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堅志
姓名 | 陳堅志 |
---|---|
別名 | 字竹峰,號寄園 |
出生年 | 1899 |
死亡年 | 1998 |
官宦經歷 | 花蓮縣議會議員 |
編著作品 | 《寄園吟草》 |
陳堅志(1899-1998),字竹峰,以字行,號寄園。
生平
陳堅志為新竹人,昭和7 年(1932)移居花蓮,戰後曾任花蓮縣議會議員、花蓮縣文獻會委員、花蓮市建築信用合作社經理。愛好吟詠,在新竹期間便曾參加篁聲吟社、竹社、竹林吟社、啟蒙吟會等,遷居花蓮後,創組奇萊吟社,擔任社長,亦為臺東寶桑吟社成員。民國45 年(1956)蓮社成立後,曾任社長,與臺北澹社、新竹竹社輪流舉辦「澹竹蓮三社聯吟」。
著作
陳堅志詩作載於《臺南新報》、《詩報》、《風月報》、《昭和皇紀慶頌集》等,後輯錄為《寄園吟草》,書前〈自序〉云:「餘生平愛讀少陵及放翁詩,前者不忘時,後者不忘國,均係情高意真,句工體備。餘生平亦愛盤山涉水,所遇所接,每每剪裁入詩,留作日後追憶」,由此可略窺其詩風與主題之一斑。
七言絕句
含羞草
一種嬌羞秀色新,村前村後更成茵[1]。迎風別愛忘憂[2]好,綠送吟窗總可人[3]。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載於《詩報》第35 期(1932 年5 月15 日),為竹社、竹林吟社、切磋吟社三社聯吟擊缽詩作,左右詞宗為鄭蘊石、黃潛淵,作者總共寫出四首,這首獲評為左七右十三。格律為仄起式,首句用韻,押平聲真韻,韻腳有:新、茵、人,共三個。含羞草為豆科含羞草屬,原產熱帶南美洲,十七世紀由荷蘭人引入我國,可作觀賞與草藥之用。這首詩作呈顯了作者對於含羞草的欣賞與愛憐——整株都表現出一種嬌羞的樣貌,秀美而清新,長滿村莊四周的原野,宛如一大片毛茸茸的毯子。在風中與萱草一起搖曳著,我在窗前吟詩,看著眼前這可愛的鮮綠景色,心中無限舒暢。
【延伸閱讀】
1. 張湄〈含羞草〉,《全臺詩》第貳冊。
2. 范咸〈含羞草〉,《全臺詩》第貳冊。
3. 錢元起〈含羞草〉,《全臺詩》第參冊。
五言古詩
聞鄰嫗談二十年前花蓮
繁華花蓮市[4],疇昔半田圃。番人漸遷移,人家幾十戶。時鮮瓦與磚,門撐莿竹[5]柱。經月船不來[6],暴利驕商賈。瘧疾時流行,居民為所苦。酒箱作薄棺,慘狀不忍睹。劇憐繼火災[7],忽又歸焦土。年年計復興,層樓夾樹路。世間滄與桑,循環朝復暮。老身鬢髮蒼,不復紅顏駐。養育我子孫,此地謀生住。
【題解】
本詩為五言古詩,收入《寄園吟草》。寫作時間應為1940年至1945年間。作者藉由久居花蓮的老婦口吻,描繪花蓮市二十年來的變化。詩中所提到的,有花蓮經濟型態的演變(從農業社會演變為現代化城市),人口結構的改變(從以原住民為主改變為以外來移民為主),人民生活的困頓(交通不便導致生活條件不佳、疾病流行、火災頻仍),以及居民安土重遷、願意終老此鄉的心境。由於日治時期花東地區移民頗多,既有來自日本內地,亦有來自本島西部閩南、客家族群者。人們普遍相信,花東是值得開墾的新天地。因此詩中雖然遍述生活的艱難,移民卻仍願意克服艱難、終老是鄉。
【延伸閱讀】
1. 駱榮基〈客庭〉,《駱香林全集》中冊。
2. 駱榮基〈東臺遊記〉,《駱香林全集》下冊。
3. 王彥〈再次郊居韻〉二首之二,王彥《崇華雜詠》。
註釋
- ↑ 茵:鋪墊的東西,即墊子、褥子、毯子的通稱。
- ↑ 忘憂:指忘憂草,即萱草、金針之別名。
- ↑ 可人:惹人憐愛。
- ↑ 花蓮市:1940年,花蓮港街升格為市。
- ↑ 莿竹:即刺竹,又名竻竹。一種有刺的竹子。因多刺,有防禦作用,前人常種植,以為聚落或私人宅院的圍牆。
- ↑ 經月船不來:1938年花蓮港落成以前,到花蓮的輪船多於南濱或北濱下錨。但因風浪過高,不便下錨,一年之中,僅七月、八月風浪較平時得見船隻前來。見駱香林〈東臺遊記〉。
- ↑ 火災:日治時期,花蓮由於木造房屋增多,火災也隨之增多,與颱風、地震並稱花蓮三大災害。較大的幾次分別為1905年新港街大火,焚燬房屋六十五棟;1918年1月新城原野大火,延燒三日夜;1918年10 月花蓮港街大火,焚燒全燬房屋四百餘棟;1923年花蓮港街大火,燬屋一百六十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