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一球
陶一球(1905年—1973年)又名陶杏泉,在菉葭浜的革命史上是一个传奇人物。 陶一球出生在夏驾桥(时属蓬阆区)一户地主的家庭,9岁丧父。他这个人虽然从小就生活在物质条件十分优裕的环境里,却从来没有纨绔子弟所有的恶习,只是爱好打篮球,这“陶一球”的名字不知是否因此而来,最后干脆连本名都不用了。创建昆山受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力量——“陶一球部队”。
陶一球纪念馆 | |
---|---|
目录
人物简介
陶一球出生在夏驾桥(时属蓬阆区)一户地主的家庭,9岁丧父。他这个人虽然从小就生活在物质条件十分优裕的环境里,却从来没有纨绔子弟所有的恶习,只是爱好打篮球,这“陶一球”的名字不知是否因此而来,最后干脆连本名都不用了。他还喜欢用用枪打鸟,枪法极准,人们还叫他“陶一枪”,当然,“陶一枪”听起来有点杀气腾腾,不如“陶一球”来得好听。这个陶一球向来为人正派,秉性正直,富有正义感和民族感,所以父老乡亲们对他十分称道,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声望。
人物经历
1931年,陶一球当上了夏驾桥镇的镇长,做了一年,又做了保卫团(又叫自卫团)团长,成员都是他的篮球队队员。担任上述职务时,他为地方上的百姓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他率领自卫团维持地方治安,积极支援前线抗日。上海沦陷后,陶一球带着家眷向内地逃难,在宜兴阳巷遇到一位亲戚名叫胡昌治,随他一起到了四川万县。原来,这位胡昌治乃是中国共产党四川万县县委委员,一路上对陶一球进行抗日救亡的教育,鼓励他以后回到家乡搞武装抗日,为国家民族作贡献,这让陶一球得益匪浅。
1938年5月,陶一球回到上海。表面上担任了蓬阆区伪区长,实际上仅是挂名而已。他心里想的,还是武装抗日的事情。后来,他经亲戚陶群乐介绍结识了我党领导的华东人民武装抗日会(简称“武抗”)负责人吴文信,吴文信又把他介绍给了地下党员何克希,并由何克希协助陶一球在家乡建立抗日武装。
1939年8月初,陶一球在家乡组建了一支抗日游击队,群众把它叫做“陶一球部队”,成员大多是原来的自卫团团员。这支部队一开始也就同《沙家浜》里的胡传奎那样“十几个人七八条枪”,但胡传奎的“忠义救国军”是挂羊头卖狗肉,而“陶一球部队”却是一支真正的抗日武装。
1939年8月,在陶一球的请求下,“武抗”派到部队来负责军事工作,还动员上海一些青年工人、店员、学生来昆加入该部,这支部队成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昆山第一支抗日武装。之后,陶一球还担任了新四军“江抗”第三支队支队长,在昆东坚持抗日斗争。由于缺少军费,陶一球不惜卖掉了自己大部分田产。1940年8月,陶一球见到了“江抗”东路指挥部司令兼政委谭震林同志,他向谭提出申请加要求入中国共产党。在此特殊的情况下,谭震林代表组织批准陶一球为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之后,中共昆(山)、嘉(定)、青(浦)中心县委书记顾德欢同志对陶一球实行单线领导。东路特委还任命陶一球为昆山县行政委员会主任委员,1941年抗日救国军政治部发出通令任命陶一球为昆山县县长。
1942年秋,由于叛徒的告密,陶一球被日军逮捕。
在狱中,陶一球受尽酷刑,遭尽摧残。狼狗撕咬、灌辣椒水、老虎凳、电刑等等,敌寇无所不用其极,但陶一球还是用一个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挺过来了。他没有松过一下口,在沪的有关党组织得到了保护。
1943年。经多方努力,陶一球终于获释,然而,他和党组织的单线联系也就此中断了。后来,经中共中央社会部上海办事处同意由胡昌治与他保持工作上的联系。
1945至1947年期间担任国民党昆山县蓬阆区区长。
1948年后担任国民党蓬阆区分部书记。
全国解放后陶一球分别向上海市委、昆山县委等有关单位提出恢复组织关系,但因经历十分复杂,未能得到圆满解决。他曾被推荐为苏南区和昆山县特邀人民代表。
1953年到上海沪东体育场做总务工作,1965年退休。
“文革”期间,陶一球被错误的定为“军统特务分子”,受到迫害和折磨,1973年7月4 日含冤去世,终年68岁。 1985年3月,中共上海市杨浦区体委党总支为陶一球同志公开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1986年5月31日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组织部批复同意恢复陶一球同志党籍,党龄从1940年7月算起。陶一球同志终于可以含笑于九泉了。
2005年,昆山市陆家镇党委、政府在“杏泉园”北侧,建造了300多平方米的陶一球纪念馆。2005年9月,陶一球纪念馆被命名为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