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小吃
陝西小吃 |
經歷了千餘年發展的陝西小吃。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的有利條件,博採各地之精華,兼收民族飲食之風味,挖掘、繼承歷代宮廷小吃之技藝,因而以其品種繁多、風味各異而著稱。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得到了發展和充實,使之更加完善。陝西小吃以濃郁的鄉土韻味,豐富內容,贏得了國內外普遍讚賞和高度評價。她不僅是中國烹飪文化寶庫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也是陝西烹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千百萬到陝西旅遊者的不得不吃的食糧。
目錄
目錄
陝西夾饃的家常做法
簡介
特色
產生朝代
有關傳說
陝西夾饃的家常做法
【材料】
麵粉250g、牛奶130g、酵母粉2.5g
調料:鹽1.5g、糖10g、黃豆醬2大勺
【準備】
將牛奶加熱至微溫,倒入酵母粉中,靜置10分鐘,攪勻;
【做法】
1. 麵粉中加入糖和鹽,一邊倒入酵母奶液,一邊用筷子攪拌均勻,揉成光滑麵團,放置溫暖處發酵;當麵團發酵至2倍大時,說明發酵充分;
2.重新排氣揉圓,餳5分鐘;餳好的麵團均分幾份,再分別揉圓,收口向下放入蒸簾,繼續醒發20分鐘;
3.冷水起蒸,大火至上汽後轉小火,蒸20分鐘,熄火後燜3分鐘揭鍋;降溫後的饅頭正中切開,夾入黃豆醬和少許香菜即可。
簡介
傳統的風味小吃,是陝西烹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得 到了發展和充實,使之更加完善。它以濃郁的鄉土韻味,豐富內容,贏得了國內外普遍讚賞和高度評價。由於陝西地處黃土高原,風沙大,冬天溫度較低,所以小吃多以辛辣鮮香,油多肉膩為特點。西安城內經營羊肉泡饃的以老孫家羊肉泡饃最有名氣,東大街那家就很不錯,分量十足;樊記肉夾饃也很好吃;橋梓口回民街的吃食地道,泡饃、湯包、雜碎湯等等,不貴而且好吃;賈三灌湯包子就是在包子裡包進用皮和調料熬成的高湯凍(肉凍),此小吃不可不嘗;烤肉串二角錢一串,物美價廉;涼皮又稱「皮子」,調味講究,以「白、薄、光、軟、筋、香」而聞名,味酸、辣,涼爽可口,是關中西府的重要名吃;鍋盔始創於唐代,用鐵鍋烙制。
特色
西安土豆粉
「小香鍋」土豆粉,上桌未食,先聞其香,配以特製的砂鍋密烹,入口更是五味兼備,唇齒留香,營養豐富,是百姓四季皆宜的食補佳品。王氏夫婦將「小香鍋」以現代化的經營理念進行連鎖的管理與經營,使「小香鍋」這個傳統品牌小吃讓更多的人得以品嘗!
土豆粉麻什兩摻砂鍋採用西北上乘麻什土豆粉或其它粉類作為原料,外加紅蘿蔔丁、土豆丁等,經小火煨至而成,湯濃而香醇。與面兩摻比風格各異,各有千秋!
什錦鍋配各種營養豐富的菜品,配以秘制高湯精心製作,湯味鮮美,即滿足了愛吃菜的客戶,又不乏營養美味。
菜鍋主要為了滿足喜吃菜的女性朋友們!其中加入女性朋友喜歡吃的應季蔬菜,滿足了女性朋友既要營養全面也要保持身材的雙重要求。
漢中熱麵皮
漢中麵皮起源於秦漢時期,相傳劉邦在漢中稱王,命蕭何修築山河堰,糧食連年豐收。農民為改善生活,把麵粉加水稀釋,蒸成薄餅,切條涼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劉邦微服出訪,進入百姓之家,好客的農民便以涼拌蒸餅絲條招待。劉邦邊吃邊稱讚,問及名稱,農民說不出來,劉邦聽了製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說道:「此乃蒸餅也。」後來,人們改用重疊式竹籠,一次可蒸數張,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細條,筋絲柔韌,軟而不斷,恰像皮條,改名「麵皮」。
說起麵皮,漢中還流傳着一個「麵皮知府」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間,漢中人張某在河南汝陽當縣官。有一年朝廷派欽差大臣到汝陽視察,張知縣未備酒宴,只有家鄉的麵皮簡單招待。欽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覺胃口油膩,一嘗麵皮,喜之不盡。問起製作方法,張知縣一一奉告。欽差回朝不久,張知縣就提升為洛陽知府。人們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麵皮討得欽差心歡,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傳回漢中,被老百姓戲稱為「麵皮知府」。但令人遺憾的是,北京人至今不會蒸麵皮。可能是欽差大人把製作方法全忘了,即使想吃也做不出來。
羊肉泡饃
牛羊肉泡饃,是獨具西安方邦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孫家飯莊從一八九八年開始經營,迄今已有百年歷史。陝西風味美饌,尤以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饃盛名。它烹製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因它暖胃耐飢,素為西安和西北地區各族人民所喜愛,外賓來陝也爭先品嘗,以飽口福。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多年來用以招待國際友人,也深受好評。牛羊肉泡饃已成為陝西名食的「總代表」。
羊肉泡饃味道厚重,即現北人豪爽本質,常見幾彪形大漢,人人端一碗,碗若小盆,熱氣騰騰,個個埋頭不語,盞茶功夫,饃盡湯干,外地人初到西安,都驚奇不已,私下卻告訴我感泡饃簡單,不如南菜精緻,味道豐富。其實泡饃是外放豪爽簡單,內在卻精緻複雜。
羊肉泡饃,古稱"羊羹",宋代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要求很嚴,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其製作方法是:先將優質的牛羊肉洗切乾淨,煮時加蔥、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爛,湯汁備用。饃,是一種白面烤餅,吃時將其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然後交廚師在碗裡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並配以蔥末、白菜絲、料酒、粉絲、鹽、味精等調料,單勺製作而成。牛羊肉泡饃的吃法也很獨特,有羊肉燴湯,即顧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吃完饃、肉,碗裡的湯也被喝完了。還有一種吃法叫"水圍城",即寬湯大煮,把煮熟的饃、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圍以湯汁。這樣清湯味鮮,肉爛且香,饃韌入味。如果再佐以辣醬、糖蒜,別有一番風味。是一種難得的高級滋補佳品。西安的羊肉泡饃館很多,其中老字號有"老孫家"、"同盛祥"等較有名氣。
蕎面餄餎
西安城牆內的西北方向有一個地方名叫教場門,顧名思義,大概是當年八旗兵、綠營兵操演武功的地方。"門"沒有看到過,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教場門"三個字出現在西安人的口中,常常是後面還掛着另兩個字"餄餎"。
因多用蕎麥麵製成,比較固定的叫法是蕎面餄餎。據有人考證說此食物在元代已經有了,根據是元人王楨著的《農書·蕎麥》節中有"北方山後,諸郡多種,磨而為面或作湯餅,渭之河漏。""河漏"、" 餄餎",兩者在讀音上無論按普通話還是陝西腔都很相近,也許後者是前者的轉音吧。
灌湯包子
賈三是西安城的名人。來到西安,你是無論如何該去品味賈三先生透徹人心的清真和美輪美奐的技藝。找到賈三,你就算是找到了真正的小吃。西安的小吃多,"賈三灌湯包子"是名頭最大、字號最為響亮的西安小吃之一。
陝西涼皮
涼皮是陝西的一種地方特色小吃,故稱陝西涼皮。陝西涼皮分為大米麵皮和小麥麵皮兩大類,以大米麵皮最受歡迎 ,故又稱米皮,一般人們提起涼皮就指的是大米麵皮,而且專指漢中涼皮、西安涼皮、戶縣米麵涼皮 、秦鎮涼皮。 涼皮歷史久遠,涼皮傳說源於秦始皇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有一年陝西戶縣秦鎮一帶大旱,稻穀枯萎,百姓無法向朝廷納供大米,有個叫李十二的用大米碾成麵粉,蒸出麵皮,獻給秦始皇,秦始皇吃後大喜,命每天製作食用,形成了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秦鎮大米麵皮子。後因戰亂失傳。
涼皮的營養成分:冬天吃麵皮你能保暖,夏天吃你能消署,春天吃你能解乏,秋天吃你能去濕,真可謂是四季皆宜的、不可多得的天然綠色無公害食品。 《本草綱目》上說:米能養脾,麥能補心。漢中麵皮又叫涼皮,根據原料選用的不同,叫法也不同,用(大)米製作的叫米皮,又叫涼皮,用面(粉)製作的叫麵筋麵皮,按口味分為漢中麵皮和秦鎮麵皮,由於漢中麵皮比秦鎮麵皮鮮嫩、滑爽,口感好,所以比較出名。
陝西涼皮種類繁多,做法各異,調拌時各具特色,口味也不同,在這裡,僅舉出幾種。
麻醬涼皮是一種典型的清真吃法。其做法較簡單,把麵粉調成糊狀,盛入特製的金屬涼皮籮里,搖支涼皮蘿使面精平平地鋪在籮底,然後放入開水鍋內蒸製成熟。吃時,把麵皮切成半厘米寬的條,一般加輔料為黃瓜絲,調入鹽、醋、醬、芝麻醬、辣椒油等即可。
秦鎮涼皮以大米粉為原料製成,因產於戶縣的秦鎮,也叫秦鎮米皮。製作時把大米粉調節為糊狀,平鋪在多層竹蒸籠內,旺火蒸熟。吃時,用近一米長、20多厘米寬的大鍘刀鍘成細絲,加入輔料青菜、小豆芽等,調入佐料,好的口味全在辣椒油上,調好的涼皮全呈紅色,辣里香。
漢中涼皮因產於漢中地區而得名。由於加工時用小石磨加水將米磨製成米粉漿,又叫水磨涼皮。製作時,將磨碭米粉漿平鋪於竹蒸籠上蒸製。加入調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味酸辣之中透着蒜香。
岐山擀麵皮屬岐山縣製作的最佳。製作時,將小麥粉洗出麵筋,把澱粉擀成薄餅,上蒸籠蒸製。製成涼皮既軟又粘。調料以岐山當地釀製的糧食醋和辣椒油為主,輔以洗出的麵筋絲,在一小鐵鍋內拌合均勻,盛盤而饗客,其口味主要特點是酸、辣、香。
麵筋涼皮主產於關中地區,加工時,要先洗出麵筋,澱粉調成糊,盛入金屬涼皮籮上鍋蒸製。調製時,加入蒸烹麵筋塊、時令蔬菜,調味品有醋、醬、蒜汁、味精、鹽、辣椒油、香油等,吃時別有風味。 除以上幾種外,陝西還有扶風的烙麵皮,漢中的魔芋涼皮、黑米涼皮,陝北的綠豆涼皮等等。
陝西涼皮的做法
1、把麵粉和鹽過篩後(沒有篩子也可以不過),一點點的加入水攪成麵糊。注意每次加入的水不要太多,一點一點的加,攪勻之後再加,這樣攪出的麵糊才光滑無粉粒。攪得次數越多,做出的涼皮兒才越筋。大約攪20分鐘即可。需要注意的是麵糊不可太稀,否則蒸出的涼皮兒容易斷而且不筋。如圖:這是攪好之後的麵糊,可以看出很光滑
.2、把攪好的麵糊放入冰箱冷藏室內冷藏(冬天則放室溫即可)至少三小時以上,稱為醒面。 這一點非常重要,能夠解決大家所知道的國外麵粉不成筋的問題。
3、把醒好的麵糊取出使其恢復室溫,這個過程把蒸涼皮兒的模型擦好備用。
4、用一個平底鍋燒一大鍋開水備用。然後準備潤滑的油碗:在一個小碗裡倒少許食用油(任何植物油均可),然後加入少許水即可。
5、待水開後,往一個模型里刷少許油,舀一勺麵糊倒入。麵糊的多少由個人掌握,喜歡厚一點兒的涼皮兒就多舀一點兒,反之則少一些,實驗一兩張就可以掌握了。
6、把模型里的麵糊盪勻,讓模型底部均勻的蓋上面糊。
7、把裝好麵糊的模型放入開水鍋中,蓋上鍋蓋。火要一直保持大火。
8、重複步驟五、六,把另一個模型也倒入麵糊。這個過程中第一個模型中的麵糊會慢慢的起泡,如果鍋蓋是透明的能看得很清楚。麵糊鼓起就是蒸好了。
9、戴棉手套把蒸好的模型取出放在涼水中冰涼(冰第一張的時候把第二張放入鍋中繼續蒸) ,做法有兩種選擇。第一,把模型倒扣着放在涼水管下沖;第二,在水池中蓄一池涼水,把模型放在裡邊漂着,但效果沒有第一種好。
10、用刷子在蒸好的涼皮兒表面刷一層油,慢慢把涼皮兒剝下即可。
11、 把蒸好的的涼皮兒兩面都刷上油,刀子蘸一下涼水,再把涼皮兒切成喜歡的寬度即可, 拌入可口的調料。
做法2
【口味】:咸香 【難度】:切墩(初級) 【時間】:1小時以上 【分類】:大眾菜小吃老少皆宜 主料:麵粉250克、澄麵粉50克、鹽5克、水450克、配菜(可按個人口味隨意增減)、黃瓜1條 、胡蘿蔔1/2根、香菜適量 輔料:油潑辣子或蒜香辣椒油、芝麻醬、炸花生米、香油、鹽、糖、醋 做法:1.把材料里的粉類混合加上鹽,倒入300毫升水,用擀麵杖朝一個方向使勁攪拌,等攪到麵糊里的粉粒幾乎全跟水融合,用篩過濾,去掉沒法攪拌均勻的粉粒。 2.麵糊靜置半小時(如有條件請靜置一晚上,讓麵粉與水充分混合),加水150毫升稀釋一下,攪拌均勻,得出細膩濃稠如同牛奶般質地的麵糊,做涼皮用的麵糊就開好了。 3.熱平底鍋,刷油,倒入一勺麵糊,麵糊的量是剛好薄薄平鋪平底鍋,麵糊倒入後請迅速抖動平底鍋,讓麵糊均勻平鋪其上。 4.加蓋等20到30秒左右,直到麵糊成形變成半透明狀的麵皮並在鍋里鼓起,準備一隻大而平的碟子,把麵皮迅速倒在碟子上,注意動作要快,不要把麵皮倒成一團。 5.在倒下來的麵皮上薄刷一層生油,然後繼續重複做麵皮,層疊倒在其上。最後把冷卻的麵皮切成條。 6.按個人口味切點配菜,如黃瓜絲、胡蘿蔔絲及香菜碎,吃的時候跟麵皮麵筋加油潑辣子、香蒜水、少許糖、鹽、陳醋、稀釋的芝麻醬等調料,撒上搗碎的花生米,攪拌均勻即可。
泡泡油糕
泡泡油糕是三原縣很有名氣的傳統小吃,其淵源可上溯至唐代韋巨源的燒尾宴名點「見風消」油潔餅。餡是用白糖、黃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開水、大油燙熟的富強粉。包好放到花生油鍋里炸,等面上一起泡,就撈出來,吃起來味道酥甜可口。麵粉燙熟,加入輔料,入油鍋炸制而成。色澤乳白,綿軟甜香,糕面蓬鬆起泡,入口即消。
特點:色澤乳白、表皮膨鬆,如輕紗制就、蟬翼捏成。
主要原料:水燙麵、黃桂、白糖、桃仁、玫瑰、大油。
簡要介紹:泡泡油糕是用水燙麵、大油、黃桂、白糖餡等原料製成,製作方法獨特精製。其主要特徵為色澤乳白、表皮膨鬆,猶如輕紗制就、蟬翼捏成,可謂巧奪天工,深受人們的青睞。
岐山面
陝西的臊子麵歷史悠久,清代已經很馳名。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聞名,用精白麵粉、豬肉、黃花菜、雞蛋、木耳、豆腐、蒜苗等原料和多種調味品製成。其基本製作工藝是:麵條要用手擀成,並達到面薄條細、筋韌光滑、軟硬適度的標準。做臊子是先將豬肉切成薄片,入熱油鍋烹炒,同時加入生薑、食鹽、調料面、辣麵和陳醋炒透即成。把豆腐、黃花菜、木耳炒好為底菜,雞蛋攤成蛋皮,切成棱形小片,加切小的蒜苗做漂菜。吃時先將麵條煮熟撈入碗內,打入底菜,再澆湯,放臊子和漂菜。
岐山面要求寬湯,即湯多面少,並突出酸辣味。所謂煎、汪即麵條要熱的燙嘴、油要多,才能體現此面的特色。岐山面是一種高碳水化合物、高飽和脂肪酸的地方特色麵食。
在古城西安乃至三秦大地享有盛譽的西安永明岐山麵館是西安市規模最大的一家岐山麵館,永明岐山面繼承三千年西岐故里遺風,並運用現代科技進行了工藝創新,使永明岐山面具有"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不喝湯,回味長"的15字特色,以極富營養價值的天然植物的五端(根,莖,葉,花,藻)和五色(紅,黃,白,綠,黑)再配以數十種名貴調料烹製而成,營養成分平衡,營養價值極高,實屬價格低廉的大眾營養快餐。
葫蘆頭
葫蘆頭原於宋代的"煎白腸",相傳至今。其主料由豬大腸頭、豬肚頭、肥腸去腥臊後加佐料煮成湯,再用湯煮饃而成。其湯釅味濃、鮮香適口,是一種高飽和脂肪酸、高膽固醇食品。具有濃郁味醇,鮮香滑嫩,肥而不膩,老幼皆宜的特點。
春發生泡饃館新添\'海味葫蘆頭\',增加了海參,魷魚,雞絲等原料,味道更加鮮美。奶湯鍋子魚始於唐代宮廷食品\'乳釀魚\'。以黃河鯉魚為主料,用雞,鴨,肘子,排骨燉成白色湯汁,配製後盛入銅火鍋,上席時以西鳳酒燒沸,夾魚塊蘸姜醋汁食用。魚肉細嫩,湯汁鮮美。
葫蘆頭是西安特有的風味小吃,它和羊肉泡饃有相似的地方,即同為掰饃,但主要原料不是羊肉,而是豬腸。葫蘆頭相傳源於唐代,名醫孫思邈到長安一家專賣豬腸的小店吃飯覺得腥味大,油膩多,得知製法不得當,便傳授竅道,並留藥葫蘆讓店主調味,店主為感激孫思邈,特將藥葫蘆高懸門口?quot;雜糕"也改稱"葫蘆頭"了。
肉 夾 饃
在西安,老樊家幾乎成了臘汁肉的代名詞。臘汁肉起源於戰國,當時稱"寒肉",經世代流傳、演變,遂成今日之秦味臘汁肉。樊記臘汁肉已有近百年歷史,由一姓樊小販所創。由於其選料精、調味全、火功到,又經長時間煨制,顏色紅潤、軟爛醇香、久貯不變。食者有"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渣滿口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後余香久不散"之讚譽。 在製作工藝上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加大了瘦肉比例和香度,使其更加濃郁噴香,深受食者歡迎。多次被評為省市名優小吃。1989年又以其風味獨特博得讚譽,榮獲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用剛出爐的白吉饃夾着吃,則饃香肉酥,回味無窮。
「肉夾饃」的叫法是古漢語的倒裝句式(相關知識見中學語文課本),其意為「肉夾於饃中」。還有一種說法是以前人們叫「肉夾饃」為「饃夾肉」,陝西方言聽起來像「沒夾肉」「沒夾肉」,沒夾肉怎麼辦?就一心急,叫成了「肉夾饃」,聽起來也好多了。
外地人首次聽說肉夾饃,都認為是病句,肉怎麼能夾饃?這就是與古漢語有關了,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老百姓無需文縐縐地講之乎者也,加上西安人性急,直爽,省去"於"字,喊起來便當,就像吃麵不嚼一樣,有快就有慢。
聞名天下的羊肉泡饃,吃時就不能着急,掰饃時正是與朋友敘舊聊天的機會。饃講究是掰的越小越好,掰饃不要用機器,這樣汁湯調味方可入饃,吃時不能用筷子來回攪動,否則鮮味大減,也不易保溫,講究的吃法從周圍一層一層一點一點"蠶食",佐以香菜、糖蒜和辣醬能提味調鮮,有外地朋友稱,吃了半輩子牛羊肉,從未有過這麼豐富的體驗。肉夾饃,實際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白吉饃。肉夾饃合臘汁肉、白吉饃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香肉酥,回味無窮。臘汁肉歷史悠久,聞名中國,配上白吉饃,有着中式漢堡的美譽,揚名中外,深受人們喜愛。臘汁肉夾饃由三十多種調料精心配製而成,由於選料精細,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眾不同,具有色澤紅潤,氣味芬芳,肉質軟糯,糜而不爛,濃郁醇香,入口即化的獨特風味。
棒棒雞
棒棒雞,又名「樂山棒棒雞」、「嘉定棒棒雞」。此菜原始於樂山漢陽壩,取用良種漢陽雞,經煮熟後,用木棒將雞肉捶松後食用。在中國烹飪史上,曾有用木棒敲打的名饌「白脯」,見於賈思勰《齊民要術》。但它棒打的目的是使肉緊實。而棒棒雞製作時用棒打,則是為了把雞的肌肉捶松,使調料容易入味,食時咀嚼省力。
棒棒雞美味的烹製確別有技巧。首先妙在煮雞。煮前要用麻繩纏上腿翅,肉厚處用竹扦打眼,使湯水充分滲透,以文火徐徐煮沸;二是以特製的木棒將煮熟的雞肉拍松,撕成粗絲入盤,利於調料入味;三是以眾多調料調成的味汁,澆於雞絲上,使雞絲分外鮮美香嫩,有濃郁的香甜、麻辣味。
餃子宴
在西安的特色小吃中,最稱的上一絕的莫屬"餃子宴"的得名,它主要是由這種千姿百態的餃子組成的宴賓筵席, 故稱之為 "西安餃子宴".尤為中外旅客所稱道的是,上百種餃子,配以不同的餡,捏成不同的形狀,玲瓏剔透,或蒸或煮,好吃好看,每一款都有一個雅致的名稱和傳說,真是讓人眼花繚亂,讚不絕口。"西安餃子宴"分為"百花宴"、"牡丹宴"、"龍鳳宴"、"宮廷宴"、"八珍宴"等5個高、中、低檔次、由180餘種色彩造型、香味俱佳的餃子分別組成,可謂"一餃一格、百餃百味"。
鍋盔
鍋盔源於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食品。鍋盔整體呈圓形,直徑尺許,厚1寸,重5斤。料取麥面精粉,壓稈和面,淺鍋慢火烘烤。 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活適口,能久放,便攜帶。
關於鍋盔的典故:傳說唐代官兵在為武則天修建乾陵時,因工程浩大,民工甚眾,非常忙碌,烹食困難幾乎沒有吃中飯的時間,所以官兵以頭盔為炊具來烙麵餅。故取名"鍋盔"。
涼拌菜系
蒜泥黃瓜,臘驢肉
產生朝代
1、羊肉泡饃:在公元前11世紀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
2、黃桂稠酒:先秦
3、蕎面餄餎:元代
4、灌湯包子:元末明初
5、陝西涼皮:從唐代冷淘面演變而來
6、泡泡油糕:上溯至唐代
7、岐山面:漢代
8、葫蘆頭:源於唐代
9、肉夾饃:起源於戰國。
10、餃子宴:唐代。
有關傳說
岐山面
據說在漢代景帝年間,岐山縣京當村有戶人家娶了一個媳婦,聰明伶俐,賢惠能幹,針線繡活做得好,廚房內還精於烹調。過門後有一天,她做了次麵條,光滑細薄,用料多樣,湯汁濃香,味醇厚鮮美可口。全家食後交口稱讚,年幼的小叔子尤其愛吃,經常嚷着、哭鬧着要吃嫂子擀的麵條。後來,小叔子用功讀書,經常是廢寢忘食,嫂子看到小叔子的學業一天天長進,學習十分辛苦,也時常擀麵給其補養身體,小叔子學習也就更加用功。有一年,小叔子進京趕考,榜上有名,作了個地方官員,過年時邀請同僚到家裡作客,客人吃過他嫂子做的麵條,飽餐之餘同聲誇讚鮮美無比。此後「嫂子面」便出了名,到處傳開來,爭相仿製品嘗。由於「嫂」與「臊」是異字諧音,天長歲月稠,「嫂子面」演變成了「臊子麵」,在岐山一直延續至今。每當家裡遇到婚、喪、嫁、娶,紅白喜事,逢年過節,都用臊子麵待客。
1900年庚子之役,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西逃,駐蹕西安期間,各地貢品源源不斷,在品嘗了岐山縣城照壁麵館的臊子麵後,對了比較挑剔的胃口,大加讚賞,高興之餘賜贈「龍鳳旗」一面。在岐山縣有個傳統風俗,擀長面為做女人的本領之一,否則就視為家恥。故女孩兒從7歲起,母親便授其技藝,搭凳子在案前學擀麵,直至掌握了技巧,母親方才滿意。
灌湯包子
相傳600多年前,也就是元末明初,朱元璋揭稈而起攻打天下。1356年朱元璋率領起義軍打到浙江中部的金華城下,由於守城元兵早有防備,把城牆加高了七尺,另外還給城門加上了萬斤閘。起義軍攻打了九天九夜,還是破不了城,只得在城外江邊安營。朱元璋和他的大將常遇春、胡大海等十分焦急,白天夜裡商議破城之法。一天深夜,常大將軍難以成眠,在帳外來回踱步,思忖着破城計策。忽然,他發現城門悄悄地開了,萬斤閘慢慢地升起,只見元兵押着一批民夫偷偷到江邊挑水。常遇春連忙喚醒胡大海和起義士兵,沖向城門。常大將軍用肩膀頂住萬斤閘,高喊到:「弟兄們,衝進城去啊!」頃刻間,起義軍似千軍萬馬,以排山倒海之勢,一批接一批向城裡衝去。常遇春肩頂萬斤閘,時間長了,肚子餓得慌。這時,恰好營里送來包子、菜湯等點心,常遇春就叫胡大海抽身給他餵包子和菜湯。常遇春真是餓慌了,一面狼吞虎咽地吃着包子,一面仍不停地催促:「湯,包子,湯,包子……」胡大海看着肩負萬斤閘,汗流浹背的戰友,餵着餵着頓生一計,令一士兵先將菜湯灌進包子,再把包子餵到戰友嘴裡。常遇春吃着,覺得喉嚨濕潤了,力量倍增。直到士兵們都衝進了城裡,他才放下萬斤閘。後來,常遇春問胡大海:「你那天給我餵的什麼好吃的,使我力量倍增?」胡大海笑着說:「就是你叫的『湯包』呀!」常遇春也笑着說:「如果沒有你的湯包,我早就被萬斤閘壓趴下了。」後來,這個動人的傳說傳開了,人們也就借着這個傳說做出了灌湯包,並迅速流傳開來。
涼皮[1]
清朝宣統二年(公元 1910年),薛昌利祖父薛守信根據歷史傳說試蒸涼皮,一舉成功,生意紅
火,鄉鄰紛紛效仿,使秦鎮大米麵皮子一時名播四方。解放後,薛昌利父親薛林財擔任生產隊長,帶領社員以搞集體副業為名,在秦鎮、餘下鎮、戶縣縣城、長安縣城、咸陽市等地經營麵皮。
羊肉泡饃
相傳宋太祖趙匡胤落魄時,流落長安,正值寒冬,饑渴難耐,囊中只有一餅,餅冷口乾,難以下咽,街邊一家賣羊肉湯的老闆,見之不忍,給了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趙匡胤將餅掰碎泡入,吃完頓覺神清氣爽,豪氣沖天,一掃頹廢心情,踏上征程,登基以後,嘗遍世間美味,心中獨獨放不下記憶中的羊肉湯泡餅,傳令廚房仿製,近百廚師苦思冥想,才定下做法,就是現今的羊肉泡饃,據說老趙吃後龍顏大樂,成為每天定點菜品,廚師長封了萬戶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