝建造方面,嘗試了一些洋為中用的建造格局。

立於大埕之前的圍牆外,一眼望去,整棟大樓氣勢恢宏。除西邊護厝有閣樓之外,以大門為中心,向左右兩邊對稱分開,這也是閩南傳統建築的風格之一——居中對稱式的建築風格。故居坐北朝南,二進五開間加雙護厝,懸山式屋頂,燕尾翅屋脊,中間有天井,凡此種種,都沒有離開過傳統的閩南古大厝建築風格。

進入圍牆踏上石埕,再往主厝大門走近,能看見一把鐵欄圍住大門。在中國大地上,無數古民居、古建築,無不同時進入一個俗套,大有「人怕出名豬怕壯」的態勢。一旦出了名,便有盜賊蜂擁而至,東拆一塊,西挖一片,非把一棟整體性的建築結構,拆成零零碎碎的古董不可。這也是為什麼會在陳碧峰故居的大門前,圍上鐵欄的原因。嘆惜啊,不知要到何時,我們才能不通過鐵欄,看到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文化瑰寶。   透過鐵欄,我們看到大門上方的輝綠岩上,有一塊陰刻匾額,上面書有「錦亭遠秀」四個大字。大門兩側的門柱上,也有一幅對聯,分別是「黃門西望翹青鎖」「紫氣東來敞翠屏」。幾乎沒有別類,在古大厝的正大門兩邊,也各開有一個小門,為的是夜間家人出入方便。古時大戶人家一到夜晚,早早就把大門關上了,而夜間時總會有人出入,為了方便,便在大門兩側各開一個小門。在小門的門柱上,亦有一幅對聯:「彩鳳雙飛蟠地脈;黃龍一水聚開心」。

一般古大厝,大門四周總是作為重點裝飾對像,陳碧峰的故居也不例外。在大門上除了門聯之外,還有一對門乳及整個上層石雕部分,並門柱左右兩側,皆以輝綠石、礱石及小部分的紅磚雕刻、裝飾而成,下白上綠兩側紅。其格局層次分明,上下左右極為協調。除人物山水,花鳥蟲魚之外,還有書文雕刻。而鑲在牆體之上的樑柱斗拱,亦是精雕細琢,刷大紅油漆,再施以金粉,若是新蓋成時,定然雍容華貴,讓人耳目一新。   除主厝大門之外,其它護厝大門也是如此。唯一區別是,護厝大門沒有主厝大門宏大,也不開雙小門。其它的石、磚、木構造及雕塑,都是極為富麗堂皇的。

及由大門向兩邊擴散,故居四面牆體上,亦是傳統的「出磚入石」風格。四牆體由下而上分別是:巨大的整條、整板白色礱石,再往上是輝綠石框邊裝飾與紅磚一體混砌,及至屋檐下,則是磚牆砌體外抹白灰,雕花畫柳。從整體上來看,還是下白上紅中間青,最頂上面,一色黑瓦鋪蓋。而檐頭外,則伸出一片片青色的琉璃瓦。其間各種雕塑如人物、山水、花鳥、蟲魚等各具春秋,整體色調相當協調有致。

外牆體的窗戶是由礱白石和輝綠岩交錯組成的。窗上的每一根窗柱,都有着立體式的浮雕。每根柱石上的浮塑也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足見閩南傳統的石雕工藝,是有思想性的,不似當今的機械雕刻,雖然做工上越來越精細,卻流於死板而千篇一律。從頭到尾,從上到下,陳碧峰故居的每一塊石雕、磚雕,沒有一件相似甚至是相仿的。

除了石雕之外,就是磚雕了。用大大小小形狀各異並帶有黑色條紋的紅磚,堆砌成千奇百樣的紋路,並在紋路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鳥蟲魚,其精湛的泥水工藝再加上藝術創意,讓每一小片圖案,都能讓人耳目一新,充滿聯想而流連忘返。

然而,從東往西,順着外牆一路尋覓,除了那一幅幅讓人驚嘆的雕刻藝術之外,還有一處處用土灰漿塗抹的泥印。蔡飛躍老師告訴我說,那是「文革」時期被損毀的雕刻,不得已,只能用灰漿遮蓋住。他還告訴我說,「文革」期間,陳碧峰的古大厝曾遭受過嚴重的破壞,除了建築主件、石雕磚雕木雕之外,還隨意寫標語,四處塗鴉。正廳上那兩根朱漆木柱上,至今還留有「大立毛澤東思想,大學毛主席著作」的標語。

是的,有些事實是我們無可奈何的,在每一個歷史時段,都會留下一些印記。正如我們一旦挖開這個土層,必定會發現每一個時期的生活層:這個時期的人留下一塊灰瓦,那個時期的人留下一片白瓷。既然是故居,是文物,是歷史遺留下的歷史,就會有諸多歷史時期遺留下的特定產物。「文革」的標語和破壞也是如此,它們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留下的特定產物,依然可以讓我們正確面對,冷靜反思。

我們是從西護厝主大門進入陳碧峰故居的,一進門,就可以聞到一股杉木的芬芳,並看到一付整齊的石桌石椅。這付石桌石椅,共有四個柱形鼓狀的石凳,一塊四方形的石桌。其做工精細雕花紋柳。據說,這樣的石桌椅,原先在護厝兩邊的石埕上,各有一付,後來讓人給偷走了一付,故主人再也不敢放置屋外,只得請人搬到屋裡。

說完石桌石椅,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這滿屋子裡,是一片古杉木的世界,正如我們一腳踏進這屋子裡,就能聞到滿院的杉木清香。據說,主人當年千辛萬苦,將這些杉木從福州一路運來,其間的工程量之大,也是令人喟嘆的。杉木有其芳香,當任何一個人於任何時候進入這裡時,都能聞到一股杉木的芳香。這香氣,來自福州的深山老林。

西護厝是一棟二層的樓閣,故走過石桌石椅,便可以看到一條木製的樓梯,一直延伸到二樓。多少年來,不知有多少人上上下下,往返行走。期間所留下的歲月風塵,用去多少掃帚,用去多少拖把,而樓梯依舊,只是顯得有些蒼老罷了。

進入得主厝,但見樑柱、門窗及大部分牆體構件,都用杉木間隔而成。閩南的傳統古大厝,除了四體外牆及內部有承載重量的主牆體之外,大部分間隔牆體都用杉木隔起。從門至窗,至屋瓦下,對外見光的隔離體,使用的都是杉木。梁檁斗拱,門窗戶扇,支柱壁架,清一色上好的木料在你眼前擺開,並都是雕花刻柳,着朱燙金。從那斑剝脫落的油漆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當年的繁華富貴,已經是一去不復返了。

檁子下面,是支撐的樑柱及斗拱,那是整棟房屋的雕刻重點。其間都以對稱的花鳥為雕刻主體,草木居多,刻工精湛,力度極深。雕塑完工之後,再刷上油漆,施以金粉。從整體上看,主體顏色以黑、紅、金為多見。雖經歷百年風雨,然其色澤依舊艷麗可人。可以想象,當年此居落成時,是多麼的金礕輝煌,堂皇富麗!若是客居於此,自然能夠「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了!

然而,由於歷經百年風雨,很多地方已然破損了。部分地方為了防止坍塌,只能用一兩根木頭隨意撐着,故呼籲有關部門多加關心和支持,及早修復!

[1]

作者簡介

戴高山,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