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姓名 陈坚志
别名 竹峰,号寄园
出生年  1899
死亡年  1998
官宦经历 花莲县议会议员
编著作品 《寄园吟草》

陈坚志(1899-1998),字竹峰,以字行,号寄园

生平

陈坚志为新竹人,昭和7 年(1932)移居花莲,战后曾任花莲县议会议员、花莲县文献会委员、花莲市建筑信用合作社经理。爱好吟咏,在新竹期间便曾参加篁声吟社、竹社、竹林吟社、启蒙吟会等,迁居花莲后,创组奇莱吟社,担任社长,亦为台东宝桑吟社成员。民国45 年(1956)莲社成立后,曾任社长,与台北澹社、新竹竹社轮流举办“澹竹莲三社联吟”。

著作

陈坚志诗作载于《台南新报》、《诗报》、《风月报》、《昭和皇纪庆颂集》等,后辑录为《寄园吟草》,书前〈自序〉云:“余生平爱读少陵及放翁诗,前者不忘时,后者不忘国,均系情高意真,句工体备。余生平亦爱盘山涉水,所遇所接,每每剪裁入诗,留作日后追忆”,由此可略窥其诗风与主题之一斑。

七言绝句

含羞草
一种娇羞秀色新,村前村后更成茵[1]。迎风别爱忘忧[2]好,绿送吟窗总可人[3]

【题解】
本诗为七言绝句,载于《诗报》第35 期(1932 年5 月15 日),为竹社、竹林吟社、切磋吟社三社联吟击钵诗作,左右词宗为郑蕴石、黄潜渊,作者总共写出四首,这首获评为左七右十三。格律为仄起式,首句用韵,押平声真韵,韵脚有:新、茵、人,共三个。含羞草为豆科含羞草属,原产热带南美洲,十七世纪由荷兰人引入我国,可作观赏与草药之用。这首诗作呈显了作者对于含羞草的欣赏与爱怜——整株都表现出一种娇羞的样貌,秀美而清新,长满村庄四周的原野,宛如一大片毛茸茸的毯子。在风中与萱草一起摇曳著,我在窗前吟诗,看著眼前这可爱的鲜绿景色,心中无限舒畅。

【延伸阅读】
1. 张湄〈含羞草〉,《全台诗》第贰册。

2. 范咸〈含羞草〉,《全台诗》第贰册。

3. 钱元起〈含羞草〉,《全台诗》第参册。

五言古诗

闻邻妪谈二十年前花莲
繁华花莲市[4],畴昔半田圃。番人渐迁移,人家几十户。时鲜瓦与砖,门撑莿竹[5]柱。经月船不来[6],暴利骄商贾。疟疾时流行,居民为所苦。酒箱作薄棺,惨状不忍睹。剧怜继火灾[7],忽又归焦土。年年计复兴,层楼夹树路。世间沧与桑,循环朝复暮。老身鬓发苍,不复红颜驻。养育我子孙,此地谋生住。

【题解】
本诗为五言古诗,收入《寄园吟草》。写作时间应为1940年至1945年间。作者借由久居花莲的老妇口吻,描绘花莲市二十年来的变化。诗中所提到的,有花莲经济型态的演变(从农业社会演变为现代化城市),人口结构的改变(从以原住民为主改变为以外来移民为主),人民生活的困顿(交通不便导致生活条件不佳、疾病流行、火灾频仍),以及居民安土重迁、愿意终老此乡的心境。由于日治时期花东地区移民颇多,既有来自日本内地,亦有来自本岛西部闽南、客家族群者。人们普遍相信,花东是值得开垦的新天地。因此诗中虽然遍述生活的艰难,移民却仍愿意克服艰难、终老是乡。

【延伸阅读】
1.   骆荣基〈客庭〉,《骆香林全集》中册。

2. 骆荣基〈东台游记〉,《骆香林全集》下册。

3.   王彦〈再次郊居韵〉二首之二,王彦《崇华杂咏》。

注释

  1. 茵:铺垫的东西,即垫子、褥子、毯子的通称。
  2. 忘忧:指忘忧草,即萱草、金针之别名。
  3. 可人:惹人怜爱。
  4. 花莲市:1940年,花莲港街升格为市。
  5. 莿竹:即刺竹,又名竻竹。一种有刺的竹子。因多刺,有防御作用,前人常种植,以为聚落或私人宅院的围墙。
  6. 经月船不来:1938年花莲港落成以前,到花莲的轮船多于南滨或北滨下锚。但因风浪过高,不便下锚,一年之中,仅七月、八月风浪较平时得见船只前来。见骆香林〈东台游记〉。
  7. 火灾:日治时期,花莲由于木造房屋增多,火灾也随之增多,与台风、地震并称花莲三大灾害。较大的几次分别为1905年新港街大火,焚毁房屋六十五栋;1918年1月新城原野大火,延烧三日夜;1918年10 月花莲港街大火,焚烧全毁房屋四百馀栋;1923年花莲港街大火,毁屋一百六十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