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雀(拼音:què、qiāo、qiǎo)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小、从隹,指体型较小的鸟,一般指麻雀。雀又读作qiǎo,是口语的读法。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雀

拼音; què、qiāo、qiǎo

部首; 小、隹

五笔; IWYF(86、98)

仓颉; FOG

字级; 一级(编号:2255)

注音字母; ㄑㄩㄝˋ、ㄑㄧㄠˇ、ㄑㄧㄠ

平水韵部; 入声十药

总笔画; 3+7、7+3

造字法; 会意字

结构; 合体字,半包围或上下结构

四角号码; 9021₅

异体字; 䲵、ࠋ�、੾�

统一码; CJK统一汉字 U+96C0

文字源流; 会意字。商代甲骨文作图1-4,上部的几个点是"小"字,下部是鸟(隹),"小"和"隹"会意表示小鸟。西周金文(图5)与甲骨文大致相同。战国时小作少(图6),古文字中"少"和"小"是同一个字,因此"少"也表示"小"。小篆(图7)的结构来自甲骨文,只有笔画的调整。楷书承自篆文而定体。

在上古,"雀"通常指麻雀,是一种体型小巧的圆头小鸟。《说文解字》解释雀说:"依人小鸟也。"这种"依人小鸟",据段玉裁说,就是麻雀。麻雀广泛地分布在欧亚大陆,由于多半栖息在有人活动的地区,并经常在屋壁、房檐筑巢,所以又叫家雀儿,即"依人小鸟"。后来成为一种泛称,泛指小鸟,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中"雀"都是泛指小鸟,又如"孔雀""朱雀""云雀",等等。因为麻雀背上的黑色斑点和人皮肤上的斑点有相似性,因此又称脸上皮肤长的斑点为"雀斑"。麻雀觅食总在地上跳跃,于是用"雀跃"比喻人高兴得跳了起来。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四】【隹部】即略切(què)

依人小鸟也。从小、隹。读与爵同

说文解字注 依人小鸟也。

段注:今俗云麻雀者是也,其色褐,其鸣节节足足,礼器象之曰爵,爵与雀同音,后人因书小鸟之字为爵矣。《月令》: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高注《吕览》曰:宾爵,老爵也。栖宿于人堂宇,有似宾客,故谓之宾爵。又有似雀而色纯黄者曰黄雀。《战国策》云:俛啄白粒,仰栖茂树。《诗》所谓黄鸟也。

从小隹。读与爵同。

段注:小亦声也,即略切。古音在二部。

康熙字典

【戌集中】【隹部】雀 ·康熙笔画:11 ·部外笔画:3

《唐韵》即略切。《集韵》《韵会》《正韵》即约切,并音爵。《说文》:依人小鸟也。从小,隹。读与爵同。《古今注》:雀,一名家宾。《埤雅》:雀,物之淫者。《诗·召南》:谁谓雀无角。《左传·襄二十五年》:如鹰鹯之逐鸟雀也。

又《书·顾命》:二人雀弁。传:雀韦弁。疏:雀,言如雀头色也。

又《周礼·春官·巾车》:漆车藩蔽豻眀雀饰。

又《战国策》:雀立不转。注:雀立,踊也。

又《扬子·方言》:鹂黄,或谓之楚雀。《尔雅·释鸟》:鵹黄,楚雀。注:即仓庚也。

又《尔雅·释鸟》:鷣,负雀。注:鷣,鹞也。善捉雀,因名。

又《尔雅·释鸟》桑鳸,窃脂。注:俗谓之青雀。

又《尔雅·释鸟》桃虫,鹪。注:鹪ꃦ,桃雀也,俗呼为巧妇。疏:《方言》说巧妇之名,自关而东谓之工爵,自关而西或谓之袜雀。

又扬雄《羽猎赋》:玄鸾,孔雀。

又《临海异物志》:南海有黄雀鱼,六月化为黄雀,十月入海为鱼。

又《尔雅·释草》:蘥,雀麦。注:即燕麦也。

又朱雀,南方宿名。《礼·曲礼》:前朱雀而后玄武。[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