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北宋杂剧人物雕砖原图链接来自 凯迪 的图片

院本,中国古代一种戏曲脚本,源自北宋杂剧,12世纪时流行于金国境内,入元朝后逐渐衰微。院本剧目有数百种,结构一般分4段,角色有副净、副末、引戏、末泥和孤装5种,大多情节简单、内容滑稽,反复使用同一支曲。部分院本兼有歌舞。也有少数院本其实不是戏剧,乃属说唱文学

目录

起源

金院本由北宋杂剧演变而来。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金迁都南京(汴京),宋金“杂剧”改称为“院本”。院本结构、角色沿袭自杂剧,许多剧目亦和宋杂剧一样,如《烧花新水》、《熙州骆驼》、《病郑逍遥乐》[1]等,女真人爱好歌舞,助长金院本的盛行。蒙元时人们革新戏曲,形成新的文体元杂剧,少数人仍创作院本,如屈彦英有院本《一百二十行》及《看钱奴》。“院本”一名来自“行院”,即艺人和妓女的居所,他们演唱的脚本就叫院本;也有学者认为,院本一名来自北宋时宫中编写剧本的舍人院。许多院本题目有“爨”字,如《人参脑子爨》。有学者认为“爨”就是院本的别名,也有学者认为“爨”是指以跳、踏动作为主的舞蹈

内容

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的记载,金、元院本剧目共约有690种。院本体例,有对白有唱曲,和宋杂剧一样,院本一般分4段,第一段称“艳段”。院本大多情节简单,内容滑稽,部分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唐传奇中的爱情故事,如《苏武和番》、《雪诗打樊哙》;亦有院本以祝颂、庆祝为主题;爨体院本则是以末泥为主要角色的歌舞剧。院本仍未算是成熟的戏曲,当中歌词仍未全属代言体,有些只为提供馀庆,并非情节一部分。一些院本甚至不算戏剧,仅以说唱为主:有的解说经书,如《讲道德经》、《论语谒食》等;有的敷演《千字文》,如《变龙千字文》

演出

院本角色主要有5种:副净、副末、引戏(又叫捷讥)、末泥[2]和孤装,与元杂剧不同,各种角色都可唱曲。副净是诙谐滑稽的角色,在剧中常常被副末所打;末泥则是比较正经严肃的角色。在城内,院本由教坊和乐户演出,在乡村则由小型剧团“散乐”巡回演出,在寺庙或大族家中搭建舞台。一部院本,通常只用一支乐曲,在剧中反复使用,所用乐曲,可考的以词调最多,其次是大曲,再其次是法曲;大曲又叫“曲破”,是古乐舞曲。用词调者可考的有37本,如《四皓逍遥乐》、《春从天上来》、《满朝欢》;用大曲的有16本,如《列良瀛府》、《贺贴万年欢》、《进奉伊州》;用法曲的有7本,如《月明法曲》、《烧香法曲》。和宋杂剧比较,院本用词调和法曲较多,用古旧的大曲较少,或反映了曲调上院本比宋杂剧更开放和新颖。

视频

院本 相关视频

《清明上河图》清院本鉴赏
乾隆皇帝御题诗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视频超清全图之“清院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