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隘勇隘勇線、或隘勇制度,臺灣設隘之原意,初為防範山區臺灣原住民攻擊,以保護界內開墾者安全,清末轉為積極侵入原住民領域開發山區資源,而成為專門圍堵台灣山區原住民,向山區擴張的防衛線制度。於臺灣開拓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1]

目录

歷史

清代的隘制初為保障土地開墾,至清末開墾中「官隘」與「私隘」並存,劉銘傳時代廢除私隘併入官隘。沿襲自台灣清治時期1886年劉銘傳創立直屬台灣巡撫的隘勇制,設隘寮置隘勇駐守的隘勇防衛制度,將原住民居住的山地區域與其附近山腰或平地,做一明顯的界線切割。而利用鐵絲電網,木牆,哨站所延伸或拓展的防衛線就叫做隘勇線。至於被總督府僱用,用來防守防衛線的人員稱為隘勇、民間或受政府補助僱用的防守人員則稱隘丁。

明治35年(1902年)南庄事件後裁撤私隘,臺灣總督府轉向「隘勇線推進」政策,利用國家武力進行了「樟腦戰爭」,強迫臺灣原住民族歸順、搬遷,致使原住民傳統領地喪失。[2][3]1910年,在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上任後,進行五年理蕃計畫,以軍隊討伐、推進隘勇線、架設通電網等等方法,對原住民施行鎮壓。接著又實施地理調查與測繪地圖,調查蕃地的農業狀況、國土保全、礦物測量,完成隘勇線內蕃界土地調查五年事業,準備開發山區資源[4]。隘勇線制度在大正5、6年(1916〜1917年)起,因原住民反抗漸弱,各地的隘勇線便逐步裁撤,在理蕃道路修築完成之後,大正9年(1920年)大部分隘勇線皆已撤除,大正15年(1926年)即盡廢除。[5]

隘勇線分布

隘勇線名稱 管轄區 隘勇數
景尾隘勇線 台北縣景尾辦務署 60
三角湧隘勇線 台北縣三角湧辦務署 220
新竹隘勇線 新竹縣新竹辦務署 330
苗栗隘勇線 台中縣苗栗辦務署 350
台中隘勇線 台中縣台中辦務署 420
南投隘勇線 台中縣南投辦務署 29
宜蘭隘勇線 宜蘭廳宜蘭辦務署 140
羅東隘勇線 宜蘭廳羅東辦務署 90

外部鏈結

參考資料

書目
參考文獻
  1. 王世慶 〈臺灣隘制考〉,《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灣隘制考》聯經出版,1994年。
  2. 伊凡諾幹《十九世紀末Tayal[msbtunux]之土地制度與聚落(qalang)共同體》,「社群」研究的省思:跨世紀台灣人類學的展望之一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年
  3. 伊凡諾幹《日治初期之林野經營與'tayal[msbtunux]qara土地所有的變化》,台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年。
  4.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隘勇線的情況. 斯土斯民展品列表 -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5. 鄭安睎《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1895〜1920)》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