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陳豫鍾
浚義
出生 1762年
逝世 1806年
籍貫 浙江杭州
年代
知名作品 《求是齋集》
《今古畫人傳》
《明畫姓氏韻編》

目錄

生平

陳豫鍾(1762-1806)清代篆刻家,字浚儀,號秋堂,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生於清乾隆二十七年,卒於嘉慶十一年。溧於小學篆籀,皆得古法,摹印尤精,與黃易、陳鴻壽、奚岡齊名,稱浙派。篆刻早年師法文彭,何震,後學丁敬,工整秀致,側款尤為清麗.為西冷八家之一。[1]嗜金石文字,氈蠟椎拓,積數百本。見名畫、佳硯,雖重值必購之。工畫山水、松、竹、梅、蘭,嘗以篆法寫墨筆松竹梅卷,黃易為題歲寒圖三字。嘗輯古今畫人傳。亦能書晝, 善松竹.與陳鴻壽齊名,世稱「二陳」.著有《求是齋集》,《今古畫人傳》,《明畫姓氏韻編》等,篆刻作品收錄於《西泠八家印譜》中。

歷史意義

印學史上習慣將浙派的丁敬、蔣仁、黃易與奚岡合稱為「西泠前四家」,將活動於乾隆末至咸豐間的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和錢松列為「西泠後四家」。以輩分論,八家前後約為五代人。作為浙派第三代印人,「二陳」的出現將浙派藝術推向了更為精妙成熟的階段,其中陳豫鐘的印作不僅以娟秀整潔見長,他的邊款更勝人一籌。

陳豫鍾出生於書香世家。少年隨侍祖父陳王謨時,見其揮毫走刀,羨慕不已,便在讀書之暇摹習執筆與運刀技法,竟一發不可收。起初醉心於晚明清初名家印作,未及弱冠,已名聲鵲起。不久他見到了杭州藏書家郁陛宣所集錄的丁敬印譜,令其心悅誠服,嘆其所作「錯綜變化,無美不備」,在逐漸領悟到了浙派篆刻的刀法與配篆之妙的同時,他又縱觀諸家所輯漢人之印,開闊了眼界,便徹底拋棄了早年文、何舊習印風。陳豫鍾還有幸得到了浙派前輩黃易、奚岡的指授,邊款尤得褒獎,使他信心倍增。黃易曾貽其「金石癖」一印,又鐫刻「陳豫鍾印」和「浚儀父」等行以示範。陳豫鍾除精於篆刻外,又酷嗜金石文字,善摹青銅款識及石鼓文、秦代碑刻。嘉慶初,大學者兼金石家阮元官杭州時,重刻宋代薛尚功《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又為文廟復鑄樂器鐘鎛,皆延請陳豫鍾摹寫銘文,事竣後深得阮氏讚賞。

陳豫鍾邊款宗法晉唐小楷而以刀代筆,字正腔圓,並以密行細字的長篇跋文為特點,用刀蘊藉靜穆,字字秀美,筆筆精到,被後人稱讚:「為筆寫所不能到,真神工鬼斧也。」甚至有識者論其邊款較印面遠勝,求印時皆索長跋,款字多多益善,被傳為印林佳話。長期的探索和實踐,使陳豫鍾對邊款創作頗為自許,稱:「蓋余作款字都無師承,全以腕為主,十年之後,才能累千百字為之而不以為苦。」他不僅拓展、豐富了印款布局形式,也是篆刻史上對刻款技法進行研究、革新和記錄的首位印家。陳豫鍾在邊款中曾稱:「制印署款,昉於文、何,然如書丹勒碑。至丁硯林先生,則不書而刻,結體古茂,聞其法斜握其刀,使石旋轉,以就鋒之所向。」丁敬這種「握刀不動,以石就鋒,故成一字,其石必旋轉數次」的刻款方法,實是法乳於何震,字雖古樸,但字構容易鬆散。而陳豫鐘的石章較少轉動或根本不轉動,強調旋轉手腕,不斷變換進刀的方位角度,一如執筆作書,八面用鋒,使字形精準完美。單刀切刀邊款在陳豫鍾手中已完全升華到一個純熟精美的境界,成為日後印人刻款的師範之一。此外陳豫鍾與陳鴻壽一起,後浪推前浪,培養了一位優秀的傳人—趙之琛,為浙派篆刻藝術薪火相傳,作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 西冷八家之一 新浪博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