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陳義芝(1953年11月4日-)籍貫四川忠縣,生於台灣花蓮。曾使用筆名陳辛、陳棄疾、異植。台灣詩人、散文家及文學評論家。成長於彰化。[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畢業,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

曾任中學教師,先後於輔大、世新、東吳、清華、台藝大、台大等校兼任教職。

1997-2007年,主編《聯合報》副刊十年、高級資深績優記者及聯合副刊主任。

2007年,受聘台灣師大國文學系,主授現代詩、文學批評、文藝美學、台灣文學等課程。[2]

曾擔任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研究計畫研究員、考試院典試委員、高中國文課本編輯委員。

目录

臺灣指標性詩人

陳義芝,素心寫詩,潛心修行,謙沖而又岸然,從不因沿途風光而迷失,始終堅持原則。

在其澄澈深邃的詩眼之下,作品具有獨出的美學觀與空靈剔透的哲思,透顯他的超逸與雍容。

在國內出版,距今最新的詩集《掩映》自序中,他留下一句拓刻般可恆久矗立的體悟之言:

「詩變成了拯救卑微的道路。」[3]

抒情傳統的維護者

詩人張默(詩人)以「抒情傳統的維護者」稱呼陳義芝後,此一形象就成為詩人最深的烙印。

陳義芝詩的風尚,主張「抒情」還是最能表達詩的意境:「……回歸古典素材而髹塗現代彩釉,重視生命體驗的能力、語言錘鍊的能力,在意象上未必有什麼發現,但在構思角度卻有新的突破,不致審美疲乏,且思想情感與表現形式是諧和的。」

2010年,出版《陳義芝詩精選集》,他在自序中直言:「在我看來,不會抒情的人不是詩人」、「抒情,是詩的本質,不僅有感性的滿足、結構的要求,還是一種能提煉出意義的經驗衝擊」。[4]

「詩中的現代人生」

1970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陳義芝接受過完整而嚴格的文學院訓練,國學造詣深厚。

他對現實社會的關懷,使得他的作品充分融入生活。他的詩藝兼具古典與鄉土兩大特色。

他在一場演講中引言「人生萬象,深深淺淺、清晰模糊,無法歸類。新詩表意,曲曲折折,或掩或映,無法說明」。

他說「詩」可以讓人瞭解及反省人生事,因為它需要醞釀和傳達,所以也是一種思想和藝術。

新詩可從「主題意涵」與「審美表現」兩個層面去欣賞。當天詩人的演講就以「主題意涵」為主,從「身體政治學」、「愛與渴望」、「欲望」、「失去」、「與自然為一」、「冥想與體悟」等六個主題去品詩、悟人生。[5]

「誰人不似一筏,流浪生死」

陳義芝是位佛教徒。佛教常將人比喻成一艘小筏,從此岸到彼岸。當兒子在加拿大發生車禍,在異鄉意外身亡後,這位傷心的父親寫下了〈一筏過渡〉的詩。「一筏過渡似紅蓮,消失在霧中…」,陳義芝說「紅蓮」就是火葬場的那顆啟動按鈕,他親手按下它,將兒子這艘筏送到彼岸去。兒女情,原來就像泡影一樣。

當夕陽將近時,他發現時間不可停留,記憶無法永久保存,於是他用文字記下這個他最親愛的人。他感慨「誰人不似一筏,流浪生死」,最後他告訴自己「斷橋斷水斷爐煙」。切斷與愛子之間情感的橋樑、切斷這失去的生命及對他飄渺的思念。

詩作36

【聯副 ‧ 為你朗讀36】陳義芝/一筏過渡  [6]

一筏過渡

一筏過渡似紅蓮

消失在霧中

「兒女情,原泡影也」

此話遽爾成真


看西天海域夕光搖顫

時間無所住

記憶無所藏

情識如露亦如電


誰人不似一筏

流浪生死

忍聽愛慾沉沉的經懺

斷橋斷水斷爐煙


●說詩

2003年,在異鄉。我親手摁下火葬爐的按鈕,眼前轟的一聲響,送走世間結緣二十一年的兒子。隔著厚重的牆,從小窗口望進爐內,是我50歲才修習的功課──炙痛與冰涼。

那年我初解人生像一艘竹筏,有人流浪得久一點,有人很短暫,從生的此岸一眨眼已在死的彼岸。那時,我還未識〈楊枝淨水讚〉「火焰化紅蓮」的真義,而只以紅蓮作火焰的意象,默想諸法空相、夢幻泡影,實則貪歡貪愛,身受斷滅之苦。十六年過去了,此身仍在流浪。

詩作37

【聯副 ‧ 為你朗讀37】陳義芝/傾斜  [7]

傾斜

有沒有

上鎖不該開啟的院落

任性不該開啟的信

縱是茨維塔耶娃

也不該開啟的里爾克


但今夜

不該不屬於我

今夜敢教我的筆顛覆火狐的床

令花托傾斜

達達是

永遠的主義

●說詩

1926年四月至十二月,也許是俄羅斯天才女詩人茨維塔耶娃最幸福的時光,雖然她帶著女兒流亡巴黎貧困無依。但經由寫信,在精神上擁有了里爾克,一位超越肉體情感的情人。

茨維塔耶娃渴望將全身心獻給她傾慕的大詩人里爾克,擁抱他、熱吻他……。這是文學史上最令人揪心的愛情,因為里爾克沒過完那一年就辭世了,兩個人始終未見面。

千載難逢的愛有什麼不該嗎?熱戀的人說「不該不屬於我」。達達主義,是訴諸機遇的一種寫作手法;達達,在中國章回小說中,則是床笫間親暱神迷的稱呼。

《杜甫夢李白》

陳義芝近幾年來嘗試結合劇與詩、詩與歌,用演出或演唱的方式讓自己的詩作得到其他藝術家的(再)詮釋,即可見這位跨界詩人欲拓展、引導讀者的努力。

趨勢教育基金會主辦文學劇《杜甫夢李白》的靈魂。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相差十餘歲,曾於洛陽和山東相見,兩人之間相知相惜,還曾不止一次共遊。陳義芝先從李白流傳於世的九百多首詩中挑選廿九首,從杜甫一千三百多首詩中挑選廿八首,再請劇場導演李易修就這五十七首詩為線索,編寫《杜甫夢李白》的劇本。以李、杜詩做為線索、陳義芝詩眼為靈魂,再融合南管、崑曲、劍術、書法、舞蹈、皮影戲等多重藝術形式。此劇既譜寫了李、杜二人的兄弟情,亦寄託了當代詩人欲覓知音的弦外意。

有位記者曾問他在李白杜甫蘇軾三人中,最心儀哪一位?詩人毫不遲疑地回答:「杜甫、東坡各取其半。」

獲獎

獲復興文藝營第二名詩獎。

青年學藝新詩首獎。

空軍文藝散文銀鷹獎。

教育部散文獎。

國軍文藝長詩銅像獎。

中華文學獎。

曾獲中山文藝獎。

圖書金鼎獎。

出版資訊金鼎獎。

時報文學推薦獎。

中興文藝獎章獎。

榮後基金會台灣詩人獎等。

2008年,獲台師大研究績優獎。

著作

詩作有英譯、日譯及韓譯本。

文學評論

《從半裸到全開: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

《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

《文字結巢》

《現代詩人結構》

《風格的誕生:現代詩人專題論稿》

《所有動人的故事:文學閱讀與批評》

《傾心:人生七卷詩》

詩集

《落日長煙》

《青衫》

《新婚別》

《不能遺忘的遠方》

《不安的居住》

《我年輕的戀人》

《邊界》

《掩映》

散文集

《在溫暖的土地上》

《為了下一次的重逢》

《歌聲越過山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