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海上同盟的簡介
雅典海上同盟的簡介普拉提亞戰役後,雅典成為希臘聯軍中最有威力的強國。同盟的章程和伯羅奔尼撒同盟近似,以盟主雅典為一方,所有其他盟邦為一方,雙方立盟認共同之敵和共同之友,實際上軍事外交皆得聽從雅典指揮,所以這個同盟實即雅典霸權的工具,亦稱雅典海上同盟。下面小編為你整理的雅典海上同盟的簡介,希望對你有用![1]
雅典海上同盟,即提洛同盟,其目的原是為繼續對付波斯聯合作戰,最初入盟之邦有35個,後來愈聚愈多,最後達到近250個邦,幾乎包括全部愛琴海和小亞的城邦。按協議,入盟各邦皆承擔義務共同組建海軍。最初同盟可能有300艘三列槳戰艦,其中雅典負責裝備150艘,余由各邦提供。實際上直接提供艦隻的盟邦不多,一般都出錢委託雅典代辦,遂形成交納盟金,雅典用之組成艦隊的制度。盟金本來是為對波斯作戰而收集,但後來卻演變為雅典對入盟各邦的一種經濟勒索,帶有貢金的性質。隨着入盟城邦加多,盟金猛漲,最後達到年入600塔蘭特之數,在希臘當時可算空前龐大的巨款。同盟金庫後來也由提洛島遷到雅典,部分盟金被雅典挪用作國內城市建設之用,可見盟金已全歸雅典支配。
隨着希波戰爭接近尾聲,作戰任務退居次位,雅典對盟邦的控制卻與日俱增,同盟就逐漸變質,終於成為雅典控制盟邦的工具。希波戰爭結束後,提洛同盟便轉化為雅典帝國。自行退盟的城邦要遭到殘酷鎮壓,盟金份額和使用完全由雅典決定,各邦在軍事、外交以及政治經濟制度方面都得按雅典意旨行事。入盟各邦按地域分為5個納稅區,實即雅典的監督控制區;除了軍事暴力統治而外,雅典還通過在各邦議會和政府中派人常駐甚或擔任要職、支持各邦傾向雅典的政派、干涉各邦司法等等而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加強控制。
雅典海上霸權的建立為雅典自身的發展提供了優厚條件,是使雅典在公元前5世紀經濟文化全面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表面上看,雅典這個古典文明的中心和民主政治的燈塔,卻要奴役統治它的盟邦,在海上同盟內稱王稱霸,似乎難以令人理解。但若揆之古代奴隸制國家的發展規律,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卻有其必然性,因為古代奴隸制國家強大以後都要奴役鄰邦,儘可能地尋求擴張,即使在國內實行民主共和制,在國外卻同樣橫蠻地推行帝國統治--甚至連雅典人自己也承認當時的對外統治是搞"雅典帝國"。與古代東方帝國和後來的羅馬帝國不同的是,所謂的"雅典帝國"是在希臘城邦體制之下建立的霸權,雅典並未吞併結盟各邦,變它們為自己治下的一個城市或行省。並且雅典的霸權不斷受到來自其他城邦、首先是斯巴達的嚴重挑戰,終於引起希臘世界內部相殘的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失敗,提洛同盟終被解散。而雅典霸權的建立和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戰亂卻也使希臘城邦體制陷於不能自拔的危機。
目錄
雅典海上同盟的雅典城邦歷史
貴族政治
公元前8世紀,王權衰落,政權由氏族貴族執掌。公元前682年起,執政官一年一選。公元前7世紀形成了由9名執政官分別掌管國家最高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事務的局面。當權的氏族貴族占有大量土地,剝削和奴役貧困的氏族成員,甚至把他們賣到外邦為奴,引起普通氏族成員日益強烈的不滿。
民主改革
公元前 632年,出身氏族貴族的基隆企圖奪取政權,因未得到平民支持而失敗。公元前621年,執政官德拉古把習慣法用文字記錄下來,公諸於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氏族貴族的權力。公元前 6世紀初,氏族貴族與平民的矛盾發展到十分尖銳的程度。公元前594年,由雙方共同選出的仲裁人梭倫實行改革,廢除了債務奴役,提高公民大會的權力,調整了公民集體內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關係,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見梭倫改革)。庇西特拉圖(約公元前7世紀末~前527年)及其後裔的僭主統治(公元前560~前510年,中有兩次間斷),客觀上打擊了氏族貴族,改善了作為公民主體的小農的經濟地位,促進了雅典經濟、文化的發展。公元前 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組織取代血緣組織作為國家的行政單位,削弱了氏族貴族在各方面的影響,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
鼎盛時期
從希波戰爭到喪失獨立,希臘諸邦進行了數十年反抗波斯侵略的戰爭,並取得最後勝利。雅典在希波戰爭中起了重大作用,一躍成為公元前478年建立的提洛同盟的首領。這大大促進了雅典奴隸占有制經濟的發展,引起雅典公民內部不同階層力量對比的變化,導致公元前462年(或公元前461年)厄菲阿爾特和伯里克利所領導的改革。這次改革剝奪了由卸任的執政官組成的戰神山議事會(即貴族會議)的權力,將其分別交給公民大會、民眾法庭和五百人議事會,使民主政治發展到一個新階段。軍事殖民制度、各種社會公益捐獻和對公民的津貼以及大興土木,使占公民多數的小生產者享有得到一定保障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伯里克利當政時期(公元前443~前429年),雅典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臻於極盛,成為左右希臘世界局勢的霸國和主要文化中心。[3]
衰落
公元前 431年雅典及其同盟者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爆發戰爭,公元前404年戰爭以雅典失敗告終(見伯羅奔尼撒戰爭)。提洛同盟瓦解。雅典一度屈從於斯巴達。公元前404年民主政體被推翻,"三十僭主"肆虐一時。公元前403年民主政治得到重建。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雅典利用波斯和忒拜等希臘城邦與斯巴達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自己的勢力,於公元前378年建立了第二次雅典海上同盟。國內政局比較穩定,經濟、文化都有一些發展;但公民內部貧富分化加劇,矛盾加深。從公元前4世紀50年代起,新興的馬其頓日益嚴重地威脅着在色雷斯和黑海海峽地區有重大利益關係的雅典的獨立和安全。雅典內部反馬其頓派和親馬其頓派之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兩派交替占據上風。公元前338年的喀羅尼亞之役,馬其頓擊敗了希臘各邦的反抗,從而確立了對包括雅典在內的許多希臘城邦的霸主地位。公元前323~前322年雅典與馬其頓戰於拉米亞,結果失敗,附屬於馬其頓,從此完全失去政治獨立,民主政體名存實亡。公元前2世紀中葉併入羅馬版圖。[2]