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藁
性味
味苦,性寒,有毒。
歸經
脾經,肺經,腎經,膀胱經,大腸經,小腸經。
功能
瀉水逐腫,消腫散結。[1]
主治
用法用量
內服: 宜入丸散,每次0.5-1g。 外用: 適量,研末調敷。內服宜用炮製品。
生境分布
生長環境: 生於荒坡、沙地、低山坡、草坡、農田地埂、路旁等處。
分布情況: 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河南、四川等地。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圓柱狀,長20-40厘米,末端呈念珠狀膨大,直徑可達6-9毫米。
莖自基部多分枝或僅有1-2分枝,每個分枝頂端分枝或不分枝,高20-29厘米,直徑3-5毫米。
葉互生,線狀披針形、線形或線狀橢圓形,變化較大,長2-7厘米,寬4-5毫米,先端鈍或具短尖頭,
基部漸狹,全緣;側脈羽狀,不明顯或略可見;總苞葉3-6枚,倒卵狀橢圓形,長1-2.5厘米,
寬4-6毫米,先端鈍或尖,基部漸狹;苞葉2枚,三角狀卵形,長4-6毫米,寬4-5毫米,先端圓,基部近平截或略呈寬楔形。
花序單生於二歧分枝頂端,基部具短柄;總苞杯狀,高與直徑均約3毫米;邊緣4裂,
裂片半圓形,邊緣及內側具白色柔毛;腺體4,新月形,兩角不明顯,暗黃色至淺褐色。
雄花多數,明顯伸出總苞外;雌花1枚,子房柄長3-6毫米;子房光滑無毛,
花柱3,2/3以下合生;柱頭2裂,不明顯。蒴果三棱狀球形,長與直徑均3.5-4.5毫米;花柱宿存
易脫落,成熟時分裂為3個分果爿。種子長球狀,長約2. 5毫米,直徑約2毫米,灰褐色至淺褐色;種阜盾狀,無柄。花期4-6月,果期6-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