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障礙物

來自 尋圖網 的圖片

障礙物是能遲滯阻止軍隊行動的地形、地物和軍事工程設施的統稱。有的障礙物還能直接殺傷敵人,破壞其裝備,使敵人產生恐懼心理。障礙物按性質分為天然障礙物和人工障礙物。人工障礙物按其用途的不同,還可分為防坦克、防步兵、防運輸車輛、防艦船、防登陸、防飛機和防空降等障礙物。 隨着坦克、步兵戰鬥車、直升機、氣墊登陸工具大量用於戰場,障礙物的戰役、戰術密度將進一步增大,爆炸性障礙物將更廣泛運用,機動設置障礙物愈益顯得重要。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障礙物 [1]

基本含義 阻擋前進的東西 [2]

拼音 zhang ai wu

軍事障礙

能遲滯或阻止軍隊行動的地形、地物和軍事工程設施的統稱。有的障礙物還能直接殺傷敵人,破壞其裝備,使敵人產生恐懼心理。障礙物按性質分為天然障礙物和人工障礙物。

人工障礙物按其用途的不同,還可分為防坦克、防步兵、防運輸車輛、防艦船、防登陸、防飛機和防空降等障礙物。人工障礙物可用於破壞、干擾敵軍的集結,阻滯其行動,分割其戰鬥隊形,誘逼其處於不利的地位,增大己方火力殺傷效果;加強防禦陣地,掩護軍隊暴露的翼側、接合部和重要目標,封閉突破口,以增強防禦的穩定性;鞏固已占領地區,阻滯敵方的反衝擊(反突擊)或突圍、退卻的行動。對人工障礙物性能的一般要求是:能有效地阻礙預定障礙對象的行動,不易被敵發現和克服,障礙器材便於運輸並能迅速構築或設置。

人工障礙物是隨着進攻武器的發展而發展的。人類最早用於防禦的人工障礙物,是土墉、溝壕和防柵等築城障礙物,其中土墉、防柵既是障礙物又是工事。在中國,早在夏、商時期就有了這些障礙物。到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在城池四周又陸續出現了鹿砦、竹籤樁、鐵蒺藜、拒馬、陷坑等障礙物。火藥發明以後,使製造地雷、水雷等爆炸性障礙物成為可能,到明代中後期,這些障礙物在陸戰和水戰中已得到較普遍的應用。19世紀末期,歐洲戰場上出現了鐵絲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已大量使用。1916年坦克出現以後,防坦克壕和防坦克地雷也相繼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各參戰國大量生產地雷,使它成為戰場上使用最廣泛的障礙物,一次戰役往往設置多達數萬乃至數十萬個防坦克地雷和防步兵地雷。同時在海上也布設了大量水雷。在北非戰場上,德軍和意軍曾使用飛機撒布防步兵地雷。20世紀50年代,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抗美戰爭中,美軍也用飛機撒布過防步兵地雷。這些新布雷方式到70年代迅速發展。一些國家研製成功了多種可撒布地雷、水雷和能用飛機(含直升機)、火箭、火炮、機械布雷車等在不同距離上撒布地雷和水雷的撒布系統。非爆炸性障礙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及戰後也有發展。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見中東戰爭)中,防坦克壕顯示很大的障礙作用,從而引起許多國家的重視,加強了對防坦克壕的形狀、構築方法和運用的研究。

隨着坦克、步兵戰鬥車、直升機、氣墊登陸工具大量用於戰場,障礙物的戰役、戰術密度將進一步增大,爆炸性障礙物將更廣泛運用,機動設置障礙物愈益顯得重要。為適應現代戰爭要求,一些國家在研製可控制的、能自動尋找目標和識別目標的新型地雷和水雷及粘性泡沫障礙物等;並在探索研製對付低空襲擊的作戰飛機和對付氣墊登陸工具的障礙物,研究快速構築和設置各種障礙物的方法等。

飛行障礙

為了保證飛機的起降安全,對飛機場鄰近地區的人工和自然物體的高度必須實行限制,以保證對飛行沒有障礙。限制面的範圍也稱淨空區。關於這種限制,各國都有大同小異的規定,但都承認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公約附件十四的標準。

古代障礙

拒馬槍也叫做拒馬,是一種木製的可以移動的障礙物,是一種障礙器材。夏商周三代時就有了,當時用以堵門,阻止行人通過,後來用於戰鬥,以阻止和遲滯敵人軍馬的行動,並可殺傷敵人。防範城內騎兵的突襲只能仰賴一些障礙物,而拒馬槍就是其中一種

拒馬槍也叫做拒馬,是一種木製的可以移動的障礙物,是一種障礙器材。夏商周三代時就有了,當時用以堵門,阻止行人通過,後來用於戰鬥,以阻止和遲滯敵人軍馬的行動,並可殺傷敵人。唐代的 "拒馬槍",它用周徑二尺的圓木為干,長短根據需要而定,在圓木上十字鑿孔,安上長一丈的橫木樹根,將上端削尖,設在城門、巷口和要路,阻絕人馬通行。唐代以後,拒馬分大型和小型兩種:大型的是用圓木一根,在上面鑿孔,安上鐵槍,前面設四根斜木製成的。設置時,將其打開,用鐵鏈固定在地上。行軍時,用牲畜馱載,隨軍移動。其他的守城障礙物還有鹿角木、鐵蒺藜等。

北宋《武經總要》中所記載的一種拒木馬槍。這種拒馬槍,就是到了以戰車為主來對付騎兵衝鋒的明代,仍然普遍使用。拒馬木槍是把三支槍捆在一起的一種障礙物,不使用時,可以收成一根,所以在運輸方面比拒馬槍方便。槍的兩端是尖而銳的鐵製鋒刃,槍柄為木製,上面帶有連接多個拒馬木槍用的鐵鏈。使用時,把其中一支槍插入地面,用鐵鰱把幾支拒馬槍相互連接在一起,用以阻擋敵人的攻擊。在修築臨時防禦陣地時,不僅設置簡便迅速,而且有很強的防禦能力。

冬季障礙

冬季在寒冷地區構築的雪壘、結冰斜面、冰窟和人工誘發的雪崩等障礙物的統稱。雪壘是用雪堆積而成。正面寬度視需要而定,縱深一般為10~12米,高度為1.2~1.5米,將表面拍實,使其結成冰殼,以阻滯敵坦克的行動。結冰斜面是在坡度大於15度的向敵斜面上,分層澆水凍結而成,用作防坦克時,其坡長不小於10米;在清掃過的坡面上構築時,冰層厚度不小於2厘米;在壓實的雪層上構築時,冰層厚度不小於8厘米。冰窟(冰上陷阱)是在江河、湖泊等冰面上鑿開的冰洞,用作防坦克時,需鑿開冰層長、寬各約4米的洞,並用輕骨架將洞口蓋住,骨架上再覆以防水紙和不小於10厘米厚的雪層,以保持冰洞中的水不再凍結。人工誘發的雪崩,是在山區可能發生雪崩的地方,用炸藥、炮彈、航空炸彈等適時誘發,造成大量積雪突然崩落,以阻塞隘口和道路。

航行障礙

海圖上表示的礁石、淺灘、沉船、鑽井遺棄的鋼管、戰時布設的水雷等都是航行障礙物。

其中最淺點的水下深度小於船的吃水深度的,是最危險的航行障礙物。因為這些障礙物都在水下,航海人員難以用肉眼看到,測深儀和側掃聲納等儀器也只能探測到船底和兩側近處的海底情況,而航船具有巨大的慣性,一旦發現障礙物已來不及躲避,就很可能會擱淺、觸礁沉沒。即使是明礁,雖然大潮高潮時也露出水面,但因體積較小,在能見度較低時也難以及時發現。因此,在海圖上,上述航行障礙物都用比較明顯的符號表示,並且要求位置精度準確、性質標示明確、延伸範圍表示正確。深度大於船的吃水深度的障礙物則用略為不明顯的符號表示,如沉船深於18米的周圍不加點線,有的國家對深於20米或50米的上述障礙物乾脆不表示。為此,船舶航行前做計劃航線時應做在遠離上述障礙物的地方,航行時則要及時定位,不要偏離計劃航線太遠,一旦偏離就要及時糾正航向。

易燃障礙

使易燃物燃燒而構成的障礙物。通常用作縱火的易燃物有:燃燒地雷、燃燒瓶以及油料、柴、草等。也有縱火燃燒天然林區、林帶、草原構成大面積火障礙物的。它可以阻滯敵方的行動,毀傷敵方的技術裝備和有生力量。火障礙物的障礙力取決於燃燒物的類型和用量、氣候條件及使用方法。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就把火障礙物用於軍隊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些國家軍隊曾用燃燒地雷和敷設油管方法構成火障礙物。1969~1971年春,以色列軍隊構築巴列夫防線時,曾在蘇伊士運河東岸敷設了凝固汽油管裝置,企圖在埃軍渡河進攻時沿河面構成火障礙物。在現代戰爭中,火障礙物多用於江河、城市防禦以及抗登陸作戰。

躲避方法

新手在路上行駛遇到障礙物時,並不是都會正確處理,例如有些駕駛員在路上行駛車速太快,來不及觀察路況,看見障礙物時已經距離很近,所以只能從障礙物上面衝過去,這樣對汽車的底盤和輪胎都會造成一定的損傷。

有些駕駛員行駛時和前車跟車太近,這樣就無法觀察前車之前的路況,當前車安全避讓過障礙物時或前車出現緊急情況時,自己就來不及採取正確的行動了,只能緊急轉向或制動,這樣就會造成附近車輛的緊急轉向和制動,容易出現連環交通事故。

究其原因,主要是對路況的觀察不夠。因此在行車時要隨時觀察路面的情況,將視線放遠,在發現障礙物後提前減速,同時觀察左、右和後3個方位的車輛行駛狀況,適時繞開障礙物。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