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隋书·萧琮传


隋书·萧琮传出自《隋书》是唐代魏征主编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隋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此书。《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1]

目录

原文

萧琮字温文,性宽仁,有大度,倜傥不羁,博学有文义。兼善弓马,遣人伏地著帖,琮驰马射之,十发十中,持帖者亦不惧。初封东阳王,寻立为梁太子。

及嗣位,上赐玺书曰:“彼之疆守,咫尺陈人,水潦之时,特宜警备。陈氏比日虽复朝聘相寻,疆埸之间犹未清肃,唯当恃我必不可干,勿得轻人而不设备。朕与梁国,积世相知,重以亲姻,情义弥厚。江陵之地,朝寄非轻,为国为民,深宜抑割,恒加𫗴粥,以礼自存。”又赐梁之大臣玺书,诚勉之。时琮年号广运,有识者曰:“运之为字,军走也,吾君将奔走乎?”

其年,琮遣大将军戚昕以舟师袭陈公安,不克而还。征琮叔父岑入朝,拜为大将军,封怀义公,因留不遣。复置江陵总管以监之。琮所署大将军许世武密以城召陈将宜黄侯陈纪,谋泄,琮诛之。后二岁,上征琮入朝,率其臣下二百余人朝于京师,江陵父老莫不陨涕曰:“吾君其不反矣!”上以琮来朝,遣武乡公崔弘度将兵戍之。军至鄀州琮叔父岩及弟𤩽等惧弘度掩袭之遂引陈人至城下虏居民而叛于是废梁国。上遣左仆射高颎安集之,曲赦江陵死罪,梁二主各给守墓十户。拜琮为柱国,赐爵莒国公。

炀帝嗣位,以皇后之故,甚见亲重。拜内史令,改封梁公。琮之宗族,缌麻以上,并随才擢用,于是诸萧昆弟布列朝廷。琮性淡雅,不以职务自婴,退朝纵酒而已。内史令杨约与琮同列,帝令约宣旨诫励,约复以私情喻之。琮答曰:“琮若复事事,则何异于公哉!”约笑而退。约兄素,时为尚书令,见琮嫁从父妹于钳耳氏,因谓琮曰:“公,帝王之族,望高戚美,何乃适妹钳耳氏乎?”琮曰:“前已嫁妹于侯莫陈氏,此复何疑!”素曰:“钳耳,羌也,侯莫陈,虏也,何得相比!”素意以虏优羌劣。琮曰:“以羌异虏,未之前闻。”素惭而止。琮虽羁旅,见北间豪贵,无所降下。尝与贺若弼深相友善,弼既被诛,复有童谣曰:“萧萧亦复起。”帝由是忌之,遂废于家,未几而卒。赠左光禄大夫。

译文

萧琮字温文,生性宽容仁厚,风流倜傥,放荡不羁,学识渊博,擅长写文章。又善骑马又会射箭,令人伏在地上举起帖子,萧琮飞马而射,能十发十中,举帖的人也不害怕。萧琮起初被封为东阳王,不久立为梁国太子。

到继承梁帝位时,隋文帝给萧琮玺书说:“你承担着栋梁之任,事关重大,虽然忧劳,也必须自我努力。应内外和睦,亲近任用德才兼备之人,这就是我对你寄予的希望。你的疆域,与陈国离得很近,水涨之时,应该特别警备。陈人虽然连日反复派使节来我朝问候,但边境上还没有清平安宁,只是因为我朝的缘故陈人还不敢冒犯你们,但你们也不要小看他们而不设防备。我和你们梁国,几代相好,加上姻亲,情义更加深厚。为国为民,对自己要多限制,对百姓多施恩惠,用礼来治国安邦。”当时萧琮的年号是“广运”,有见识的人说:“运字从军从走,我们的国君将逃走吗?”

这年,萧琮派遣戚昕率领水军偷袭陈国的公安县,没有攻下而归。隋文帝征召萧琮叔父萧岑入朝,封怀义公,于是留在京都不放回。又设置江陵总管以便监视。又过了二年,隋文帝召萧琮上朝,萧琮率大臣二百多人到京师朝见,江陵父老百姓没有不流泪的,他们说:“我们的国君将不会回来了!”文帝因萧琮等来朝拜,派武乡公崔弘度带兵戍守江陵,军队到鄀州,萧琮叔父萧岩和萧琮弟弟萧谳等害怕崔弘度袭击,于是引导陈国兵马到城下,掳走居民而反叛。隋文帝于是废掉了梁国。拜萧琮为上柱国,封为莒国公。

隋炀帝即位,因为萧皇后的缘故,萧琮很受炀帝亲近器重。拜为内史令,后改封为梁公。萧琮性情淡泊高雅,不被职务缠绕自己,退朝后只是放纵饮酒罢了。内史令杨约与萧琮同居朝班,隋炀帝让杨约向萧琮转达自己告诫勉励的意思,杨约又以私人感情开导萧琮。萧琮说:“我如果像以前那样管事,和你还有什么区别呢?”杨约笑着退出。杨约的兄长杨素,当时是尚书令,见萧琮把堂妹嫁给钳耳氏,于是对萧琮说:“你是帝王之族,为什么嫁堂妹给钳耳氏?”萧琮回答说:“先前已经把妹子嫁给侯莫陈氏,这回儿还有什么疑问!”杨素说:“钳耳是羌族人,侯莫陈氏是胡虏,怎么能相比!”杨素心意里认为胡虏优而羌人劣。萧琮说:“认为羌人与胡虏有什么不同,先前没有听说过这话。”杨素惭愧得无话可说。萧琮曾和贺若弼交情很深,贺若弼因事被杀后,民间有童谣说:“萧梁家又要兴盛了。”隋炀帝由此忌恨他,于是废掉萧琮而为庶民,不久萧琮去世。[2]

作者简介

魏征(魏徵)字玄成(公元580年-公元643年2月日),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